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大的历史背景
2024-11-23 11:37:12   作者:萧十二郎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既然金庸喜欢在历史背景之中来创作,估计其对历史是喜欢的,也是有些研究的,所以我们来讨论一下也很有意思。我看了《天龙八部》前两本,无奈后两本图书馆不借,说书快烂了。不过这样我可郁闷了,虽然以前断断续续看过,但本是想认真研究一下的,没有办法,还好,我写的东西跟他的书没有太多关系,只是将那个大的历史背景略作描绘,以便于大家更容易了解这部书,我就以前两本为标准了。前半部分的介绍完了后,我会对该书前两本中一些问题提出,大家来共同讨论一下。

  金庸自序中说到“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那么在哲宗元祐、绍圣年间,整个中国社会大致是什么情况?

  一、历史背景

  1、北宋

  1085年,神宗病死,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次年改元元祐,即位时年仅十岁。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宣仁太后)执政,她就是前次宫廷中反对新法的后台。宣仁太后执政后,就把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保守派大臣召回都城,并起用司马光为相。5月开始废除新法,次年4月,新法次第废除。与次同时,守旧派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一系列的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史称“元祐更化”。这样使两派由政见之争变成人身攻击,矛盾更加不能调和。司马光死后,守旧派分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更复杂,北宋统治从此陷入更加深刻的危机。

  1086年,王安石故。元祐八年十二月(1093),宣仁太后病死,哲宗亲政,同变法派结合,改年号为绍圣,表示“绍述”神宗的“遗业”。

  元符二年(1100)年正月,哲宗死,无子。曾布拥护神宗皇后向氏,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1102年7月,蔡京拜相。这一年,岳飞出世。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共2088万余户,4673.4万余口,宋代户口统计一般只计男丁,按每户5口计算,全国人口大约为1亿左右。宋代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作为货币流通的金银数量不大,铁钱在四川地区使用,交子开始时主要用来代替铁钱。宣和二年十月(1120),方腊聚众起义。同时,山东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靖康二年(1127),北宋亡。

  2、辽国

  重熙二十四年(1055),兴宗病故,其子耶律洪基奉遗诏继位,是为辽道宗。太康三年(1077),太子睿(本有三点水旁)被废,为乙辛所杀。寿昌七年(1101),道宗病死在捺钵行宫,太子睿之子延僖根据道宗生前的安排继承皇位,既历史上的天祚皇帝。

  1125年,辽亡于金。

  辽有五京:上京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林东镇南),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和西京大同府(今大同)。辽的朝廷设在四时捺钵中。游牧部族一年四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其首领处理政务亦无定所,这是他们古老的传统。“捺钵”即皇帝的行在。辽朝皇帝一年四季大多在捺钵中度过;而上京和中京作为都城,仅仅是礼仪性的,只有在宋、夏以及高丽使节到来时,皇帝才在这里接见,不过事后从不在宫中过夜,而是回到城外的车帐中留宿。

  辽世宗即位后形成新体制。中央行政机构分别隶属于北南二枢密院,称“北面官”和“南面官”。南面官用唐制,有三省六部之设,北面官采用契丹传统的部族官制度,有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

  3、大理

  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自立,建国号大理,至南宋淳佑(也是示旁,哈哈)十二年(1252)为蒙古所灭。

  4、西夏

  1067──1086,惠宗李秉常。 1086──1139,崇宗李乾顺(惠宗子)。 都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5、金

  10世纪中期,完颜部接受了辽朝的节度使官职。至阿骨打在任,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辽天庆四年(1114)九月,正式举起反辽的旗帜。1115年元旦,正式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旁的会宁城(今黑龙江阿城县南),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二、几个问题

  1、在序言中,金庸说,看武侠小说不能以现在的眼光,要以当时的。可是读者如何才能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呢? 历史知识,读者若不懂历史,怎么看?所以,发表议论时要想一想,金庸先生说不定封住的正是你的嘴。他既然这么说了,那么书中出现现在不再使用的语言、物品当然也不足为怪,只是读者也须知道:这些东西,当时也可能没有呢。比方说一些浅显的诗词,比方说阿朱阿碧的侬侬吴语,也可能,骂人的话也不是骂别人的娘才算恶毒。谁说看武侠小说不需要历史知识?起码看金庸的就要,不然的话,就只能感慨:先生的知识真是渊博啊。

  2、 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一点,不能确定地找出。可是一部作品,或多或少会有作者的态度、观点在里面,否则还谈什么思想性?那么金庸到底是什么观点呢?

  首先,从这部作品的名字以及主人公之一的段誉话语,不难发现,在这里,作者对佛、儒比较推崇,特别是佛。儒家思想发展到宋代,已经不能显现其主导地位,佛道并盛,传统的儒家训诂之道由于没有研究儒家的思想精髓已趋没落,在小说的大背景下,王安石死了才10年,荆公新学没有传到大理是正常的,理学还没有正式确立起来,这些都是研究儒家内在思想性的东西。所以书中段誉唠叨的一些东西是儒家最表面的东西,即一些存在的文字,他没有儒家的思想,相反他的思想是佛家的。为什么我要说相反?众所周知,儒家的礼仪、君臣父子与佛家的无父无君完全背道而驰,佛儒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当时的儒学引起了王安石等人的批判。为什么段誉念着儒家的词句而做着佛家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那时的儒已经没有思想,而佛的一些东西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佛在中国能流传而在其发源地印度却没落了,与中国人的天性有关。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说:金庸的儒是宋以前汉以降的儒。

  另外,也是重要的一点,书中说道:“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这位太皇太后任用名臣,百姓康乐,华夏绥安,实是中国历代第一位英明仁厚的女主,史称‘女中尧舜’。”

  当然,宣仁太后是执政而不是垂帘听政,这倒不重要,谁不知道垂帘听政是慈禧太后弄出来的东西。名臣也是名臣,可未必是贤臣。关键是金庸这一观点,我孤陋寡闻,关于这“女中尧舜”一说是闻所未闻,但是前面的话我可不敢苟同。之前本文已经说过,她是反对新法宫中的后台,对新法是深恶痛绝,执政后的一系列政策,间接导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的加剧,北宋局势更加危机。就是这么个人,她是“女中尧舜”,你服不服?为什么金庸会盛赞她呢?因为他不仅对王安石的新学嗤之以鼻,对熙宁变法也是反对的。反对新法的是什么人,赞成新法的是什么人,不用我说了,这样的问题中国人应该懂一点的。

  哈哈,上纲上线地说,金庸他老人家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对立面,反对以少数大地主、贵族的利益换取富国强兵的。

  3、再来看看我在《天龙八部》前两本中的一些问题:

  * 书中说少林寺的武功绝技若被契丹夺了,军中人人习练,大宋官兵哪里再是敌手?因为后面又说,大宋对契丹打一仗,败一仗,所以我对这一“再”字的用法也有些疑惑?(又升天了!诶,我为什么会说“又”呢?)别人若练了,我们不是敌手,可现在“武功绝技”在我们大宋,为什么打不过契丹?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少林寺当宝供着,不让我“大宋官兵”“习练”,二是我“大宋官兵”不学。可是还有那么多人争夺什么武功秘籍,而且,如果这“武功绝技”流传在军营里面,契丹人只须打个胜仗,清点一下战利品就得到了,不用再来少林寺了,所以第二点是不成立的。后面,“高僧”智光又说,“黄帝子孙说不定就此灭种”。既然是到了这种时候,为什么少林寺还要供着这能阻止一切的东西?

  * 还是这个智光,他不向乔峰说明那石头上契丹文字的意义,又说让他自己去看,乔峰去看时,那文字早没有了。这也有两个可能:一是书中说的智光只是不愿意亲口说出来,万一是真的,影响太大,而负了“带头大哥”。二是,他也知道,那石头上的文字没有了。若是第一点,既都还没有确定,一个少林高僧有什么不可对天下人说的,那只有说明他知道他们错的太大了。既然错大还不认错,是什么样的高僧!联系到先前那些高僧在寺中不问青红皂白就对乔峰大打出手,可见对于佛,金庸的见解也有些问题。

  * 丐帮徐长老说,西夏人灭了丐帮,要攻打中原各大门派。呵呵,西夏也真是强啊,大宋也真是弱啊,人家都要把我们当牛栏羊圈来去自如了啊。是徐长老的智商有问题?估计不会,因为他是要比乔峰高几辈,大家都认为他德高望重的啊。后面还有西夏打着大旗,带着军队到了无锡附近杀人坏事,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人家是来拜见那“女中尧舜”的宣仁太后的呢!

  *又说王语嫣王姑娘没有穿衣服,为了避段誉而钻进了稻谷堆里。谁说我们王姑娘不会武功?我看咱们皮肤吹弹得破的神仙姐姐,铁布衫功夫还有些火候了。要不就是金庸先生不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稻谷的锋芒都用到“锋芒毕现”,还能钻进去,果真了得。

  (完)

相关热词搜索:天龙八部 历史背景

上一篇:《鹰爪王》中的“茶阵”,并一些趣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