前言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首要是说明一些我的想法。想当年,初进温泉的时候,我还是极度喜欢温瑞安。两年之后的今天,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老温的看法也慢慢趋于客观。同时,以前对老温的后期再发光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现在,正相反,我不认为老温还有焕发第二春的可能性。对于我的思想的转变,我觉得写出来还是比较好些。也正好可以整理一下我的思路。 其二,因为温泉到现在为止,算是国内比较重要的研究温的站点。既然是研究,当然要研究优点,还要研究缺点。这样才能够显得比较专业。而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缺点这个方面。各种评论与研究,只是参照罢了。作为我们这个研究温氏及其书的网站,也许不会永久存在。但是,在存在的这一段,做得更专业些,有助于我们看清真相。当然,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本身。各种评论都是附带产生的东西。只是读书的感想罢了。与原著相比,不重要,但是也许有趣,能给朋友们以启发。 其三,希望通过此种分析与讨论,给温友以启发。在能够对温瑞安认识更清楚的同时,也能对自己有所启迪。 温泉里面写文的朋友很多。喜欢温瑞安的人也很多。我们固然要学温,但我们更要超越温瑞安, 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 那么,分析温瑞安这个人及其书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前面有左月说到对温书的研究不是对人的研究。我不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文学研究和评论是里面,作者及其书,都是我们可以研究的对象。 我在这篇系列文中,不会拘于书或者人。有可能混在一起来讲。
说明:这篇文章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我也没有去复习温的书。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如果有引用或者记忆上的错误,请大家及时指出。
警告:对温瑞安有强烈崇拜感,仰视感的朋友请慎入。
痛批温瑞安之一、可叹:文字之美/越老越没出息
我对于老温的观感,可用上述十个字来概括。 我初看老温的书,还是在初中三年级,八六年。借了学校一本“四大名捕会京师”,我记得是友谊出的。当时看得我晚上不敢下楼。后来,这本书借给同学,就再没还。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太多的感觉。一直到高三,看到神侠奇侠。那简直是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这套书不是我买的,是我同学买的。我抢来的,再也没有还。就带着去北京念书了。那是九零年的事。 再后来,看了“逆水寒”、“杀楚”、“血河车”、“刀丛里的诗”、“纳兰”短篇、“请借夫人一用”“杀了你好吗?”“绝对不要惹我”“说英雄”“少年系列”等等。 一个词,让人感叹。 温瑞安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对汉字无与伦比的感觉。这个,在他很早的作品,神州奇侠中的“寂寞高手”,“天下有雪”中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我还记得萧秋水的“忘情天书”中的招式名称,都是些很好听的名字。当时就想,我连想这些名字的本事都没有。我这辈子别写什么东西了。 同样简单的字,在他组合出来,营造的气氛马上就不一样。想必大家还记得萧秋水挑开唐方面纱的那一瞬,重楼飞雪四个字。一般书中,没有这么写的。可是他这么写了,我们就觉得非常传神贴切。我分析,可能是因为审美的层次有两层。一层是在表面,一层直达内心。那么老温在文字上的功力,可以让他的描写直达内心。 让人不能忘记的还有,盘江边上萧秋水和唐方的那一段文字。就好象春天里花开在阳光下,在那些征战的血腥岁月里依然顽强地开放。到达我们的内心,令我们感动至今。还有,在峨眉山唐方问萧秋水的那个场景,虽然很短,可是很难忘怀。我记得以前小白说过,就感觉好象是大提琴的声音响起,我觉得很生动。当然,还有柳随风的出场,是一瞬间夺去所有人的风采。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七大寇”里对沈虎禅的描写,寥寥数字,一个龙虎般的人物跃然眼前。 这种在文字上的造诣,在温的几部短篇中达至顶峰。如“爱上她的和尚”、“绝对不要惹我”、“杀了你好吗”、“请借夫人一用”等等等等。我还记得“请借夫人一用”中开始里描写韦青青青的一段话,连续的句子写出来,非常有气势。此外,文章中写韦青青青与张候几个手下交战的情况,也是一段话,交代的非常清楚并且足够地煊染了气氛。记得我当时看文章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而且,阅读的快感与满足感,就如三伏天喝冰水那样畅快淋漓。又如同一个喜欢宝物的人看见了绝世珍宝,那种快乐,不难想见。更难得的是,这种由文字产生的美,因为结合文章的内容非常好,所以很难褪色。因此上,我以后每次拿起这些个短篇来看的时候,都不会觉得乏味。这一点比古龙强上很多。古龙的书,看第二遍的时候,就比较吃力了。因为他的语言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 这种在文字上的能力,我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来,当然是因为温对汉字文化,我是指以汉字为中心的中华文化比较用心地学习。当年温瑞安,方娥真几位大马的文学青年希望之星去往台湾,就是为着投奔中华文化而去的(当年的大陆以批判砸烂传统文化为已任).二来,是因为温从小生长在大马,一方面,他愿意用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又不象我们这些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思想受到已有的很多限制.可以说,他是个野路子出身的作家.这样,他在文字方面的运用就非常不拘一格,非常大胆。因此,在遣词造句成段行文方面,出现了我们以前很多闻所未闻的组合,词语,写法。第三,当然就是老温在这方面的天才和用功。我觉得,在中国现代文字史上,老温如果将来会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就是因为他的文字。他的文字特色十分鲜明。这个特色主要还不是表现在他后期对人物的夸张描写,也不主要表现在如曹正文之类地说他的字词排列格式上。而是他在对于文字的感觉上。 这种在文字方面的感觉,在老温八十年代中期作品,“刀丛里的诗”、几部短篇、“唐方一战”、“大侠传奇”、“杀楚”、“游侠纳兰”、“说英雄”前四部达到极致。因为与故事内容结合得好,看起来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种感觉,光凭用功是学不来的。比如,他描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物,十几个字,几十个字,你就会觉得特别形象,而且特别美,偏偏这个还都是别人都没有用过的。比如游侠纳兰的前几章,我记得叫“歌中山”吧。美得无法言说。他就代表了老温内心里对美的东西特别敏感的一面。和别人不同的是,他能把这种感受非常好的,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出来。 但是这种特别好的感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后,开始走火入魔了。 我记得当时看“纵横”、“风流”,看了就看了,根本没有记住什么内容。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还有,当时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妖红”,也是写得阴风惨惨。使得很多对温瑞安闻名而未读过书的人大呼上当。到了“少年四大除了无情”中,通篇都是卖弄文字了。说英雄后来的几部,特别是群龙之首及之后,用很多人的话来说,干脆就是“骗稿费”。这时期的书,你随便撕下一两页,都可以当做非常好的散文来读的。各种句式,修辞,通假应该得非常充分。可是连起来读,就不知云了。当然,现在温泉的很多朋友都是读了他这个阶段的文字才喜欢他的。因为写得美嘛。可是我要说,比他中期作品差远了。他的中期作品,就好比味道好,卖相也好的水果。而到了晚期,就属于是“美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西。已经烂掉了。 一般而言,作家这个职业,越到老来,文字功夫越老到。思想也越深刻。因为见得多了嘛。同时,在小说结构的把握上也越来越游刃有余。难只是难在如何突破自己。可是老温不是,年纪越长,越没出息。原来的那点优点越来越少,同时,在写小说的技术层面甚至都没有什么长进。这且不说,你看他一部书拖十几二十年。要知道,十几二十年间,世事尚且沧海桑田,你一介凡夫俗子,如何能在一部书中保持前后一致的风格?这也是“说英雄”越写越不成话的主要原因。一部长篇,读起来最好如入进名山大川,无限风光,曲折回环,待出来时,方知其浑然一体。而说英雄,现在已从新疆扯到广东,从宝剑扯到飞碟,扯得乱七八糟了。老温自己也从青年的尾巴上扯到了老年的开头。又经历了婚姻,心境如何还能和十几年前一样?所以,当初我还指望老温能焕发第二春,超越自我,更上层楼,大踏步越过古龙,直追金庸。现在看来,是没有一点儿指望了。别说超过别人,就是恢复他自己的顶峰水平,填平他挖的那些坑,只怕也成为痴心妄想。 当然,作为曾经非常喜欢温瑞安的人,我衷心希望我的设想不要成为现实。但是,理智告诉我,这是最可能的一种情况。
痛批温瑞安之二、可爱可气:率性与轻狂
老温在所有的武侠小说作家中,比较象三、四十年代的郑证因。郑证因也是一个武术家(技击家)。老温的行为也与一般的作家有所不同,年纪轻轻即组织结社,一方面强身习武,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与我们平素所想象的书斋中的作家,坐在那里皱眉思考的作家有所不同。 这里,就说到了我对老温的第二个观感。 可爱: 率性而行的独行侠客 说实话,在我们这个被儒家文化加专制教育将人的本性搞得窒息的社会里,老温是很有些个人魅力的。他的率性而为,他的年少轻狂,他的放言不忌,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中国社会,少有这样性格强悍,棱角鲜明的人;更少有这样性格强悍,棱角鲜明的作家和名人。温的强悍表现出他习武的一面,而温的辨才又表现出他是文人的一面。即:一件事,如果是他说出来,听众或者读者就会觉得特别有理。其实有理不有理,可能和这件事本身已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他的辨才好罢了。比如,他屡次强调(我记得是在前言还是后记里说到过,好象不止一次),香港或者台湾的很多武侠片中的创意是取自于他。还有,他自己统计出了多少册书的时候,总是统计出来一个大得吓人的天文数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统计方法是将不同版本,不同出版社出的同一部书都算作不同的册数。在这方面,诡辨的痕迹显而易见。天下的创意岂会被你一个人强占?再说了,借鉴了你的创意又如何?现代社会的信息交流不是很正常的吗?说到创作量,老温非常得意/沉醉于一些巨大的数字。可是即使是这样,你那些书的份量就超过了金庸的明明白白的十四部书?就超过了二月河的明明白白的三部书? 但是即使他如此不讲道理,也还是可爱的。你看到他那么象一个小孩子,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喜欢着自己的喜欢。包括他对于方娥真的几十年来不能忘情。包括他对这种不能忘情非常自然地宣之于口,宣之于笔下。那都是我们不熟悉的做人方式,行为方式,不可否认,也是一种非常过瘾的做人方式。尤其对于男人来说,那是一种非常过瘾的方式。 无可否认,很多温瑞安的铁杆拥护者,有很大的因素是受了温瑞安本身性格,行为,经历的影响。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这样的人太少了。少到几乎看不见。我当年沉迷温瑞安有很大的原因即是为此。当时何止是沉迷,简直是崇拜了。因为他干了许多我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想干而不敢干的事。他的“不让一日无惊喜”,是我初进温泉的签名。 记得温在《风流》的后记中说过,他喜欢大起大伏,大喜大乐,大刺大激,也大分大合的生活。他在实践中也贯彻了他的想法,包括游山玩水,赌博,找很多女性朋友,带一帮小朋友(朋友乎?马仔乎?)整天搞聚会,练武,等等等等。而且和很多双面的中国人不同,他敢干而且敢说。所以说,这个人活得特别率真。所以在这一点上他是本真的,也是可爱的。 可气:年少轻狂与年老轻狂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妨轻狂,不妨意气,不妨自大。那都是没什么的。人们会原谅犯错误的年轻人。老温的年少轻狂,也许是天生的一种性格使然。再加上他很年轻的时侯去了台湾,而且在台湾组社,习武修文,风头之劲,一时无两。然后突然之间坐牢,接着被驱逐,到处视为魔鬼人物,不敢接纳。一直到八零年代初在香港安定下来。在这个中间,没有一段很平和,可以反省的时间。人处在要么大喜,要么大悲的环境中。不但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自省,甚至也没有人去帮助他完成人生的这一重要的,对于大师级的人物而言,必不可少的修习过程。所以使得他原来的轻狂自负更加地变本加厉。只不过从充满阳光的轻狂自负变为激愤固执甚至有些阴暗的轻狂自负。 而他的年少轻狂,反映在“神州奇侠”中是萧秋水的以正义,朋友,天下为已任的充满明亮和希望的风格。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年少轻狂一转而为年老轻狂,表现为在书中的喋喋不休,大讲一些他认为的道理,甚至可以抛开正在说的事儿,离题万里。有些看上去根本就不象是小说,而是老师的训诫文字。有些更就是卖弄自己的文字功夫,修辞用得一溜儿一溜儿的。说实话,这就太过分了。读者不是傻瓜,不需要你来教育。而且,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历,未见得比你老温经历得少,更未见得比你老温思考问题少,你为什么总要给别人讲大道理呢? 老温有一点不诚实,就是每次他都说,他最重视读者,最爱读者,感谢读者给他的支持。依我看,他最爱的其实不是读者,也不是方娥真。他最爱的是他自己。如果他最爱的是方娥真,他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到底,老温其实是一个随性而活的人。他写书,也是随性而写。所以虽然从九十年代中期,很多读者都写信给他(从他的书的后记中看到),讲到他的作品有些走火的迹象,可是你看见他有哪怕一点点的改变没有?这个人,少有理性思考的行为,同时我认为他更少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这就导致他写的书,水平直线下降。严格来说,也许不是因为他写不好,而是因为他的心思没有放在这个上面。对他而言,他有充分的权利将文章写成任何他想写成的样子,那是他的自由。同时,我以为,可能现在写书已经是他生活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 对他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感觉到活得“爽”,写得“爽”,至于是不是写得比以前好,那大概不是他所关心的事了。 一个人如果年纪大了,还轻还狂,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太重的份量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看老温书的后记。有两件事忘不掉。 言必称冤狱 第一次知道老温的坐牢经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敬意,是钦佩,是赞叹。 可是时间长了,发现他几乎是“冤狱”不离口。再想想,当年台湾比他坐牢多,比他坐牢时间长的人,多了去了。如柏杨,如李敖。一来也没见人家天天在嘴上说,二来,坐牢引起的世态炎凉本是常事。世态本就炎凉,写写也就可以了。柏杨,李敖不同的是,他们去探究坐牢的根本原因,并且将矛头直指专制制度。可是,老温就停在“世态炎凉”里出不来了。你看他书中归惊心动魄的背叛。自以为是的大度。可是真正的大度,是不萦怀抱。你天天说,我不计较,我不计较,那不是说明你还在计较么? 老温,给我们点儿风度。忘掉以前的事,好好过你的下半生,焕发你的第二春。行吗? 活在慌言与大话中的老温 还有一个另我非常难受的事。就是后记中,其它人对他无休止的吹捧,和他自己对这种吹捧安之若素,欣然笑纳的态度。我记得温泉被人转来多次的那篇所谓的采访记。拜托,那哪里是什么采访,那根本就是一篇赞美诗。肉麻之极。我不知道旁边说这些话的人年纪多大,也不知道他们是何居心。但是我从老温的态度,就知道他不但受用,而且极为陶醉。是的是的,温瑞安,温大哥,你做的都是对的,你做的都是好的,你做的都是前无古人的,甚至后无来者的,你是最大度的,你是最宽容的…… 这个人已经活在慌言和大话里面了,除了他自己,别人能否拉他出来?让他看一看,世界上比他优秀的人,比他优秀的作家,多的是。让他看一看,他可以进步的余地还很大。希望他的写作,他的心胸,他的风度,能配得上他的年龄。
痛批温瑞安之三、可笑可恨:不学无术与傲慢自负
可笑:不学无术不读书 我们可以历数出来的名著,中国的,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现代的,二月河的三部帝王小说,金庸的十四部长篇巨著,等等等等。那一部书不是包罗万象,集各种知识现象于一体?外国的我读得不多。但是我想,能够流传的名著,都是差不多的。 这就对作者的素养要求非常之高。除了才气之外,还有许多功夫要做。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常识的,甚至音乐的,美术的,艺术的,等各方各面的知识,都要有一个贮备。 知识的贮备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作家,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非常好奇的人,他们对各种各样的知识感兴趣,愿意去学习和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文化,和人。我以为,对周边世界的敏感,是成为好作家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个方面是,作者为了写好文章,对自己所不擅长的知识进行贮备学习。比如二月河,以前是研究红楼梦的,后来对清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才写作出了可以传世的帝王三部曲。 一个人的知识一定是有限的。一个人肯定有自己所不了解的方面。这很正常。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办法去努力改进。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专业作者的写作习惯之一。 可是,老温他就不是。他狂,他横,他拽,他错了,他还理直气壮。 现在,在很多武侠网站,被其它武侠读者讴病最多的历史时序方面的错误,就成了我们这些喜欢温书,并积极向其它朋友推荐温书的人心头永远的痛。你没法子解释。为什么老温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你更没法解释,为什么他会修改得更为低级。你当然可能永远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他的错误犯了又犯,没有停止的迹象。但是我们心里要有数,老温,真正是不学无术不读书的一个人。 说老温不学无术,可能很多朋友不是很开心。其实,不学无术在这里只是一个中性词。并无褒扬或者贬低之意。只是描述一个事实。老温的生活,可能和许多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大艺术家有非常的不同。在老温的生活中,可能斗鸡斗狗,吃喝玩乐,赌博搓麻,逛窑子找女人,游山玩水,练武术,练气功,等等等等都是非常之重要。其重要性不低于他的写作。而且所有这些活动,行为,都成为他体会生命的一种方式。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别人是无权说三道四的。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写作出版,即拥有了读者。写作,是我们认识老温的起点。同时,也是老温现在得以安身立命的所在。那么,套用周星星的一句话,拜托给点专业精神好不好?所谓专业,就是在这个领域内要有比一般人高的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必然就要付出比一般人多的努力和汗水。老温这样做过吗?我看不出来。他犯的那些错误低级又可笑。说起来都不值一提。这些低级错误,什么时候能避免?与不学无术对应的是专业精神,当哪天老温能够具有专业精神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了。 补充的例证是,唐肥提出关于老温的地理知识的问题。犯的错误也是令人难以容忍。其实,也不用太费事,拿一本中国历代地图对照一下就好了嘛。你要写武侠,要将武侠和历史联系起来,很好。我们没有要求老温是一个历史学家,但是,一些历史常识,是要具备的吧。最起码,你要慢慢具备起来吧。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可能性。 说老温不读书,我想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当然,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完全不读书是不可能的。我说的不读书,用的标准是对于一个专业写作者的标准。一般而言,作家的写作内容来自于三个方面。一,生活经验。二,阅读经验。三,想象力。这三个方面,前面两个是根本。因为第三点,想象力还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项基础上的。同时,第二项比之第一项为重要。因为,人的生活经验必然受到局限。但是阅读不同,可以让你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海阔天空地接触到极其丰富的世界和思想。一个人的生活圈子,总是有限的。可是,一个人的思想成长,是无止境的。如果一个人思想一直在进步,在提升自己的境界,你从他的作品中即可以看出。可是,在老温的书中,我没有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可以表明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反倒是他老讲那些他自己以为特别对的道理。你看老温的后记中,他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刺激好玩。但是,你可看到他提到过他读过什么书未?没有! 同时,这里说的书,强调一下。说到温的“不读书”,并不是指的中国历代小说,甚至西方的各种小说,而是指,而是西方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各方面的书籍。一个人,如果自己跳不出已有的窠臼,就要请别人帮助自己跳—通过阅读。而且是通过有效的阅读,也就是去了解自己所不明白的,学习自己未曾想到过的东西,得到提高和进步,再把这种进步反映在工作生活中,行动中。对于作家而言,主要就是反映在作品中。如果通过什么赌博玩乐去找灵感。真是缘木求鱼,离题万里了。那里找得到答案呢? 确实,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应该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老温是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可恨:傲慢自负,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温的兴趣点多,生活内容丰富,不爱读书,那也罢了。最不可容忍的是,他视读者为无物,不负责任之至。他的那许多个著名的大坑,愈拖愈久,多少痴心读者苦苦等待,却永无等到的那一天。左一个许诺,右一个决心要填坑,然后就不见踪影。过了几年,再跑出来说,我这些年,天天都在写书啊,写了很多很多。可是那些坑还是没填。上一次有温友转一篇文到温泉,是老温说了洋洋洒洒一大篇,找了许多理由说为什么那么多小说都是有头无尾。我看了失望至极,当读者都是弱智吗?想当年,古龙的境况应该比你老温差很多吧。可是人家也一部部书写完了。虽然有时找人代笔,那何尝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老温现在,也算是功成名就,静下来写作的条件,应该有。他完全可以不为钱写作,不用只为约稿写作。金庸当年,办“明报”伊始,多少杂务,文革期间,更受到激进左派的死亡威胁(参考傅国涌先生“金庸传“),可是人家也照样一部部书写出来了。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温迷们真的是脸红啊。如果你懒,你爱玩不爱写,或者你写不出来了,那又何妨承认?何必搬出来那些明显是借口的现由来骗人骗已?连篇累椟的罗嗦对话,神神叨叨的虚张声势。以为我们不知道这是水平低?欺负读者智力低? 我相信,老温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否则,他不会从大马走到今天。然后,他又是一个没有大智慧的人,否则,他的成就,也不会象今天这么低。中国古语有云,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指的老温这种人了。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可能也就不会对如此之多的事物感兴趣,可能就会把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反而得到更大的成绩。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他可能就不会坚持到底不认错,找出许多理由来说明自己是对的。而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努力工作改进之。如果他不是这么聪明,也许就不会狂到要处处当老大,而是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更加谦逊,从而达至更高境界。聪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可以搞定一切。这是聪明人最大的盲点。如果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借助他人的力量,他的成就会更大。 老温的傲慢自负还表现在对待跟着他的一班朋友。在他的那个圈子里,他是当然的老大。可能当老大的感觉真的很过瘾,让老温从十几二十岁一直当到近五十岁。而他的那些朋友,当然我们了解不多,从他的前言后记看来,我总是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老温没有平等看待他们,他们也没有平等看待自己。一个人,一个成年人,不应该让别人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作为年轻人,在某一个阶段,总是有可能特别崇拜某个人,并把他当作模仿的对象。而老温,作为这个对象,没有为他的那些朋友们,或者说小朋友们,做出良好的表率。没有把平等,自由,宽容这些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教给他们,反倒处处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自负,傲慢,目中无人。并且为这种目中无人得意非常。我记得他说过他的那些朋友中,有些是要跟着他写武侠的。未知现在写出来了没有? 另一个方面,则是表现在他创作态度极端的不认真。老温书中那些错误,是学术难点还是态度问题,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明白得很。一个人做不好一件事,和根本就没想到要做好一件事,是有区别的。极度的傲慢导致极度的随意。导致自我认识上的膨胀与盲点。
痛批温瑞安之四、天才就这样被浪费
基本上可以给老温一个总结了。当然了,纯属一家之言。
一、一个天才的写手 但是,除了才气,一无所有。除了经历,一无所有。 应该说,老温这样在文字上可称之为天才的人,一百年中,也出不了几个。这样的人,对武侠情有独钟者,更加地少之又少。这样的人,如果能够珍惜上天赋予地才思,认真地写书,努力地提升自己,一定会留下传世的作品。老温,据他自己所言,写作的速度不可谓不快。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一天是七千字还是三千字来着。反正不管哪一个,都是非常快的了。 但是,写作快,只是一个特点,或者勉强可称之为优点。比这更重要的,是写作的质量,是否在一个高水准上,并且可以持续进步。古今中外的大家们,我们常听说到“著作等身”这个词,但是可笑的是,一个大家,传世的作品,也就那么几部。那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且若论写作又快又多,在武侠的世界里,不知道谁比得过梁羽生。如果算上黄易的话,老温不知道要排到哪里去了。 但是,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最痛苦,但也最有成就感,最可以带来创造的快乐的,莫过于超越自己。很多作家最后掇笔不写,因为他们再也觉得自己无法超越以前,但又不能忍受一直在一个水平上重复。所以,即使是一个天才,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还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境界,才可以写出更好更精彩的文章。 但是老温不是,现在看起来,他纯粹是凭才气吃饭。可能他是一个天生的酷爱写字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上的快乐。仅此而已。你看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写的神州奇侠,水平也不错。到了八十年代前期,中期,写的小说,水平已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这些提高,我把他归之于人的成长及成熟在作品中的自然反映。并不是老温有意识的提高。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他这个阶段写的书就明白了。“逆水寒”写逃亡,“刀丛里的诗”写冤狱与营救,“战僧与何平”写背叛,“大侠传奇”写营救,“杀了我好吗”写逃亡,等等。几乎全是影射了他自己的经历。后期的作品,因为水平实在有些离谱(如妖红,惨绿,少年四大缺无情等等),就不一一列出。各位朋友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温书中,充满着反复无常的背叛。从这里可以看出,温实在将自己的经历代入到写作中太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自己作了小说的主角。所以,写作的内容与见识,再也脱不开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生活。一部两部还可以,如果所有的小说,都脱不开这种模式和影子,那岂不是乏味得很?又有何长进可言?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及以后,老温年轻时候的那些生活沉淀也已用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因为他的思想境界,见识,水平,写作的功力,知识积累,没有长足的提高,文思又没有年轻的时候来的快捷,所以创作的作品的水准,直线下降。
二、一个率性率真,永远活在激情中的男人 从人的一生来看,老温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确实也真如他所说,很多人也许一辈子的经历 都比不上他一年的生活内容丰富。从他的生活规迹来看,上小学就开始组织文学社,办报,习武,十七岁(或者十八岁?存疑)就与一干朋友到台湾就读。期间,组织社团,入狱,流亡,到香港求职,创办自成一派工作室等等。这中间好不容易认真写了几年小说,然后又开始了他的刺激好玩的生活。当然我们对此了解不多,仅仅从他的前言后记中看到的,就有,谈了多次的恋爱,死去活来的赌博,练习高深莫测的气功,过瘾好玩的游乐,在商业上还有所动作,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温,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激情的人。从他敢将历届女友的照片搬上书的封页,从他的后记前言中看到他也对他的生活直认不讳,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难为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率性而行的人。这样的人,活得当然过瘾。同时也会以自己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从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欣赏这种人生态度与方式。毕竟,人活一生,就如看风景,各种各样的生活都经过,才不算白活。作为一个人,一个男人,你看到有一个人,把你想到而做不到的事做成了,把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做成了,把你做了的事做得比你更好,那是什么感觉?一是嫉妒,一是佩服。我一般而言不太会嫉妒别人,所以我佩服。同时,因为老温的激情率性,所以特别招那些性情中人的喜欢。从我对温泉的观察,来到温泉的人,大多是,或者说至少来的时候大多数是,性情中人。 我现在明白方娥真为什么不嫁给他了。温瑞安这样的男人,你可当他是朋友,是兄弟,是长辈或者晚辈。可是你如果当他是爱人,他是这么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不可能为你改变哪怕一点点。婚姻的本质是什么?是因为爱而妥协。温瑞安是一个不会妥协,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所以他不会娶到方。聪明如方娥真,想来早已对他的性格明明白白,所以才那么坚定地去找自己的生活。 但是,你说,一个率性的男人可爱不可爱? 可爱。 一个率性的男人有没有魅力? 有。 一个率性的男人随意不随意? 随意。 这就是温瑞安。
三、一个志气比智慧高的人 其实在文学创作上,老温也不是没有想法。他一直以超新派武侠创始人自居。尤其是当年曹正文为老温写的序中,讲到,自金封笔,梁隐居,古辞世之后,“而今只看温瑞安”“温瑞安独撑大局”。给他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应该说,这个评价有过誉之嫌。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从温中期的作品来看,从当年温的势头来看,他正在上升。温自己也有奋发之想,提出“变是永远的不变”“创超新派,超超新派”,并俨然也已新一代武侠文坛领袖自居(大陆而言,台湾香港的情况不清楚)。 可是,让许多读者,许多观察家大跌眼镜的是,自九十年代中前期之后,大陆引进的温书,质量是一部不如一部。特别是老温自九十年代前期开始写的书,逐步表现出走火的迹向。他所说的“创新”,原来指的只是写作手法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实验,在其它体材的文学作品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用了很多年了,只不过现在引进到武侠文学中而已。例如,倒叙,心理描写,独白,以第一人称写作,散文化,诗化小说,意识流,等等。但凡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的格式,手法,只是一种载体。在这个载体上的主角,故事与人物,是否精彩,内涵是否丰富,语言是否有特色,是否吸引人,才是最重要的。老温原来弄错了一件事,他立志要做新一代武侠的始祖,其实却没有走对路子。金庸之所以成为武侠宗师,不仅仅是因为他运用了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更重要是因为他的故事内涵丰富,人物特色鲜明,思想博大精深。老温所做的只是将各种道具拿来穿戴一番,告诉大家这是新的戏剧。这确乎可能是新的戏剧,但不一定是好的戏剧。殊不知好的戏剧,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才是内核。道具只能锦上添花,而无法雪中送炭。 也许,后期老温的走下坡路,是自己找不到突破点所致。志气太高,又没有智慧指引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这个又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写。而且将罗嗦,说道理,废话,变态描写,离题万里,能用一个字写完的用一百个字写完,固执地发展成温派特色。真是让我等温迷脸红的温派特色啊。 典型的志气高,智慧少。
四、极度自恋的孤独者,有极强支配欲的男人 率性,是温瑞安的外在行为表现。内核是极度的自恋。因为极度的自恋,所以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天才人物一般都有自恋的倾向。如果自恋行为能够用理性来控制,那么反倒会成为个人吸引力的一个来源。但是,如果过度自恋,就会导致在视野上的极多盲点。以及对自身局限的认识不足,并成为自身进步的最大障碍。甚至会引导自身走向毁灭。比如诗人顾城,以那样一种令人惊骇莫名的方式毁灭,即是他妻子的不幸,更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读者的不幸。 温的自恋主要是表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作品中。在他的生活中,从少年到中年以至现在,他总是要处于旋涡的中心。没有旋涡制造旋涡也要当中心。他总是要有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大家的话题也总要围绕着他。 历数他在大陆出的书的前言后记中,莫不是对他的颂扬吹捧,少有理性的分析和批判。相信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同时,他的话题,总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在絮絮叨叨,少有对这个世界,和这个国家和人民的人文关怀。其实,温走过那么多地方,见过那么多人,经过那么多事,他非常有条件将眼光放远,放宽,脱开自身的那些东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可是他没有。可以做为佐证的是,这次笑商录入的金钟罩的后记中又证明了这一点。老温说自己遭了大难,然后就是平时有些自己对他很好的朋友不伸援手,反而是平素有些不熟的人热心帮他等等等等。我看完这篇后记,最大的感觉就是,老温真的是很自恋啊。不相信的朋友去看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 一个快五十岁的人了,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豁达开通,心胸宽广,应该是这个年龄的人给我们的感觉。可是,还在计较着那些,也不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老温可曾表示过他曾对不起什么人来从来都是别人对不起他。他对别人总是好上加好。他可曾提到过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兄弟姐妹在他那个小团体中,一切都是围绕他来展开的。他组织的工作室,文学社,他是当然的大哥。一个人自恋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一段时间自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少有人象他那样,几十年来,高强度的持之以恒地将自恋进行到底,这就很少见了。年轻人,很容易被老温那种过瘾热闹的生活方式打动,也很容易被他的才气打动,更容易被他的大哥气派打动。所以,老温也会很容易组织起来一个个小团体。可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的。一个人,最终都会做自己的恒星。做一个人的卫星,是一段时间的事,不会一直如此。你做为大哥,你有没有想到过你的兄弟们要过自己的生活你有没有听他们的安排,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组织过什么活动你有没有想到过,一个人出去走走,不要带你的那些小朋友,给他们一个安静的时间,也给你一个安静的时间你有没有想到过,当你老去,当你不能狂歌于山水,你能否平平淡淡地一个人走过你不能理解别人,也没有想到要去理解别人。所以,你注定孤独。 老温是一个有着极强领袖欲的男人。 他非常地愿意享受支配别人的感觉。也就是俗称地当老大。虽然看起来,他做为老大,给他的手下们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其实他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居高临下的快感。精神上主导别人的快感。你看老温从青年时候的生活,就一直处在这种小团体的中心位置。而且他非常在意这种位置。他的能力也保证他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团体的组织工作。可是他不知道,现代社会,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这种精神上不平等的位置,不可能太过长久。一个人,不可能一直让别人来主宰自己的生活。这种支配欲,领袖欲,乍一看,好象是一种奉献精神,但其实,是大公为私。是让别人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生活。自以为是美好生活的化身,或者是正义的化身。这种人,一般而言,都是非常有号召力的。也很能团结到一批年轻人。但是,时间长了,人就会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当这些小兄弟们要奔自己生活去的时候,老温就会感叹,我不能让他们发财,我不能让他们富有,可是,我对他们多么好啊,他们竟然为了这些小小的物质利益就离开我。这也许就是所谓“背叛”,所谓“世态炎凉”。 对一个领袖来说,一个部下,离开他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就是背弃。就是为了物质不要精神为了现实不要正义,其实,他何尝就代表了正义他代表的只是他自己以为的正义罢了。他代表的只是他自己的精神罢了。这种领袖欲,支配欲,在很多人身上,在很多人的某一个阶段,都有过。只不过是表现的有强或弱的不同。在老温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和持久而已。 但是一般人,都知道尊重自己的朋友亲人,都知道节制自己,更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去支配他人。除非你握有资源,比如权,钱,职位,等等。老温手里没有这些资源,还要支配他人。又不节制自己。最后心中失落那是一定的。
痛批温瑞安之五、为什么会这样/与金古梁黄的比较
我在九十年代初看到温的书的时候,惊为天人。其时,金封笔,梁隐居,古辞世。曹正文说,而今独看温瑞安。温被以金古梁之后的武侠文坛领袖推出。当时的温也很争气(其实九十年代初大陆出的书大多是温八十年代写的),好书一部接一部。而且,胆气十足地提出“超新派武侠”(相对梁金古开创的“新派武侠”而言)。可以说象我这个年龄的武侠读者,或者自负地说一下,就是有一点欣赏层次的武侠读者,都是十分期待温大放异彩的。我当时十分狂热地向我的同学推荐老温。可惜爱看金的多,而爱看温的少。事实求实的说,金的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可是温的小说就需要文学欣赏水平有一定层次才看得下去,或者说才知道它好在哪里。所以他的读者群少些也是正常的。我当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温的书。毕竟好东西是很难被埋没的。毕竟还有我们这些识货的读者嘛。按照当时的推测,整个九十年代应该是温的最黄金写作年龄,所以我当时是蛮放心地等着温更好的书出来。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是每况愈下。当金,古,梁之后,老温面临的简直是千古良机。当时好多武侠迷都是无书可看。整个九十年代,大家都处在一种武侠的饥渴状态。可是,老温出书的速度越来越慢,书的质量也越来越差。不但让很多慕名而来的新读者大为失望,而且让我们这些老读者也渐渐心冷。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魔幻文学异军突起。其代表人物,黄易,大家耳熟能详了。虽然对于此人,褒贬不一,但是,他把极大量的想看通俗读物(当然包括武侠)吸引过去,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个读者群的基数之大,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由此,我更加痛恨老温的不争气。坐失良机啊。一个黄金的年代,一段黄金的时间,一个黄金的机会。就这样飞逝而去。 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温不能从一个高手,到达至大师级的境界?内在的原因是什么?他到底缺少什么?为什么当初期望他超古赶金,可现在看来,是不是能和古一拼,已是很多武侠读者质疑的问题。 是的,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通过与其它几位作家的比较,分析其中的内在原因。 我们先看一下梁。梁的书,非常之多。我记得好象有三十多部。而且没有一部没有写完。三十多部书,真可以叫做著作等身了。可是,梁的书,公认的是重复。三十几部书中,出彩的,特色鲜明的,应该在十部以内吧。我记得比较好的有“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这几部。 梁的书,思想异常正统。国家,民族,大义,这些巨大无比的词永远都代表着正确。甚至在梁书中的爱情,都是以“父母之言”为正统。梁的历史和国文功底是非常之好的。同时,梁是一个左派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他影响非常之深。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要求个人服从于集体,个人服从于国家,晚辈服从于长辈。人的人性处在被压抑的状态。梁作为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成就却没有金庸高。其中一点就是,终其一生,也没有能脱出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其实,梁是很有条件突破的。他当时在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完全可以接触到西方很多优秀的,而中国文化中没有的东西。可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提高何其难也。所以,梁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认真的写字匠。写那么多书,我想想都心寒。不知道他用什么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生活。所以,一个作家,写作,不应该占去全部的时间。否则,就会象梁这样,在一个水平线上走。看不到提高。前面提到的他的几部书,特别是“云海玉弓缘”,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书,主角金世遗,充满着反叛的精神,与这个主流社会不合拍。这是梁的书中,最张扬人性的一个角色。可惜的是,后来金世遗也象孙司空一样,受了招安,被纳入主流社会。还看什么? 下面说古龙。古龙是一个好酒好美人的浪子。是与梁截然相反的一个人。他的个性是那么强烈,不屈服于主流文化的无形道德压力。这种个性随着他文笔的成熟,日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应,并大放异彩。古龙的语言独具特色,但看多了也乏味。但是,他书中的人物,都具有极强烈的个性,张扬着个体生命的自由自在。这种思想上的成熟,反映在他中后期的作品中。他的写法也完全脱开了以前模仿的痕迹,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意挥洒。所以,虽然古龙的文史知识可能要比梁差很多,小说的数量可能也比梁要少(不知道确切数字)。但是,无可否认,古龙的书,确乎有他独到的媚力。比梁四平八稳的书来得更吸引人,更精彩。 虽然古龙是个浪子,可是他在写作上,也是一个认真的人。基本上没有坑。而且,知道自己的局限,避免联系历史与实际的地理。这是他负责任的表现。 再说黄易。黄易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的写手。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以前我们觉得是胡思乱想的东西写到小说里,而且,他确实也有他的优点,就是各方面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说开创了现代魔幻小说一派。虽然有些人说,老早以前有人也写过,就算那是真的,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看过?没成什么气候嘛。可是黄易成了气候,这一点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黄易,当然现在他还在不停地写书,也就有可能不停地进步。根据我的估计,我觉得黄易的成就,也就是差不多和梁在一个水平上。因为我看过黄的“寻秦记”“大唐双龙传”,他的文字太差。文字太差的人,想要在文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比较困难。 但是不可否认,黄是一个认真的人。写书很努力,让读者能看到完整的书。另外,我觉得黄的想象力是不错的。而且,他的想象力,也启发了很多网络写手的潜力。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好。终于说到金了。金是当之无愧的宗师。金为什么可以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当然,金庸学贯中西为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梁的英文也非常之好。金庸最初的“书剑”也只是平平而已。包括“碧血剑”,也只不过稍好。但是,可怕的是,他的书,一部比一部好。从“射雕”的国家民族大义,到“神雕”的张扬个性,反对世俗礼法,到“倚天”的正与邪孰是孰非的价值判断,再到“笑傲”的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赞美,反对个人崇拜,再到“天龙”的多主角并进,思考国家,民族,统一这种传统中绝对不可怀疑的价值观基础是否完全正确,到“韦小宝”中由武侠回到现实的“反武侠”。几乎每一部书都能感受到作者思想的巨大探索和巨大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思想境界的提升。 大家都知道金庸在五十年代末开始创办明报。在香港一个弹丸之地,人才济济,商业方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金庸以武侠小说连载开始打市场。同时,他开始写社论。就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世界局势进行评论。明报,本来是一个小报。就是因为金庸的社论,目光犀利,见解独到,而且始终站在人道和正义的立场,引起香港市民的极大购买量。一跃进而成为香港的层次很高的大报之一。 大陆文革期间,香港也有左派造反,打砸抢。金庸始终坚定地反对这种行为。反对以任何名义搞这种破坏民生的行为。结果上了激进左派的暗杀黑名单。但是金庸仍然照常去上班。金庸因此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金庸当时也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否则,不可能从报社跑出来创业。但我要说的是,金庸一直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当时,他“左手写社论,右手写武侠”在两个思维世界里面进行转换。一方面,要了解现实的政治,民生,国家,战争,思考其间的深层关系及原因,并接触并了解到西方的大量现实,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在他的武侠小说世界这个小社会,会将自己的思想代入。描写一件事,一个人,都会是他思想深度的自然反映。所以,我认为,其实写社论的这一段经历,对于金庸写武侠是绝对有着大的助益的。甚至对他整个思想境界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促使他跳出小我的圈子,站在更客观,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后来会将“明报”毅然卖掉。本来“明报”作为他一手创办的报纸,感情肯定是不用讲的。照东方人的做法,最后是留给后辈。可是,金庸知道,明报,无论卖掉不卖掉,只要还存在,就会有贡献于社会,只要坚持他的办报宗旨与原则,就是最好的继承发扬。这就是很大的气度了。 当然,金庸的创作态度认真是人所共知的了。不用多言。 行了。最后要说到老温了。成为文学大家,除了天份,有几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文字。二,想象力。三,知识积累。四,创作态度。天份的问题,在此不做探讨。因为这个问题很难探讨出个什么结果。在这里,我认为这几位都是具有很高天份的。 文字上面,老温的文字,比古和梁显然要高出许多。和金相比,风格不同。金的更厚实。但若论文字的美,恐怕金也要让温三分。 想象力上面,应该说这几个大家里面,梁的想象力差一些。其它的都还是比较历害的。在故事的可读性,悬念,场景,人物上面,应该说金古温有得一拼。黄易属于另外一种想象力。好象放在一起比有些不伦不类。 知识积累方面,金庸无疑是翘楚。论博大,恐怕谁也不敢自认和金庸比。梁应该也不错,比较专业。古和温差一些。黄易好象也是蛮历害的。 创作态度上来说。金无疑是最认真的。梁古次之。黄还在写。看上去还行。温最差。具体情况前几篇已有很多叙述,不多讲。 还有最后一点,是成为大家的最重要条件。大家也从前面的论述中看到,当一个人文字,想象力,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制约他再上层楼的,就是: 思想境界与深度!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思想境界,总是自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行中,同时也自然的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一个人,哪怕知识再渊博,但是见识不高,也就是一本活字典罢了。也就是个传声筒罢了。金庸为什么可以立于大宗师之境界?因为他将原本在很多严肃文字中思考的问题,在武侠小说中都反映出来,并且写得更到位。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因为他自己的思想到了这种境界。这种境界,比许多所谓的正统名家要高得多得多。梁的思想中,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所以他写的书二元化,无味。古龙本人就张扬着人的个性,所以他的书中人之自由高于一切。而金庸,思想的面广,深度够深。比古与梁高出不止一个层次。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复杂,正邪难辨,甚至国家,民族这些也可以质疑。这就是金庸的高度。 温,在他的心中有着浓厚的“中华”情结。这个从他的散文和诗作中,可以明显地体会到。一直到台湾结社,入狱,到香港写作。应该说他二十五岁之前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他能够在这些经历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将导致“冤狱”的原由指向真正的罪魁祸首—专制制度,并思考专制制度带来的罪恶,思考制度是如何激发了人性中恶的部分,如同柏杨和李敖;将对“世态炎凉”的感喟转换为对世人的悲悯之心与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思考,如鲁迅;将对“中华”这个虚无缥渺的图腾崇拜转换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如何吸收西方文化。如胡适。那么,温瑞安就会在原来的基础大踏步的前进,跳出“小我”的范围,而能站在一个更客观,更高的层面思考与写作,当然也会直接影响他的生活方式。应该说老温的经历为他提供了这种提高的可能性。他的这种经历,和金庸的办报经历虽然不一样,但在对人内心的震撼上面,是类似的。就看怎么去面对这些经历了。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跃升到这个层次呢?有一句话可以解释,性格决定命运。说到底,是温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他没有跨出这一步。因为极度自恋和自负,所以缺乏自省,认识不到自身的局限,所以不会去开阔视界,就没有提高的可能;因为率性,所以随意,所以在几大家里面,唯有他创作态度不认真。 关于温的性格分析,前几节已讲得很多。这里就不多讲了。 结语:这一次写这几篇文,是想将我对温瑞安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看看是否讲得有些道理。虽然我想尽量客观,但是,毕竟是曾经很喜欢的一个人。所以有些时候还是不可避免地带入了个人的感情因素。
痛批温瑞安之后记、缘由/遗憾
一、缘起 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在变化的。在上大学的四年中,也就是九十年代的头四年,我都在看温瑞安的书中渡过。还记得我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拿神州奇侠出来读。在大学的成长,尤其是内心的成长,和这部书是密不可分的。喜欢一个东西了总要向他人推荐,而且也会对作者抱有莫大的好感。基本上在九十年代前期,可以说温只要在大陆出的书,我差不多都收全了。而且我还向我所有的朋友,老师都推荐温瑞安的书。当然每个人的阅历,经历,心路里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时候,我热情的推荐得不到强烈的回应,当然有时候也有些失落。我是到了后来,才承认神州奇侠从写作的成熟度上,是老温比较粗糙的一部作品。 对老温个人的好感来自于他的经历,也来自于他的性格与生活方式。对于梦想在诗话江湖间漂泊的性情中人来说,温瑞安简直就是一个实践着梦想的化身。他拉帮,结派,写诗,习武,喝酒,旅游,遍游神州,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他深情,他狂傲,他自负,他热血。在我们的心里,或者说在我的心里,觉得那个梦是多么的遥远,可是现在,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简直就是理想的化身,是传说中的大侠,他做着我(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说着我们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这是多么过瘾的事啊。 我那时看见温瑞安在书里说到,他带着一帮弟弟妹妹们闯荡江湖,游山玩水,心里是多么的羡慕。想追随他而去。 这些都是旧话了。大学毕业后,还是在工作中,在奔波中,时时等待着温瑞安的消息。时时打听着他的新书。那是九十年代的中期。想着他一定不会让我们这些喜欢他的读者失望,一定会成为金庸之后的一代大师级人物。有一段时间,上海的新民晚报连载他的妖红,居然看得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因为写得比较阴暗,诡异,读者反响也不是太好。再后来的四大名捕震关东,斗将军出来,看完也没有什么记忆。但是,当时还是痴迷,还是期待。整个九十年代,武侠创作处于一种稀缺状态。金古梁之后,我们这些读者,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温瑞安的身上。希望他能接过金庸手中的大旗,担当起武侠文学新一代领袖的重任,为我们,为读者,创作出不同于前人的,精彩的作品。并能推动整个武侠创作的发展。可是,等待没有结果,时光流逝。 一直到近两年前,找到温泉。 找到温泉的第一感觉,当然是兴奋。要知道,在现实中,毕竟知道温瑞安的人不多。而喜欢的人就更少。与众兄弟姐妹坐而论侠,坐而论温,不亦快哉! 但是一个人的内容,一个人的书的内容,一定是有限的。讨论来讨论去,兴趣也在逐渐的降低。又由于温在创作上不争气。等个三两年都等不到他一部新书。慢慢,当初的崇敬的心情越来越少。对温瑞安抱有的希望和期待也越来越少。思考越来越多。一些问题一直萦饶在我的脑海。为什么温瑞安会这样他以后还会不会再度辉煌他当初吸引我到底是什么原因…… 来到温泉一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了这些问题的思考。同时因为开始接触到一思想学术网站,开始对思想领域关注与学习。也开始运用学到的东西进行分析,试图得到尽量准确的答案。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看到笑商帖上来的老温的新书,原先的一些想法得到更进一步的验证。与是决定将自己的思路做一个整理,写出来。也算是对温的一个全面的分析,总结,评价。 这就是这几篇文章的由来。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尽量的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温瑞安的生活方式,做为男人,我是欣赏的。但是,我不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他的所作所为找理由,我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或者说我自己的立场,或者说我所能代表的长久以来一直对温瑞安抱有极大的期待的这个读者群的立场来写作的。应该说,我们以前在对其它的读者介绍的时候,我们绝对是站在温瑞安这一边的。可是,现在,我只是想对他未曾达至更高境界的原因,做一个曾是他的崇拜者的但是现在只是一个普通读者的分析与评论。但是,还是做不到完全不带感情色彩。毕竟温曾经是我那么推崇的一个人,一个作家。 前面有朋友在跟帖的时候说到,为什么要苛责温。这里要说明的是,我绝对没有苛责的意思。我只是想了解到真相和原因。我想弄清楚这件事。如此而已。许多喜欢老温的朋友,可以继续喜欢。喜欢是一种感情,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我的分析和评论是属于理性的范畴,所以大家是不冲突的。 关于写作这几篇文章的遗憾之外,主要在于两点还没有展开写。一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传统,对于这代作家在人格和行事方式上,有多大和怎么样的影响。如金庸,梁羽生,还有以前的宫白羽,平江不肖生等,都能将书写完,是否他们受到的这种“铁肩担道义”的传统儒家教育,使得他们更有责任心,对自己,对读者,对家人更负责任?而如古龙这样的浪子,温瑞安这样的在海外环境下长大,虽然憧憬中华文化,可是他们因为没有受到这样的教育,内心没有这层道德上的束缚,所以对读者,对自己,对家人,相对而言不负责任,更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有机会可以展开讨论。第二,是关于温书中主要人物的败笔。我想可以挑出来进行分析。万一老温年迈时突然要修订自己的作品,岂不是可以做为参考也算是我们为老温做了一件好事。
二、遗憾 写这几篇文章的引申出来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网络写手的一些特点。以对温泉的众写手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我自己的感觉,网络写手的最大缺点有两个。 第一、是随意。 这一点和老温是蛮象的。网络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进入写作很方便。这样就会产生极大的随意性。很多的网络写手都有挖坑的习惯。挖坑,成了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这是不专业的表现,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对于业余作者过于苛求。可是如果想写出点名堂来,如果不克服这一点,恐怕很难成为大家。 随意的第二点表现在很多网络写手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哪里算哪里。这一点可与老温现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可能是我比较传统一些吧。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写作文,第一步就是要求写提纲。当然,我现在也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写文章,总是心中要有个大概的方向,这样自己心中也有把握些。除非是对于不世出的天才,可能信马由缰地写,也可以成为绝世好文章,但是,天才不多吧。 随意的第三点表现在写完文章的修改。这在我小时候写作文老师也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讲,自己的文章,写完了要在抽屉里放一个月。过后拿出来看,感觉又不一样。如果那时候还是觉得不错,那就真的不错了。我不知道现在的网络写手中有几人有修改文章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个好习惯。长期坚持,一定会受益无穷。你看曹雪芹,一部红楼梦,那是用一生来写就。二月河,三十年的积累,出来帝王三部曲。金庸,功成名就,可是还是要对他的书进行大修订。而且这次的修订有对情节的重大改动(很多是针对连载时间过长而导致的逻辑错误,其实这个时间过长相对老温的书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了)。一个老人,年届八十高龄,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即是对读者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令人多么感动。 我觉得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认真,是一种素质。也可以令自己获得同行的尊重。对于作者而言,亦可以获得读者的尊重。 第二、完全凭才气写作,不注意积累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一点,一来是因为网络的特性。使得只要喜欢写作,想写作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我记得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们,那时候对写作还是非常之认真的。文字功夫,阅读,评论,笔会,等等。虽然那些文学青年,很多人的才气并不怎么样。但是,那种专业的精神是值得记念的。可是现在不同了,因为写作很容易进入。所以很多有才气的人,马上就能够冒出来。可是,冒出来之后,水平的长进,是不大的。如果对于玩票性质的朋友当然无所谓的。但是对有志创作的朋友来说,不断的重复自己,只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写匠(当然,一个好的写匠也不错)。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从思想到学识到文字功夫全方位地提升。 而且我认为,一个人,超越了蒙昧的人。应该感觉得到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不独是专业写手才这样。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如果能做到,都是非常好非常好的。
二OO三年九月初 二OO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校于上海 二00四年八月十四日再校于上海 感谢独孤小舞帮助校正 梁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