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面面观,武侠片不能逃避现实
2025-04-15 21:33:15   作者:柯里   来源:   点击: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产武侠动作片有三个黄金时期:一是民国五十六年起,邵氏出品的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大刺客”等,在国内外市场造成很高的票房纪录,演变成各公司一窝蜂抢拍武侠片的现象,这个阶段,胡金铨的快速动作片和张彻的新派打斗片较受注目。二是民国六十一年李小龙崛起后,以激发民族意识,发扬爱国精神的功夫拳脚片。三是民国六十五年到现在,古龙小说改编,楚原导演的悬疑武侠片为代表。在这些风格各异的影片中,有个共同的特点:想像重于史实,情绪重于认知。

  早期的武侠片,多以民间故事和通俗旧小说改编,如“火烧红莲寺”、“江湖奇侠传”的拍摄,皆富有历史教育意义。但此类题材拍摄的影片,多半以娱乐为主,重量不重质的情况下,编导即使有过人的才华,也很难摆脱既成观念和片场制度的束缚。严格说来,这类影片只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谈不上个人风格的呈现。因此,武侠片除了在坊间流传外,知识份子对它的艺术价值和技术成就始终抱著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武侠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批评,在胡金铨的“侠女”得到坎城影展最佳技术奖,以及李小龙的风靡欧美影坛而又遽然殒落,报章杂志展开一连串座谈会讨论文字而达到颠峰。尽管如此,武侠片并未因此建立起它的“自尊”与“自信”,反而处处依赖外国的获奖和影评,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由此看来,学术界对于国语片的影响不但微乎其微,甚至影评人对于武侠片在现实文化的角色地位之确立也显得十分暧昧了!

  学术界的固步自封,以及电影圈的自我陶醉,不独是国内影坛的怪现象,即以电影文化大本营自居的美国,亦不能例外。举例而言:美国西部片向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产物,美国知识界对他们的商标影片曾有一度感到非常的自卑,直到后来欧洲影评人给予美国西部片极高的赞誉,美国人才一反初衷,以他们创造的电影文化为荣。美国西部片或许在意境、内涵上比不上欧洲片,但却反映7那个殖民社会“文明”和“荒野”,“东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差异,这也是西部片经过时移势易,仍能拥有许多观众,屹立如昔的主要原因。

  虽然目前武侠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艺术上的评价却不高。归根结底;除了技术上的落后以及观念上的陈旧以外,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更是症结所在。文艺片和武侠片所犯的毛病大致相同,应当写实而竟不能写实,侠义气节变成暴力色情,不能表现人类共同的处境,表现现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的确是令人感到遗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突破题材的窠臼,运用镜头组合和剪接技巧,把故事说得入情入理,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了!

  “蛇形刁手”的故事极为简单,描写一个武馆学徒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影片以简福的练武过程为经,蛇形门和鹰爪门的恩怨以及武馆之间的明争暗斗为纬发展开来,情节自然而不牵强,角色清晰而生动,全片旨在强调一个人练武过程中身心方面所必须经历的挫折和磨练,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影片本身并不说教,它只是把几个主角人物贯穿于剧情之中,由于蛇形拳本身的变化,加上趣味性的穿插,使得不懂拳术的观众也能接受动作片表现的美感。全片娱乐价值极高,主题和时代亦不脱节。

  相对的,古龙小说改编,李嘉导演的“飘香剑雨”,就显得内容过于玄奥。“飘”片固然在摄影、布景方面殊多可取,且戏剧感十足,但却不能掩盖人物造型的失败。“飘”片一如古龙其他片子,剧中人只是一种观念的化身,为了达到它的悬疑效果,角色往往被扭曲得失去了人性。严格说来,古龙笔下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他虽然为了角逐人生战役的失败者制造了一个“幻灭”的乌托邦,却失去了积极鼓励人生的力量!

  今天,我们要期望国片进步,对于某些消极的,粉饰人生的剧本是应当给予严肃的批评。直接从生活中取材,将让那些想从电影体认人生,了解人类前途命运的人得到一点收获,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应当努力的目标了!

  【1978-06-21/民生报/10版/体育新闻】

相关热词搜索:古龙影视

上一篇:邵氏与古龙签合约,买下三部武侠小说电影版权
下一篇:谣传挨了五刀,王羽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