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关于作家古龙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研究者主要从作家生平、写作特色、思想内涵、比较研究等角度来探讨古龙武侠小说的价值所在,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同时,古龙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深入和拓展的地方。本文将对作家古龙的研究作一简单综述。
关键词:古龙 研究 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梁羽生并称“当代武侠小说三大家”。十九岁时古龙就在《晨光》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从北国到南国》,1960年以《苍穹神剑》步入武侠小说的创作园地,在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古龙一共出版了71部武侠小说,计两千多万字。在武侠小说史上,古龙秉承着“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写作追求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武侠时代。
大陆对古龙及其武侠小说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朱双一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一期上发表的《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特征及其文化价值》一文,时至今日已有多部专著和近百篇学术论文发表,但与金庸研究的“金学”相比较,古龙研究仍然还显得比较薄弱。目前发表的专著和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古龙生平及其创作史的研究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1]文学创作是作者感情的表现活动。古龙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出生年月和籍贯等问题在评论界仍存在争议。研究他的人生体验,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这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有覃贤茂的专著《古龙传》[2],作者以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古龙生平的诸多轶事,比如古龙与“三剑客”——诸葛青云、卧龙生、司马翎三人的友情,在成名之前曾为著名小说家充当“枪手”的人生经历等等,为我们了解古龙的性格以及他作品中的理想追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还有论文《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史论》[3]《浅谈古龙童年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4]等,前者从古龙创作生涯的角度,结合古龙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体验,将古龙的创作历程分为探索期、成熟期、鼎盛期、衰退期,并分析评价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后者集中讨论童年期对古龙创作的影响,认为古龙在童年的缺失性体验导致了古龙的寂寞和自恋情结,从而得出古龙的创作很多都是对童年缺失的一种心理补偿的结论。另外,方忠的《台湾武侠小说的历史流变》[5]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古龙的创作,将古龙的小说放在文学史的大环境中考察,注重评析前后作家写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关于古龙小说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的研究
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语言、叙述方式都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同时也代表了“现代主义”新派武侠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古龙的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艺术审美追求,故能在金庸之后脱颖而出,并对其后的萧逸、温瑞安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方面的专著有曹正文先生的《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6],曹正文先生以读书札记的方式品读了古龙的武侠名篇,其中涉及到人物论、心态描写、小说氛围、艺术结构、情节安排等诸多方面。同时还提出了古龙小说在结构上的缺陷。他认为,古龙的长篇小说,比如《快刀浪子》,故事不连贯,结构上各篇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人物与故事很难融为一体。此外还有论文如《新派武侠小说的中兴——论古龙武侠小说》[7],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古龙武侠作品的特色和不足,并且将“现代主义”新派武侠的特征概括为对“情”的极力渲染以及对“人性解放”等西方文化意识的借鉴。方忠的论文《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8]提出古龙独创了“武侠推理”这一独特的文体,作家通过借鉴电影剧本的写作模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简洁、紧凑、明快、跳跃性的叙事特点。戈成的《侠趣 谐趣 理趣——古龙语言艺术分析》[9]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古龙武侠小说的语言特点,特别是他在理趣一节当中论述了古龙语言中体现出的“禅境”,涉及审美心理学的批评方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芦海英的《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1 0 ]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认为虚化小说背景、强烈的节奏感、变幻的情节等都是古龙小说中现代性的体现。
三、关于古龙小说创作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研究
主题和思想的深度是古龙的武侠精神所在,也是古龙之所以可以淡化招式、淡化历史背景却仍然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孔庆东、庞书纬合著的《古龙一百句》[11]从道德、悲悯情怀、“侠”的真谛等诸多方面解读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整部书都充满哲理的思辨性。这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方忠的《复杂人性的多维凸显——古龙武侠小说的主题意蕴》[12],他指出,古龙小说中的复杂人性主要体现在对“爱情”“友情”“自由精神” 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13]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挖掘古龙小说的内涵,认为古龙的创作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荒谬感,从而提升了武侠小说的档次和品位。柳龙飞、李芬兰的《论古龙作品中的漂泊主题》[14]提出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古龙笔下浪子人格的影响,不能停止的漂泊是浪子的人生宿命,浪子的精神归依源自基督教文化中的“爱”。《论古龙作品中的孤独意识》[15]一文指出,古龙的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孤独主题,他笔下的侠客都是以极大的勇气来面对孤独、选择孤独的,只有孤独才能保全他们生命的完善、理想的纯洁和人格的独立。李亚旭[16]从古龙后期的作品入手,认为“侠”和“义”是古龙后期小说的主要精神。《试论禅宗思想在古龙小说中的体现》[17]和《试论古龙武侠小说中的道家思想》[18]二文分别从佛与道的角度探讨古龙小说中的思想内蕴,将思想研究提升了一个高度。
四、古龙与金庸的比较研究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金庸则是新派武侠小说的最大成功者。金庸武侠小说崛起后,许多评论家断言,金庸之后,武侠小说不可读了。但是到了70 年代末期,古龙却从武侠小说作家蜂拥而起的文坛上脱颖而出。研究古龙与金庸的创作异同,对于梳理武侠小说的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新派武侠小说的繁荣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前文提到的专著中就有讨论金庸与古龙的内容。覃贤茂的《古龙传》在下篇的第一章中说:“我认为金庸的成就无疑相似于杜甫。杜甫为诗圣,金庸则为侠圣 李白为诗仙,古龙则为侠仙。”[19]而曹正文先生也在《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一书中指出金庸与古龙的小说有六大不同:背景不同、对社会环境与风俗人情的描写不同、结构不同、故事衔接的手法不同、人物的塑造不同、语言表达不同。他还指出这两人作品风格不同是由他们性格和学识的差异造成的。另外,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李如的《侠之大者与侠之风流——论金庸和古龙小说的异同》[20],他认为,金庸与古龙小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人性欲望的不同阐释、历史背景的不同选择、语言风格的不同表现、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几个方面。钱素芳的《个体生命与集体意识——从人性的角度看金庸和古龙小说的异同》[21]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阐释造成金庸、古龙小说差异的原因。王开银的硕士论文《金庸、古龙武侠小说语言风格比较研究》[22]从语言学角度比较二者的写作风格。陈洁的《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论》[23]从精神内涵、人物形象、创作形式三点切入,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二者的差别。孙钦星的《两朵文化的奇葩——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谈》[24]从中老年文化和青年文化的角度考察了金、古小说的差异,并对二人的创作成就做了较为准确的评价。
五、其他研究
关士礼的《论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一种误读》[25]是众多研究中的一个异声。之前的研究者多数认为古龙后期的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艺术水准有所下降,关士礼则对这一评价提出疑问,他认为前人劣评的理由并不充分,相反古龙后期的作品具有许多不可超越的异质性,造成劣评的原因是误读与遮蔽,这篇论文对我们重新评价古龙的后期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重评古龙小说创作的整体成就被提上议案。《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26]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古龙的武侠小说,文章由古论今,认为古龙的武侠小说对传统的突破体现在“友情与仇怨”“爱情与仇怨”“儿子长达后复仇”“忍辱复仇”四种模式上。另外还有陈墨的专著《新武侠十二家》[27],他从语言、艺术、主题等多个角度研究古龙的武侠小说,并对古龙的若干单篇作品进行了鉴赏。
六、结语
总而言之,大陆地区对古龙武侠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挖掘和拓展的方向。为了使古龙研究进一步发展,使之可与“金学”研究相媲美,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林保淳先生主编的《傲世鬼才一古龙:古龙与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8]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应该及时引进这样的研究成果,做好两岸的学术交流,为古龙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其次,进一步开拓研究方法,例如精神分析学、民俗学、人类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原型批评等等,这些都是切合古龙这个个体具体研究客体的新方法。
再次,研究古龙的其他文体的创作,古龙除了创作武侠小说,还留下了不少纯文学的作品,例如他的散文集《谁来跟我干杯》,这些文章也同样代表了古龙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值得我们解读与探讨。
最后,可以结合影视文学的理论研究古龙作品,试比较小说文本与电影剧本之间的关系。古龙很早就尝试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例如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武侠小说当中,其后期的代表作《萧十一郎》就是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的,“就是因为先有了剧本,所以在写《萧十一郎》这部小说的时候,多多少少总难免要受些影响”[29],所以古龙也是实践影视文学创作的先行者,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发展。
注释:
[1][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刘若瑞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2]覃贤茂:《古龙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方忠:《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史论》,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
[4]张翠玲:《浅谈古龙童年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年,(02)。
[5]方忠:《台湾武侠小说的历史流变》,台湾研究,1998年,(01)。
[6]曹正文:《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7]睢力,张轶敏:《新派武侠小说的中兴——论古龙武侠小说》,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01)。
[8]方忠:《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体美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02)。
[9]戈成:《侠趣谐趣理趣——古龙语言艺术分析》,阅读与写作,2000年,(07)。
[10]芦海英:《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1]孔庆东,庞书纬:《古龙一百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方忠:《复杂人性的多维凸显——古龙武侠小说的主题意蕴》,台湾研究,1999年,(01)。
[13]余晓栋:《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理论与创作,2009年,(02)。
[14]柳龙飞,李芬兰:《论古龙作品中的漂泊主题》,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1)。
[15][17]李军辉:《论古龙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
[16]李亚旭:《论古龙后期小说的侠义精神》,世纪桥,2007年,(08)。
[18]吴立响:《试论古龙武侠小说中的道家思想》,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年,(04)。
[19]覃贤茂:《古龙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页。
[20]李如:《侠之大者与侠之风流——论金庸和古龙小说的异同》,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
[21]钱素芳,《个体生命与集体意识——从人性的角度看金庸和古龙小说的异同》,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
[22]王开银:《金庸、古龙武侠小说语言风格比较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日期2008年5月28日。
[23]陈洁:《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29(05)。
[24]孙钦星:《两朵文化的奇葩——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比较谈》,语文学刊,2006年,(09)。
[25]关士礼:《论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一种误读》,名作欣赏,2007年,(12)。
[26]王立,隋正光:《古龙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突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02)。
[27]陈墨:《新武侠十二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28]林保淳:《傲世鬼才一古龙:古龙与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版。
[29]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吕茭晨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原刊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