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古龙考证 | 解读古龙 | 古龙影视 | 武侠名家 | 原创文学 | 古龙全集 | 武侠全集 | 图片中心 | 侠友留言 | 古龙武侠论坛 | 
导航: 古龙武侠网 >> 解读古龙 >> 作品评论 >> 正文  
解读《风铃中的刀声》        双击滚屏阅读

解读《风铃中的刀声》

作者:楚同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3


4、挑刺

总的来看,《风铃》的语言无疑是优美的,几个配角人物的塑造也相当出色,而它所贯穿的哲理常常让人要把它当作哲理诗来解读——篇中的很多章节完全可以当作一篇美文,甚至是一首诗来读,比如开篇的“白色屋中的白色女人”,比如后文的“刀魂与花魂”一章。与《天涯》相比,《风铃》更接近诗,《天涯》是具有诗的灵性,而《风铃》本身就是诗,但它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毛病。

首先,于东楼的续写就是最大的败笔。虽然之前已读过不少古龙虎头蛇尾的作品,但每多读一部就会多一分遗憾。张爱玲曾把“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和“高鄂妄改,死有余辜”列为人生四大恨事之二种,同是爱书人我可以深深理解她的懊恼之情。于东楼的续写虽然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让一切都走了味变了形,毫无乐趣可言。

先是姜断弦与风眼之战变成了“拼酒战”,进而两人还推杯论盏成了朋友——这怎么可能?!《风铃》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姜断弦和风眼之间那种暗地潜流一般的张力。

《风铃》中几个配角与姜断弦的关系是有趣的,姜断弦与影子、“五十六”还可以说是同一种人,与风眼却永远也不可能是朋友。况且姜断弦一早说过“我们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是朋友”,风眼也承认了。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就是对手,风眼与姜断弦的敌对关系却也不同于姜断弦与丁宁之间的关系,更多了几分莫名的敌意。“做你的朋友比做你的敌人愉快多了”——风眼对姜断弦的感觉和姜断弦对风眼的感觉是一致的。我私心里曾猜想过,也许他们这一战会比姜断弦与丁宁之战更有看头,也许风眼会比丁宁更有成为姜断弦对手的气势,也许姜断弦真正的对手应该是风眼而不是丁宁……可是,随着续写的展开,我的幻想就此破灭。

还有期待中的姜断弦和丁宁的实战也落了空,成了遥遥无期的棋赛。更无奈的是于东楼把因梦写死了,简单粗暴地了结了她与丁宁的复杂情结,还把伴伴和丁宁写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忽略了他们之间的暗涌。这样的结局倒是偷懒省事,只是苦了死心眼的读者。

除了这个狗尾续貂的结局之外,《风铃》本身可指摘的地方也不少——想到这里,对结局的愤恨方才得以平息。

想起第一次读《风铃》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艰涩,这种艰涩和阅读文学大部头的艰涩有几分类似,我觉得自己就象是迷失在沙漠中一样,又渴又累,如果不是先前有高人介绍文中关于姜断弦和丁宁二人插花论战的文字如何吸引人,我恐怕很难打起精神读完这本书,更何况一开始就知道它是本“残缺”的书呢?

有朋友说她正是在这种艰涩中读出了《风铃》优美的文笔,而对我来说,则是在这种艰涩当中读出了哲理之美,使得我最终爱上了这本书。翻来覆去地读,才发现所谓的艰涩只是我无法体会的表面现象,但造成这种艰涩的原因却令我深思。

从结构上来看,《风铃》的结构还是太疏散了,尽管它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但这条线索和主人公因梦一样苍白,和丁宁一样无力,没有真正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以至于部分章节的光彩盖过了整体,有欲脱离整体而自成篇章之势。比如影子的 故事。而且行文越到后面线索就越不清晰,主题越不明显,人物当然也就越苍白,说实话姜断弦和丁宁二人论战之后我真不知古龙如何让这个故事圆满地收场,所以说于东楼虽可恨但毕竟还是做了件好事。

而《风铃》中这种部分出彩,整体黯然的格局,就好象是一首原来写得不怎么样的诗突然蹦出了几个好句子,虽然也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但读过这首诗的人大抵是只记得那几个好句子而把整首诗还给了作者,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佳句而无佳篇”吧。实际上《风铃》的局部优于整体,细节大于全篇——这是它给我的最大感受。

也就是因为部分强于整体使得文中在人物塑造方面,配角强于主角——当然这一点见仁见智,我不否认有很强的个人阅读偏好在里面。读完《风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子和风眼,倒是几个主角相比之下逊色了。从全文来看,除了伴伴对丁宁那部分显得较有生气之外,《风铃》中描写人性的对立冲突明显不够鲜明,这与古龙一贯在文中的表现很不一样。本该大书特书的主角因梦和丁宁之间显得若即若离,可有可无,就是丁宁和姜断弦这对知己仇敌之间也显不出应有的张力。

结构之外,小说的情节也显得有些散漫,支离破碎。尤其是这个支离破碎,之前我说《风铃》是一首诗,诗的最大特点是跳跃性强,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如果落实在小说里大概是接近意识流小说。基于传统的欣赏小说的心理,读者大都喜欢看故事情节强的东西,因此很难接受古龙把情节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片段,而且最后还没把这个缝合工作做好。《风铃》失去了古龙小说里一贯紧张曲折的情节,这也是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艰涩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让我感到作品艰涩的原因就是通篇的哲理性太强,理性大于感性,很有点主题先行的意思。小说是感性的产物,尽管它不可避免地要传达一个理念,并希冀最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可是我们的大多数读者还不习惯面对这种局面。

还是以影子为例吧,古龙让姜断弦和影子论杀手哲学,快活的是我这种喜欢钻牛角尖的读者,有多少人能象我一样为之痴迷?大多数读者怕是早已不耐烦了吧。杀人不过头点地,世人惯以成败论英雄,谁管你背后藏着多少深刻伟大的思想?而提到古龙笔下的杀手,人们想到的可能会是西门吹雪、中原一点红或孟星魂,细心一些的可能还会想到萧泪血和韩棠,但是有几个人能想起影子呢?影子的杀手哲学不能说不深刻——凭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还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作品,之前姜断弦和丁宁的插花论道也不能说不精妙,可是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还是太玄乎了,有几个人能理解他们记住他们呢?

在这里,古龙把他关于武道关于杀手的哲学上升到了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度,就如同他在《三少爷的剑》当中把剑道和死亡写到了顶,在《天涯》当中把命运和复仇写到了极致一样,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当他把一切推向极致,必然要面对这样冷落的局面。古龙一生求新求变求突破,以有限的个人生命去追求无限的“道”的确值得赞赏,但是这一次他又犯了和《天涯》差不多一样的毛病,他走得太远了。

《风铃》延续了古龙一贯求新求变的风格。如果说《天涯·明月·刀》是求新求变的发轫,那么到了《风铃》他又向前了一大步。《天涯》是小说的诗化,最后的目标是成就一首诗。而《风铃》的构思则由郑愁予的《错误》直接演化而来。这种诗歌向小说领域渗透的做法,符合了现代世界严肃小说的诗化即散文化(不重情节)这样的创作潮流,却不容易为大多数人接受。

整体来看,《风铃》没有《天涯》流畅,情节比《天涯》更散,但就《风铃》的细节而言,它比《天涯》更简洁,更峻切,更有灵气。古龙曾经希望《风铃》是一根能给他带来一点点生命上的绿意的浮木——可惜的是他有心无力,最后还是撒了手,不然他是很有希望抓住这根浮木重新上岸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文章录入:凌妙颜    责任编辑:凌妙颜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黑暗的相逢--遭遇《天涯·明月·刀》
    我爱七七七——曲解《七种武器》
    关于《英雄无泪》的断章
    握紧刀锋,向死而生——读《天涯·明月·刀》
    入佛界易,入魔界难
    灰色轨迹──从李寻欢到傅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