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简短的结语
以上四种模式当然并非古龙复仇模式的全部,但却足以看出古龙在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中,对传统复仇主题进行了有意识的、卓有成效的多重超越。古龙自己并不否定自己对传统小说模式的继承,也不否认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借鉴,但古龙同时又要求自己将古典的与现代的、中国与西方的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的民族风格文学。大陆学者袁良骏批评认为中国小说陈旧、落后的小说模式本身,极大地限制了金庸文学才能的发挥,使他的小说“无法全部摆脱旧武侠小说”,留下“许多粗俗、低劣的败笔”(9)这当然是缺少根据的苛求。而以金庸“接班人”身份出现的古龙在这一点上似乎表现得比金庸更为自觉,于是在复仇描写上也时有出蓝之色。
古龙曾有这样的夫子自道:“这十几年中,出版的武侠小说已算不出有几千几百种,有的故事简直成了老套,成为公式,老资格的读者只要一看开头,就可以猜到结局。所以武侠小说作者若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得变;若想提高读者的兴趣,也得变。”由他又在《风铃中的刀声》序中说:“作为一个作家,总是觉得自己像一条茧中的蛹,总是想要求一种突破。”古龙先生实现这种反传统突破的着眼点和关键所在就是让“人性”真正介入武侠小说。古龙对于人性的关注应该说与他所受教育是分下开的,古龙虽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少,却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较大。大学就读于外文系的古龙读过大量西方存在主义大师的哲学著作,其思想观念倾向于“生命哲学”。他对人性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人性并不仅是愤怒、仇恨、悲哀、恐惧,其中也包括了爱和友情,慷慨与侠义,幽默与同情。”(11)而且,他认为优秀的武侠小说应该“多写些光明,少写些黑暗,多写些人性,少写些流血”。(12)古龙说到了,也努力做到了,他以求新求变的自觉理念和汪洋恣肆的笔姿成为“武林”中可堪与金庸比肩的一代宗师。复杂而深刻的人性展示,让古龙武侠小说不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比武场地,而更是刻意求新的审美平台。这,让古龙武侠小说的复仇叙事确有与众不同之点,也是古龙对于人类文学审美营构的历史贡献之一。
注释:
作者介绍:王立,文学博士,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隋正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1)参见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杜1998年版
(2)参见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第八章<女性弱点与古代小说引诱不成反诬母题>,长春:吉林人民出社2001年版,第312-332页。以及王立:<引诱不成则诬害——东西方文学两性非正常关系的一个表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金庸:<韦小宝这小家伙>,原载《明报月刊》1981年10月号,收入《绝品》一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7月出版
(4)参见王立:《武侠小说复仇模式及其对传统的超越》,台湾淡江大学主编:《纵横武林——中国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98年9月初版,第41-60页。
(5)《佛本生故事选·乌鸦本生》,郭良鋆、黄宝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2页
(6)[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220B型[乌鸦和老鹰的战争]称:“乌鸦假装投降但其实在做密探,而最后消灭了老鹰。“但仅仅列举一例,即《天山》1957年11-12月号上的一则故事。见该书,郑建成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其实该类故事数量远不止此
(7)[印]补哩那婆罗多:《五卷书》第三卷第十五个故事,季羡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第321页
(8)[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第二册,纳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241页
(9)文载《中华读书报》(北京),1997年11月20日
(10)古龙:《说说武侠小说》,《欢乐英雄·代序》
(11)古龙:《说说武侠小说》,《欢乐英雄·代序》
(12)古龙:《说说武侠小说》,《欢乐英雄·代序》
注:此文节选自林保淳主编的《傲世鬼才一古龙》(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2月初版)。作者王立、隋正光。王立,文学博士,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隋正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本文由燕八于2007年2月11日录入并整理上传,热血古龙(http://www.rxgl.net)首发于网络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