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夜探皇城
2021-12-21 10:59:49 作者:江上鸥 来源:江上鸥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夜色使万物变得狰狞可怖,天似锅底,又似黑洞洞的深渊,更似怪兽巨口。那楼宇屋脊便是充满凶险的怪兽利齿。
风高放火天,
月黑杀人夜。
黑!
好黑!
乌云遮没星光,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内皇城上的“气死风”灯熠熠闪亮,映着守城御林军手中的刀枪剑戟,寒光闪烁,威仪凛凛,戒备森严。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面的入口,入了东华门,还有一道神武门,神武门内有军机处和六宫,这些地方都有守城御林军。当值时间为一炷香,一炷香烧到尽头,即换哨,由于一哨的时间不算长,加上哨官不断巡视,所以谁也不敢懈怠。
至于禁中地带,那是皇帝活动的地方,通常由锦衣卫高手担任警戒,不光是明岗暗哨,而且还有暗道机关,一至夜晚,重重机关打开,不熟谙路径者寸步难行。
皇帝居住在内宫,那里则由武功高强的太监值守,昼夜有人,巡更不息。如此严密的防卫可谓是万无一失,天罗地网。
真个是天罗地网,万无一失了吗?
东华门城墙上刮来一阵凌厉的旋风,“气死风”灯居然被风气死,顿时漆黑一片。黑暗之中,守城武士觉得头顶呼呼风生,似有巨大飞鸟扑棱着翅翮飞入皇城,那怪风还带着一种啸叫,那声音十分凄恻,如同坟墓空穴来风,令人毛骨悚然。
“快取火种!”
“快取灯!”
“气死风”灯取来了。
火种吹燃了。
城上雉堞一如原样,并无怪异。
“怎么回事?”值日哨官赶来询问。
“一阵巨风刮灭了气死风灯!”士兵不敢隐瞒也不敢夸大。
“有异常吗?”
“好像有只大鸟飞过!”
“大鸟?”
“是的!”
“不会是人吧?”
“没看清……”
哨官心内忐忑,仔细察看了一番,除了吊挂“气死风”灯的绳子被刮断,“气死风”灯不知去向外,别无可疑迹象。于是叮咛“多加小心”,便回城楼向值日将军复命去了。
东华门城楼刚刚平静,大内禁中又骤起混乱。
却原来内官府内外,十余盏宫灯竟会在同一时间骤然熄灭,原本灯火辉煌、庄严肃穆的宫闱一下子陷入了黑暗之中,不由锦衣卫高手们不慌张。
不等锦衣卫高手们愣过神来,只听慈宁宫内传出一片惨叫声。
锦衣卫高手闻声冲入慈宁宫。
王振在里面,不由他们不着急。
王振是谁?
王振,一名权倾朝野的宦官。
太监何以能权倾朝野?
这可是明王朝的一大特色,也是历朝历代的王朝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大凡国君开国,夺得天下后,有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第一代君王大都受过征战杀伐,鞍马之劳,经受过胜利败亡的酸甜苦辣。
秦灭六国,汉灭秦,唐灭隋,宋平南北朝,元灭宋,明灭元……开国之君知民间疾苦,也为前朝横征暴敛,民冤沸腾,致使一朝复亡的血的教训所警示。所以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以求国祚昌隆。
第二代国君受前代影响,或者参加过前代的战争,大凡也能尊师重道,任贤招才,治国安邦。
到了后来,且不说,君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争宠斗妒,单为立储夺嫡就演出了不少悲剧。加上阉党乱,宦官专横,更是利用内宫的这种倾轧兴风作浪。
法律是血的教训书写的。
中古法和律并不是一词。法曰王法,律曰律条。
皇家的法律有时以特殊形式出现,丹书铁券就是一种。
远的不说,单说本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鉴于前朝阉党专政,因致亡国的教训,下决心制定出一套律条来。他下了圣谕:
“内官不得干预朝政,违者立决!”
并将这十个字铸在铁券上悬挂在宫门。
这铁券是圣旨牌牌,悬在宫门上犹如悬了一把斩妖剑一样,许多年,内宫无人敢公开干预朝政。
朱元璋还在祖训里载明了这一条圣谕,要千秋万代传下去。
朱元璋的想法不能说不好,然而,中国历朝君王都没有像尧舜那样开明、大度,能够把国家禅让给贤者。
帝王无不死抱住权杖,无不死抱住家天下不放,父传子,子传孙,想着子子孙孙既寿永昌。
没有一个不是到了自己老死以后才让出位子,即使让位也是让给自己的儿子,实在命中乏嗣也只是传给他的兄弟或者亲属。如此中国泱泱大国的命运就决定在储君的个人素质上。
君王寿长些,对储君作严格的训练或许能培养出治国高手,君王要是短寿些,那么储君缺乏教养,小小年纪就登大宝,一个什么也不懂,上朝也许还要尿裤的“天才毛孩子”来指挥一个千百万人的大国,岂不就要误国?
然而,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例。
宣宗皇帝之子朱祁钰就是一个。
宣宗在位十年,以仁政著名,所以国家还算太平盛世,可是这宣宗皇帝同所有的皇帝一样,纵欲宣淫,弄得中匮空虚,身子一掏空,子息的香火就不旺,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却无一人能生下龙种来。
宠妃孙贵妃生下过一个儿子,后来被宣宗查出真相,原来孙贵妃生的是个公主,孙贵妃为了谋正宫的位子,便让太监找了一个男孩子来替换。这自然是大逆不道的事,孙贵妃与宫人、太监一起被宣宗处死。
直到而立之年才由吴太妃生下了自己的儿子。这回不是冒牌。
这位皇太子叫朱祁钰,就在他七岁那年,宣宗一命归天,由他继任,登了大宝。
龙凳好坐,皇帝难当。
七岁的儿童能问什么政务?太皇太后只能垂帘听政,由重臣辅国。即使这样,皇帝在朝中也还是洋相百出,有一回英国公张辅出班奏章,英宗小皇帝拉住他的胡子说:“你这胡子好长,割下来给我当马鞭玩如何?”唬的张辅掩住胡子就往宫外走,英宗不肯就此罢休,追着出了宫门。内监就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直到被按住才罢了休。
皇帝小,要读书才能知礼,可他捉住侍读的太傅,把自己做的鬼脸涂上黑墨和朱红,逼着老师戴上,跳加官取乐。
他是皇帝,太傅是臣子,谁敢违抗圣命呢?
有时在书房闹够了,又跑到后宫去闹。
小宫女、小太监是民间选来的,所以把乡间的玩耍之法都搬来了,什么捉迷藏,瞎子捉人,叠罗汉,翻金刚,跳八仙,跳房子,等等。等这些玩腻了,就让小宫女讲故事。
小宫女、小太监毕竟阅历有限,不是讲猫、讲狗,就是老奶奶在场院里指着星星月亮讲的牛郎织女天河配。到后来无了故事,就只好去央求大太监讲。
有个叫王振的大太监善于辞令,仗着他生花妙舌,不是讲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讲闹龙宫,把个小皇帝逗得叽叽格格地乐,王振从那起成了英宗的宠臣。
王太监原是内侍王充的假子,本姓佟,从小天阉,因为跟随王充,也就改姓了王。小名叫阿振,进宫之后正式叫了王振。
王振为人有小才而多机诈,善于奉迎人。通达善变,也善于揽权。
春去秋来,转眼过了七年,英宗皇帝长到了十四岁,太皇太后觉得自己年纪已经老了。耳朵聋,眼睛花,不愿意再日日听政,烦心劳神,于是,召集国公重臣,举行归政仪式,把皇权国玺正式移交给了英宗皇帝。
英宗皇帝这时才正式亲政,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国家大计方针,而是提升日日相处,形影不离的王振,命他做了司礼监。统辖内府的一切事务,这是一个十分有权的职位。
王振大权在握,见英宗皇帝年幼,乘机广植势力,逐渐干涉起朝政来了。
王振要作的头一件事便是要把使他触目惊心的铁券移走。
王振上书英宗皇帝,英宗皇帝又懂什么祖训不祖训的,把手一摆:“爱卿自去处理吧!”
于是铁券移走,藏到了御园的夹墙里。
英宗皇帝贪玩,王振故意趁他玩兴最浓的时候将外臣的奏章交给英宗皇帝去看。那英宗皇帝怎么会耐烦呢,又是把手一挥:“爱卿着着办吧!”
王振巴不得英宗皇帝这样说,于是,任意批答。
王振擅权日甚一日,到后来居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日,英宗的生母吴太妃身体不适,命内监去传太医,到了宁安宫门前,看门的侍卫不放内监出去,内监无法只得回去禀告吴太妃。吴太妃命盖上自己的宝章再去。尽管内监领了吴太妃的懿旨,宁安宫门的守卫仍不答应,说是没有王公爷的命令,就是皇帝也不能通过。
内监回去老老实实地向吴妃禀报,直把皇帝的老娘气得七晕八素。她将此情状告诉英宗。
英宗已经听了王振的鬼话,反而替王振开脱,说是宁安门是宫中要道,如果防守不严,一旦出了变故,这罪名谁也担当不起。他还说王振忠心报国,虽然违了懿旨,却正是执法不阿的地方。
吴太妃大怒,她提醒英宗,祖宗有宦官不得干政的律条,如今王振这样无礼,怕连皇帝也要他做快了。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皇帝根本不听。
吴太妃是活活气死的,临死前说:“皇帝年轻无知,一味信任王振,恐他日被王振所害,那时也就悔之晚矣!”
朝中有个御史叫王昶,这人刚直不阿,见王振如此弄权,十分气愤,认为宦官这样弄权对国家是个很大的为害。于是上书给英宗皇帝,痛陈宦官专权的利害关系。
奏章自然首先落入王振之手,他读了奏章,勃然大怒。根本不向英宗皇帝转禀,便私下早冒充圣谕,将王昶打入天牢,并暗地里让小狱卒下了毒。
可怜王昶一个铮铮铁汉,国之栋梁之材,就这样惨死在奸臣之手。临死还以为是小皇帝下的毒手。
宦官专权为患特甚。因为宦官从小去势,无了性器,男不男女不女,心理通常畸形变态,对健全之人分外刻毒,有权之后,一种报复心理分外强烈。无子嗣、无后顾通常行事分外绝情。
刑部有个小官吏叫纪广,见宦官当道,便攀附王振,王振升他做了都督佥事,前大理寺卿罗绮,翰林院侍讲刘球、驸马都尉石景、内使张环等几个人,瞧不起纪广这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于是罗织了个罪名将罗绮下了狱,石景和张环不服与王振抗辩。王振竟让人当场把二人杖击而死。
王振之所以敢这样,主要是因为辅国重臣、托孤元老杨荣、杨溥、杨士奇已经先后谢世,唯一使王振有些忌惮的太皇太后也已经驾崩。皇帝又不谙世事,只知玩耍,朝中各事,悉委王振一人处理。也正因为如此,王振估量自己势力犹如日上中天,一日甚于一日。索性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施淫威。凡是依附他的便加官进爵,违背他的就矫旨下狱,轻的杀死在狱中,或充军边境,重的满门抄斩。
朝中一般“识时务者”纷纷投靠王振,还有年岁比王振大好多的,居然也认王振为干爹,像兵部尚书马巍,工部侍郎耿宁就是这样的毫无骨气的小人。二人已经须发皆白了,居然还认不过三十出点头的王振作干爹。
一时间,许多朝中大臣效仿马、耿二人,朝王振门下投帖,宣誓效忠(史书称有七千三百多人)。当然也有耿介之士,讲求节气,宁死不向王振朝拜。自然要受到佞臣的迫害。
千百年来不断有人探索,何以开国功臣多,立国以后小人多,阉党也罢,佞臣也罢,大都出在各朝中落时期,越到没落,奸臣越多。
是民族素质问题?可又何以出岳飞这样的大英雄?即使明英宗、宪宗时代也出了于谦这样的大大的忠臣?
小子以为,固然,儒家的中庸之道淬练了中国的文人,和为贵的思路磨灭了人的斗争精神,然而,君王专制却是产生趋炎附势小人的土壤。开国时,君王需要的是赤胆忠心之士,能够为之征战杀伐,出谋划策。所谓患难思良将,就是这个道理。君王自然近君子远小人,因为小人献媚之态并不能帮助安国定邦。如是战将云集在君王之侧,小人也难近身。
立国以后,封王赏爵,君王还是要任用这些人治国安邦。渐渐地安定了,讲起享受来了,忠臣义士自然不精于此道,惟小人会揣摸君王所好,他会去筹备诸如美女、筹建广厦,怎么舒服,怎么享受,他会怎么干。
忠臣义士自然看不惯淫靡之风,就要上疏,就要直谏,忠言逆耳,就会得罪君王,罢官、削爵、下狱、充军……小人更加得志,趋炎附势者日众,直到最后文恬武嬉、政务荒疏。贪官污吏趁机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国风靡淫,外侮入侵,内乱频发,内忧外患,使得江山变色,王旗倒悬。
这英宗朝便是如此。
却说这王振正同手下心腹商量军机大事,宫灯却突然熄灭,显然是个坏兆头。要是有刺客作祟,僧机行刺,那么,今夜当值者,无论是谁都免不了死罪。
谁也不敢懈怠,谁的心也都提到了嗓子眼。
掣剑在手!
握刀在手!
人人如临大敌!然而黑夜像道屏障,阻挡住他们的目光。
当然,也有能透过夜色视物的,锦衣卫指挥龙腾云就是一个。
龙腾云内功出色,目力超人,能在暗夜中视物,所以他冲锋在前,其余人跟在他身后,凭感觉拦截身着夜行衣的刺客。
兵刃撞击声!
疯狂的喊杀声!
有人中道儿的惨叫声,黑暗中,刀光剑影下,充满了血腥的恐怖、死亡的玄秘。好像是在地狱中搏杀,看不见敌人在哪!分不清刀剑从何方袭来。只凭感觉,只凭人的造诣。
杂沓的脚步声!
那分明是援军在赶来。
龙腾云辨清那是两种黑色怪物,不过纵跳窜腾十分神速,简直令他目不暇给,只听见哎呀连声,锦衣卫高手们暗中遭道儿,纷纷后仰闪避。但见一道黑影旋转着冲天而起,黑影一展身姿,似巨鸢振翩飞上内宫府外的宫墙。
星光之下那怪像鸱号飞天,身影俊然、轻盈。
内官府宫灯复明。
太监们七手八脚从桌子底下拉出了那位向来威势赫赫的王公爷。
“龙指挥!”
“在!”
“到底是什么作怪?”
“回公爷,好像是两种怪物!”
“我看好像是红衣怪客。”白衣人插言。
“谁?”
“那位皇叔!”
“牛震寰?!”
“是怪物不是刺客,凭在下的目力,一般不会出错。”龙腾云十分自信。
“不好,密件不见了。刚才楚狂客交来的密件不见了。”
这一声呼喝,使在场的人全都惊了。
王振勃然大怒:“该死的,还不赶快封锁追捕!一定要把牛震寰捉拿归案。”
风高放火天,
月黑杀人夜。
黑!
好黑!
乌云遮没星光,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内皇城上的“气死风”灯熠熠闪亮,映着守城御林军手中的刀枪剑戟,寒光闪烁,威仪凛凛,戒备森严。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面的入口,入了东华门,还有一道神武门,神武门内有军机处和六宫,这些地方都有守城御林军。当值时间为一炷香,一炷香烧到尽头,即换哨,由于一哨的时间不算长,加上哨官不断巡视,所以谁也不敢懈怠。
至于禁中地带,那是皇帝活动的地方,通常由锦衣卫高手担任警戒,不光是明岗暗哨,而且还有暗道机关,一至夜晚,重重机关打开,不熟谙路径者寸步难行。
皇帝居住在内宫,那里则由武功高强的太监值守,昼夜有人,巡更不息。如此严密的防卫可谓是万无一失,天罗地网。
真个是天罗地网,万无一失了吗?
东华门城墙上刮来一阵凌厉的旋风,“气死风”灯居然被风气死,顿时漆黑一片。黑暗之中,守城武士觉得头顶呼呼风生,似有巨大飞鸟扑棱着翅翮飞入皇城,那怪风还带着一种啸叫,那声音十分凄恻,如同坟墓空穴来风,令人毛骨悚然。
“快取火种!”
“快取灯!”
“气死风”灯取来了。
火种吹燃了。
城上雉堞一如原样,并无怪异。
“怎么回事?”值日哨官赶来询问。
“一阵巨风刮灭了气死风灯!”士兵不敢隐瞒也不敢夸大。
“有异常吗?”
“好像有只大鸟飞过!”
“大鸟?”
“是的!”
“不会是人吧?”
“没看清……”
哨官心内忐忑,仔细察看了一番,除了吊挂“气死风”灯的绳子被刮断,“气死风”灯不知去向外,别无可疑迹象。于是叮咛“多加小心”,便回城楼向值日将军复命去了。
东华门城楼刚刚平静,大内禁中又骤起混乱。
却原来内官府内外,十余盏宫灯竟会在同一时间骤然熄灭,原本灯火辉煌、庄严肃穆的宫闱一下子陷入了黑暗之中,不由锦衣卫高手们不慌张。
不等锦衣卫高手们愣过神来,只听慈宁宫内传出一片惨叫声。
锦衣卫高手闻声冲入慈宁宫。
王振在里面,不由他们不着急。
王振是谁?
王振,一名权倾朝野的宦官。
太监何以能权倾朝野?
这可是明王朝的一大特色,也是历朝历代的王朝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大凡国君开国,夺得天下后,有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第一代君王大都受过征战杀伐,鞍马之劳,经受过胜利败亡的酸甜苦辣。
秦灭六国,汉灭秦,唐灭隋,宋平南北朝,元灭宋,明灭元……开国之君知民间疾苦,也为前朝横征暴敛,民冤沸腾,致使一朝复亡的血的教训所警示。所以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以求国祚昌隆。
第二代国君受前代影响,或者参加过前代的战争,大凡也能尊师重道,任贤招才,治国安邦。
到了后来,且不说,君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争宠斗妒,单为立储夺嫡就演出了不少悲剧。加上阉党乱,宦官专横,更是利用内宫的这种倾轧兴风作浪。
法律是血的教训书写的。
中古法和律并不是一词。法曰王法,律曰律条。
皇家的法律有时以特殊形式出现,丹书铁券就是一种。
远的不说,单说本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鉴于前朝阉党专政,因致亡国的教训,下决心制定出一套律条来。他下了圣谕:
“内官不得干预朝政,违者立决!”
并将这十个字铸在铁券上悬挂在宫门。
这铁券是圣旨牌牌,悬在宫门上犹如悬了一把斩妖剑一样,许多年,内宫无人敢公开干预朝政。
朱元璋还在祖训里载明了这一条圣谕,要千秋万代传下去。
朱元璋的想法不能说不好,然而,中国历朝君王都没有像尧舜那样开明、大度,能够把国家禅让给贤者。
帝王无不死抱住权杖,无不死抱住家天下不放,父传子,子传孙,想着子子孙孙既寿永昌。
没有一个不是到了自己老死以后才让出位子,即使让位也是让给自己的儿子,实在命中乏嗣也只是传给他的兄弟或者亲属。如此中国泱泱大国的命运就决定在储君的个人素质上。
君王寿长些,对储君作严格的训练或许能培养出治国高手,君王要是短寿些,那么储君缺乏教养,小小年纪就登大宝,一个什么也不懂,上朝也许还要尿裤的“天才毛孩子”来指挥一个千百万人的大国,岂不就要误国?
然而,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例。
宣宗皇帝之子朱祁钰就是一个。
宣宗在位十年,以仁政著名,所以国家还算太平盛世,可是这宣宗皇帝同所有的皇帝一样,纵欲宣淫,弄得中匮空虚,身子一掏空,子息的香火就不旺,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却无一人能生下龙种来。
宠妃孙贵妃生下过一个儿子,后来被宣宗查出真相,原来孙贵妃生的是个公主,孙贵妃为了谋正宫的位子,便让太监找了一个男孩子来替换。这自然是大逆不道的事,孙贵妃与宫人、太监一起被宣宗处死。
直到而立之年才由吴太妃生下了自己的儿子。这回不是冒牌。
这位皇太子叫朱祁钰,就在他七岁那年,宣宗一命归天,由他继任,登了大宝。
龙凳好坐,皇帝难当。
七岁的儿童能问什么政务?太皇太后只能垂帘听政,由重臣辅国。即使这样,皇帝在朝中也还是洋相百出,有一回英国公张辅出班奏章,英宗小皇帝拉住他的胡子说:“你这胡子好长,割下来给我当马鞭玩如何?”唬的张辅掩住胡子就往宫外走,英宗不肯就此罢休,追着出了宫门。内监就像老鹰捉小鸡一样,直到被按住才罢了休。
皇帝小,要读书才能知礼,可他捉住侍读的太傅,把自己做的鬼脸涂上黑墨和朱红,逼着老师戴上,跳加官取乐。
他是皇帝,太傅是臣子,谁敢违抗圣命呢?
有时在书房闹够了,又跑到后宫去闹。
小宫女、小太监是民间选来的,所以把乡间的玩耍之法都搬来了,什么捉迷藏,瞎子捉人,叠罗汉,翻金刚,跳八仙,跳房子,等等。等这些玩腻了,就让小宫女讲故事。
小宫女、小太监毕竟阅历有限,不是讲猫、讲狗,就是老奶奶在场院里指着星星月亮讲的牛郎织女天河配。到后来无了故事,就只好去央求大太监讲。
有个叫王振的大太监善于辞令,仗着他生花妙舌,不是讲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讲闹龙宫,把个小皇帝逗得叽叽格格地乐,王振从那起成了英宗的宠臣。
王太监原是内侍王充的假子,本姓佟,从小天阉,因为跟随王充,也就改姓了王。小名叫阿振,进宫之后正式叫了王振。
王振为人有小才而多机诈,善于奉迎人。通达善变,也善于揽权。
春去秋来,转眼过了七年,英宗皇帝长到了十四岁,太皇太后觉得自己年纪已经老了。耳朵聋,眼睛花,不愿意再日日听政,烦心劳神,于是,召集国公重臣,举行归政仪式,把皇权国玺正式移交给了英宗皇帝。
英宗皇帝这时才正式亲政,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国家大计方针,而是提升日日相处,形影不离的王振,命他做了司礼监。统辖内府的一切事务,这是一个十分有权的职位。
王振大权在握,见英宗皇帝年幼,乘机广植势力,逐渐干涉起朝政来了。
王振要作的头一件事便是要把使他触目惊心的铁券移走。
王振上书英宗皇帝,英宗皇帝又懂什么祖训不祖训的,把手一摆:“爱卿自去处理吧!”
于是铁券移走,藏到了御园的夹墙里。
英宗皇帝贪玩,王振故意趁他玩兴最浓的时候将外臣的奏章交给英宗皇帝去看。那英宗皇帝怎么会耐烦呢,又是把手一挥:“爱卿着着办吧!”
王振巴不得英宗皇帝这样说,于是,任意批答。
王振擅权日甚一日,到后来居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日,英宗的生母吴太妃身体不适,命内监去传太医,到了宁安宫门前,看门的侍卫不放内监出去,内监无法只得回去禀告吴太妃。吴太妃命盖上自己的宝章再去。尽管内监领了吴太妃的懿旨,宁安宫门的守卫仍不答应,说是没有王公爷的命令,就是皇帝也不能通过。
内监回去老老实实地向吴妃禀报,直把皇帝的老娘气得七晕八素。她将此情状告诉英宗。
英宗已经听了王振的鬼话,反而替王振开脱,说是宁安门是宫中要道,如果防守不严,一旦出了变故,这罪名谁也担当不起。他还说王振忠心报国,虽然违了懿旨,却正是执法不阿的地方。
吴太妃大怒,她提醒英宗,祖宗有宦官不得干政的律条,如今王振这样无礼,怕连皇帝也要他做快了。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皇帝根本不听。
吴太妃是活活气死的,临死前说:“皇帝年轻无知,一味信任王振,恐他日被王振所害,那时也就悔之晚矣!”
朝中有个御史叫王昶,这人刚直不阿,见王振如此弄权,十分气愤,认为宦官这样弄权对国家是个很大的为害。于是上书给英宗皇帝,痛陈宦官专权的利害关系。
奏章自然首先落入王振之手,他读了奏章,勃然大怒。根本不向英宗皇帝转禀,便私下早冒充圣谕,将王昶打入天牢,并暗地里让小狱卒下了毒。
可怜王昶一个铮铮铁汉,国之栋梁之材,就这样惨死在奸臣之手。临死还以为是小皇帝下的毒手。
宦官专权为患特甚。因为宦官从小去势,无了性器,男不男女不女,心理通常畸形变态,对健全之人分外刻毒,有权之后,一种报复心理分外强烈。无子嗣、无后顾通常行事分外绝情。
刑部有个小官吏叫纪广,见宦官当道,便攀附王振,王振升他做了都督佥事,前大理寺卿罗绮,翰林院侍讲刘球、驸马都尉石景、内使张环等几个人,瞧不起纪广这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于是罗织了个罪名将罗绮下了狱,石景和张环不服与王振抗辩。王振竟让人当场把二人杖击而死。
王振之所以敢这样,主要是因为辅国重臣、托孤元老杨荣、杨溥、杨士奇已经先后谢世,唯一使王振有些忌惮的太皇太后也已经驾崩。皇帝又不谙世事,只知玩耍,朝中各事,悉委王振一人处理。也正因为如此,王振估量自己势力犹如日上中天,一日甚于一日。索性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施淫威。凡是依附他的便加官进爵,违背他的就矫旨下狱,轻的杀死在狱中,或充军边境,重的满门抄斩。
朝中一般“识时务者”纷纷投靠王振,还有年岁比王振大好多的,居然也认王振为干爹,像兵部尚书马巍,工部侍郎耿宁就是这样的毫无骨气的小人。二人已经须发皆白了,居然还认不过三十出点头的王振作干爹。
一时间,许多朝中大臣效仿马、耿二人,朝王振门下投帖,宣誓效忠(史书称有七千三百多人)。当然也有耿介之士,讲求节气,宁死不向王振朝拜。自然要受到佞臣的迫害。
千百年来不断有人探索,何以开国功臣多,立国以后小人多,阉党也罢,佞臣也罢,大都出在各朝中落时期,越到没落,奸臣越多。
是民族素质问题?可又何以出岳飞这样的大英雄?即使明英宗、宪宗时代也出了于谦这样的大大的忠臣?
小子以为,固然,儒家的中庸之道淬练了中国的文人,和为贵的思路磨灭了人的斗争精神,然而,君王专制却是产生趋炎附势小人的土壤。开国时,君王需要的是赤胆忠心之士,能够为之征战杀伐,出谋划策。所谓患难思良将,就是这个道理。君王自然近君子远小人,因为小人献媚之态并不能帮助安国定邦。如是战将云集在君王之侧,小人也难近身。
立国以后,封王赏爵,君王还是要任用这些人治国安邦。渐渐地安定了,讲起享受来了,忠臣义士自然不精于此道,惟小人会揣摸君王所好,他会去筹备诸如美女、筹建广厦,怎么舒服,怎么享受,他会怎么干。
忠臣义士自然看不惯淫靡之风,就要上疏,就要直谏,忠言逆耳,就会得罪君王,罢官、削爵、下狱、充军……小人更加得志,趋炎附势者日众,直到最后文恬武嬉、政务荒疏。贪官污吏趁机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国风靡淫,外侮入侵,内乱频发,内忧外患,使得江山变色,王旗倒悬。
这英宗朝便是如此。
却说这王振正同手下心腹商量军机大事,宫灯却突然熄灭,显然是个坏兆头。要是有刺客作祟,僧机行刺,那么,今夜当值者,无论是谁都免不了死罪。
谁也不敢懈怠,谁的心也都提到了嗓子眼。
掣剑在手!
握刀在手!
人人如临大敌!然而黑夜像道屏障,阻挡住他们的目光。
当然,也有能透过夜色视物的,锦衣卫指挥龙腾云就是一个。
龙腾云内功出色,目力超人,能在暗夜中视物,所以他冲锋在前,其余人跟在他身后,凭感觉拦截身着夜行衣的刺客。
兵刃撞击声!
疯狂的喊杀声!
有人中道儿的惨叫声,黑暗中,刀光剑影下,充满了血腥的恐怖、死亡的玄秘。好像是在地狱中搏杀,看不见敌人在哪!分不清刀剑从何方袭来。只凭感觉,只凭人的造诣。
杂沓的脚步声!
那分明是援军在赶来。
龙腾云辨清那是两种黑色怪物,不过纵跳窜腾十分神速,简直令他目不暇给,只听见哎呀连声,锦衣卫高手们暗中遭道儿,纷纷后仰闪避。但见一道黑影旋转着冲天而起,黑影一展身姿,似巨鸢振翩飞上内宫府外的宫墙。
星光之下那怪像鸱号飞天,身影俊然、轻盈。
内官府宫灯复明。
太监们七手八脚从桌子底下拉出了那位向来威势赫赫的王公爷。
“龙指挥!”
“在!”
“到底是什么作怪?”
“回公爷,好像是两种怪物!”
“我看好像是红衣怪客。”白衣人插言。
“谁?”
“那位皇叔!”
“牛震寰?!”
“是怪物不是刺客,凭在下的目力,一般不会出错。”龙腾云十分自信。
“不好,密件不见了。刚才楚狂客交来的密件不见了。”
这一声呼喝,使在场的人全都惊了。
王振勃然大怒:“该死的,还不赶快封锁追捕!一定要把牛震寰捉拿归案。”
相关热词搜索:赤龙金戟令
评论排行
- ·《绝代双骄》录校后记(3)
- ·第四章 疯妇痴情(2)
- ·古龙这个人(2)
- ·第一章 名剑香花(2)
- ·顾雪衣《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精装本已上市(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午夜兰花》中的兰花先生是谁?(1)
- ·刀劈温瑞安:细数温瑞安十大罪(1)
- ·古龙《欢乐英雄》剧版来袭,主角都是演技派(1)
- ·阳朔《血煞魔君》PDF 三册全(1)
- ·38年了,举酒一杯,遥祭古龙(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第九九章 良缘巧订(1)
- ·第三十章 收回神剑谱 棋后撞岩亡(1)
- ·第六章 黄金万两 到死可曾在手(1)
- ·延边人民出版社的功与过— 司马翎小说的版...(1)
- ·寻找朱贞木(1)
- ·“武侠书库”查缺补漏计划进入攻艰阶段,恳...(1)
- ·第一章(0)
- ·第一章 居扬河畔(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