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记刘芃如
2023-05-05 11:31:46 作者:梁羽生 来源:梁羽生家园 评论:0 点击:
学兼中外的才子
日前谈及萧红墓的迁葬,因而想起刘芃如,他也是促成此事的热心人士之一。他去世已经十八年了,我写此文,就当做是对故友的悼念吧。
他是英国留学生,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都很好,德文和意文也懂得一点。回国后曾任四川大学外语系讲师,一九五零年南来香港,从事新闻工作,最初是在《新晚报》做翻译,后来担任英文杂志《东方月刊》的总编辑。战后初期,香港一般的报馆翻译,是很少有如他这样的学历和资历的,但他并没有“委屈”之感,工作得十分认真。记得有一部意大利名片《Risomaro》在香港上演,这两个字是“苦米”的意思,他译为“粒粒皆辛苦”,很得圈内人赞赏。
他搞翻译,也写过新诗和散文,译作《沉默的美国人》曾在中国出版,甚获好评。散文集有《书、画、人物》和收辑在《新雨集》中的一辑文字。《新雨集》是叶灵凤、阮朗、李林风、洪膺、夏果、夏炎冰六人的合集。洪膺即刘芃如的笔名。新诗写得较少,似乎也未结果。但他的诗人气质是很浓的,作家舒巷城写过一篇题为《洪膺,你就是诗》的文章,可见他给朋友的观感。
他在担任《东方月刊》总编辑期间,每期都有他用英文写的一篇《编者的话》之类的文章。我的英文程度不够谈论它的好坏,但据他的好友韩素音说,他的英文文章已经有了个人的风格,文字优美,颇受欧美作家重视。韩素音是用英文写作的女作家,所言当非过誉。中文写作能有个人风格已难,何况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但他并不是“倚马可待”的那类“才子”,在朋友中他是被叫做“刘慢”的。他写文章,字斟句酌,非到他认为满意,不肯“交货”。
万里长空怅望中
听报馆的朋友说,有一次报馆要刘芃如写一篇有时间性的文章,他迟迟未交,报馆朋友催他,他突然大发脾气,说道:“你们都是才子,我是刘慢,我不写了!”说不写就不写,结果只好由别人代写。从这件事也可见得,他只适宜做“作家”,绝不适宜做稿匠。
他很有点英国绅士派头,平日做事,也是慢条斯理的。按说这样的人应该长寿的,谁也想不到他会短命。
他是因飞机失事死的,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九日,他应阿联邀请,参加阿联建国十周年纪念,飞往开罗,中途失事,机毁人亡,女诗人赵克臻(作家叶灵凤的太太)有挽诗三首,录两首如下:
万里长空怅望中,此行总觉太匆匆。
诗魂今夜归何处?月冷风凄泣断鸿。
旧知新雨笔留痕,笑语樽前意尚温,
云海茫茫尘梦断,却得何处赋招魂。
我也写了一首挽词,调寄“水调歌头”:
长天振鹏翼,万里正扶摇。谁料罡风吹折,异域叹魂飘。天道每多舛误,才命岂真相负,此恨永难消!遗篇犹在目,一展泪萧萧。
惜彭殇,怆往事,把君招。十年相聚,风雨曾经共寂寥。一瞑随尘去后,谁与中流击揖,同破大江潮。愿执钟馗笔,慰你九泉遥。
他有一子二女,儿子刘天均颇能继承他的衣钵,留学加拿大,读“比较文学”,现在温哥华从事中文电视节目的制作。长女刘天梅,某年曾回香港参加香港小姐竞选,现在是一间报馆的广告部经理。次女刘天兰在香港电视台工作,能歌善舞,经常在屏幕出现。
蒙娜·丽莎的眉毛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人赞其笑为“永恒的微笑”,知道的人很多,但你可曾听人谈过蒙娜·丽莎的眉毛?
刘芃如曾在报上写过一个介绍西方文学艺术的专栏,后来选辑成书,名为《书、画、人物》。其中一篇就是介绍达·芬奇这幅名画的。他在谈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时候,也谈了她的眉毛。
达·芬奇创作这幅画像是在一五零一到一五零六年之间,刘芃如研究了那个时期意大利的时兴风尚和文学作品对意大利时髦女人的描写。他说:“蒙娜·丽莎的眉毛仔细修饰过,这是当时的时兴风尚。她有着一个所谓好门第的女人的风度,那种盛装的肉体的安详。我们可以说这是当时意大利时髦女人的气派,嘴唇开一点点‘在左边,好像你在偷偷地微笑……可别显得有意要这样,一切要出之自然——假如做到适可而止,大大方方的,再加上一点天真的传情,眼睛的某些活动,那就不会是卖弄风骚,乱出风头了。’这是当时一位作家傅伦莎拉给意大利时髦女人的忠告。”
他认为“蒙娜·丽莎”的神秘,是一个已经懂得掩饰感情的上流社会女人的神秘。她的神秘处在她的浅笑,那是好些种不同的笑混合在一起的。谈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很多,但谈得像他这样细致的似不多见。
刘芃如对翻译的要求很高,他说:“要翻译,绝不是单单依靠几本或几十几百本字典辞典就行的。还必须熟悉原作中所表现的时代精神、生活方式、文物制度,以及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他遣词,造句和比喻的种种特性。”“如果慌慌张张把一个西洋美人拉过来,给她胡乱披上一身中国衣裳,谁还能够欣赏她的美呢?”
但说句笑话,要是像他这样搞翻译,除非本身经济不成问题,否则恐怕要喝西北风了。
日前谈及萧红墓的迁葬,因而想起刘芃如,他也是促成此事的热心人士之一。他去世已经十八年了,我写此文,就当做是对故友的悼念吧。
他是英国留学生,专攻文学,中英文造诣都很好,德文和意文也懂得一点。回国后曾任四川大学外语系讲师,一九五零年南来香港,从事新闻工作,最初是在《新晚报》做翻译,后来担任英文杂志《东方月刊》的总编辑。战后初期,香港一般的报馆翻译,是很少有如他这样的学历和资历的,但他并没有“委屈”之感,工作得十分认真。记得有一部意大利名片《Risomaro》在香港上演,这两个字是“苦米”的意思,他译为“粒粒皆辛苦”,很得圈内人赞赏。
他搞翻译,也写过新诗和散文,译作《沉默的美国人》曾在中国出版,甚获好评。散文集有《书、画、人物》和收辑在《新雨集》中的一辑文字。《新雨集》是叶灵凤、阮朗、李林风、洪膺、夏果、夏炎冰六人的合集。洪膺即刘芃如的笔名。新诗写得较少,似乎也未结果。但他的诗人气质是很浓的,作家舒巷城写过一篇题为《洪膺,你就是诗》的文章,可见他给朋友的观感。
他在担任《东方月刊》总编辑期间,每期都有他用英文写的一篇《编者的话》之类的文章。我的英文程度不够谈论它的好坏,但据他的好友韩素音说,他的英文文章已经有了个人的风格,文字优美,颇受欧美作家重视。韩素音是用英文写作的女作家,所言当非过誉。中文写作能有个人风格已难,何况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但他并不是“倚马可待”的那类“才子”,在朋友中他是被叫做“刘慢”的。他写文章,字斟句酌,非到他认为满意,不肯“交货”。
万里长空怅望中
听报馆的朋友说,有一次报馆要刘芃如写一篇有时间性的文章,他迟迟未交,报馆朋友催他,他突然大发脾气,说道:“你们都是才子,我是刘慢,我不写了!”说不写就不写,结果只好由别人代写。从这件事也可见得,他只适宜做“作家”,绝不适宜做稿匠。
他很有点英国绅士派头,平日做事,也是慢条斯理的。按说这样的人应该长寿的,谁也想不到他会短命。
他是因飞机失事死的,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九日,他应阿联邀请,参加阿联建国十周年纪念,飞往开罗,中途失事,机毁人亡,女诗人赵克臻(作家叶灵凤的太太)有挽诗三首,录两首如下:
万里长空怅望中,此行总觉太匆匆。
诗魂今夜归何处?月冷风凄泣断鸿。
旧知新雨笔留痕,笑语樽前意尚温,
云海茫茫尘梦断,却得何处赋招魂。
我也写了一首挽词,调寄“水调歌头”:
长天振鹏翼,万里正扶摇。谁料罡风吹折,异域叹魂飘。天道每多舛误,才命岂真相负,此恨永难消!遗篇犹在目,一展泪萧萧。
惜彭殇,怆往事,把君招。十年相聚,风雨曾经共寂寥。一瞑随尘去后,谁与中流击揖,同破大江潮。愿执钟馗笔,慰你九泉遥。
他有一子二女,儿子刘天均颇能继承他的衣钵,留学加拿大,读“比较文学”,现在温哥华从事中文电视节目的制作。长女刘天梅,某年曾回香港参加香港小姐竞选,现在是一间报馆的广告部经理。次女刘天兰在香港电视台工作,能歌善舞,经常在屏幕出现。
蒙娜·丽莎的眉毛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人赞其笑为“永恒的微笑”,知道的人很多,但你可曾听人谈过蒙娜·丽莎的眉毛?
刘芃如曾在报上写过一个介绍西方文学艺术的专栏,后来选辑成书,名为《书、画、人物》。其中一篇就是介绍达·芬奇这幅名画的。他在谈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时候,也谈了她的眉毛。
达·芬奇创作这幅画像是在一五零一到一五零六年之间,刘芃如研究了那个时期意大利的时兴风尚和文学作品对意大利时髦女人的描写。他说:“蒙娜·丽莎的眉毛仔细修饰过,这是当时的时兴风尚。她有着一个所谓好门第的女人的风度,那种盛装的肉体的安详。我们可以说这是当时意大利时髦女人的气派,嘴唇开一点点‘在左边,好像你在偷偷地微笑……可别显得有意要这样,一切要出之自然——假如做到适可而止,大大方方的,再加上一点天真的传情,眼睛的某些活动,那就不会是卖弄风骚,乱出风头了。’这是当时一位作家傅伦莎拉给意大利时髦女人的忠告。”
他认为“蒙娜·丽莎”的神秘,是一个已经懂得掩饰感情的上流社会女人的神秘。她的神秘处在她的浅笑,那是好些种不同的笑混合在一起的。谈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很多,但谈得像他这样细致的似不多见。
刘芃如对翻译的要求很高,他说:“要翻译,绝不是单单依靠几本或几十几百本字典辞典就行的。还必须熟悉原作中所表现的时代精神、生活方式、文物制度,以及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他遣词,造句和比喻的种种特性。”“如果慌慌张张把一个西洋美人拉过来,给她胡乱披上一身中国衣裳,谁还能够欣赏她的美呢?”
但说句笑话,要是像他这样搞翻译,除非本身经济不成问题,否则恐怕要喝西北风了。
相关热词搜索:笔花六照
下一篇:十一 胡政之·赞善里·金庸——《大公报》在港复刊轶事
上一篇:九 京华犹剩未残棋
评论排行
- ·第四章 疯妇痴情(2)
- ·顾雪衣《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精装本已上市(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午夜兰花》中的兰花先生是谁?(0)
- ·第一章(0)
- ·第一章 居扬河畔(0)
- ·楔子(0)
- ·第一章 乌鸦杀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