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津城
2024-09-01 20:12:26 作者:隆庆一郎 译者:姜涛 来源:隆庆一郎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庆长五年阴历九月十六日早晨。德川大军向着石田的老巢,江州佐和山开始进军。昨夜,小早川秀秋、朽木元纲、小川佑忠、肋坂安治各部,为了攻打佐和山已经进发。井伊直政忍着伤痛,作为监军同行。这几支队伍都是从西军反正,在关原之战进行过半之后,才加入东军阵营的,当然都会有一些自卑感。攻打佐和山之战,对大家来说都是争取将功赎罪的机会,以便从此可以抬头做人。
二郎三郎不得已之下继续扮演家康,他今天没有骑马,改而乘舆。关原之战之前,家康一直在乘舆。因为在四天前的九月十一日,家康忽感风寒,在清须休养了两日。昨日一整天基本上都在下雨。二郎三郎认为,如果是家
康,他肯定会选择乘舆。
经过一夜的熟睡之后,今天的二郎三郎看上去神清气爽,容光焕发,行动也显得格外矫健,还不时地讲些笑话,引得侍从们不断地发笑。在旁人眼里,他甚至显得有些兴奋。打了胜仗的统帅就应该如此,没有什么比统帅开
朗的心情,更能鼓舞部下的士气。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二郎三郎的演技。实际上,他昨夜通宵未眠,一直在琢磨该如何对付阿梶夫人。到了早晨梳理头发的时候,二郎三郎被镜中的自己惊呆了:面色苍白,两眼充血,嘴唇发青。如果让部下看到自己现在的这副样子,肯定引起他们的不安。二郎三郎急饮了几口酒,又轻擦了些胭脂和口红。振作起精神,做出身手矫健的样子,又不停地讲些笑话,但他实际上已经疲劳至极,随时都会倒下。
“如果这时我死了会怎么样?”这个恶作剧的念头在二郎三郎脑中一闪?而过。如果这会儿能死掉,那可真是一种解脱。可他死了,德川家也就完了。
“给那个败家子送大礼了。”理应成为德川家第二代主人的中纳吉秀忠现在仍未到达。真想臭骂这个败家子一通。现在二郎三郎自己也体会到了,在那个雨夜的行军途中,家康为什么会想念自己的长子信康。真不想把这么辛辛苦苦得来的天下交给那个没用的败家子。这个有些不可告人的想法,第一次岀现在二郎三郎的心里,而且越来越强烈。
“结城秀康殿下比那小子强多了。”可是这位以刚毅果敢闻名的家康次子,此刻正远在宇都宫,负责牵制上杉景胜。本多忠胜打马飞驰而来。和舆并排之后,他看了看二郎三郎。
“今天早晨,您看上去气色不错,这我就放心了。”从忠胜说话时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他说的是真心话。
“你胡扯什么。”二郎三郎用指甲轻轻擦下了一点胭脂,不动声色地蹭在了忠胜的手上。忠胜惊呆了,默然地盯着自己的手——被晒得如同皮革一般的皮肤上,沾着一小片红色,显得很是奇异、艳丽。马上,忠胜也明白了这一点红色的意思,审视地看着二郎三郎。
“睡不着。”二郎三郎小声说道。忠胜也点了点头。
“你也是吧?!”二郎三郎估计忠胜也在担忧德川家的未来,想必也是夜不能眠。忠胜接下来的话,证实了二郎三郎的推测。
“问题是大阪城的辉元。如果不立刻着手准备……”
“不对吧。”二郎三郎略带嘲讽地撇了撇嘴。
“危机在大津。”忠胜眯起了眼睛。在脑子里整理了一遍关于大津城的情报。很快,他就摇了摇头。
“没什么啊。”
“有。”二郎三郎强调到。看忠胜又要摇头,就抢在前面说道:“阿梶来了。”
“那又……”忠胜笑了起来,但马上笑容就僵住了。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位大名,就算是思维敏捷的忠胜,当然做梦也未曾想过,左右德川家存亡的,竟然是一个女人。现在,经二郎三郎指出后,忠胜第一次认识到,的确有这种可能。
“嗯……”忠胜忍不住沉吟了一下。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
“谁来告诉阿梶。”二郎三郎紧追着问道,“要不然,只能让她独守空房了。”如果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阿梶独守空房,那想隐瞒二郎三郎的真正身份,会变得很困难。
“除掉……她吗?”忠胜的想法很残忍。事关德川家的存亡时,家康就连原配夫人筑山殿下,也说杀就杀了。杀一两名侍妾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到了没办法的时候……”二郎三郎略一颔首。昨夜,二郎三郎考虑了一晚,现在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得找个男的……”意思是,不能没有任何理由,就杀掉一名侍妾。必须有她和别的男人偷情的证据。忠胜很不情愿。因为他意识到马上就要失去一名家康身边的有为青年了。
稍晚一点的时间。
在与美浓赤坂相接的冈山山顶的阵营里,阿梶正在作着出发的准备。这里是距大垣城西北约四公里的一坐小山。家康的中军到昨天为止,就安扎在这里。阿梶此时23岁。关于她有这样一段逸话:
有一次,家康召本多忠胜、大久保忠邻、平岩亲吉等人来闲聊。话题偶然转到了食物上。吃的东西里什么最好吃,这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大家各说各理,争论不休。家康身边的阿梶一边煮茶,一边偷偷地笑着。
“阿梶你笑什么?你要是知道,就说出来听听,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你认为。”虽然被家康问到,但阿梶摇头不答。忠胜们吵吵闹闹地迫阿梶回答,阿梶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盐。”众人大出所料,一起陷入了沉默。但仔细想一想,味道的根本的确是盐。
“那天底下最难吃的是什么?”家康又问。
“盐。”阿梶答到。不错,任何美味如果盐加得不当,都会使味道大坏。这段故事在《故老诸谈》中有记载,作者是这样结尾的:“在座诸公,均赞叹其智慧。称阿梶如为男子,有大将之才。定可统率大军。今为女儿身,实属可惜。”
可以认为这段逸话从好几个方面描述了阿梶:
首先是描述了阿梶的聪明才智的类型。关于美食的议论,即使是现在也经常发生。大家说到天下的奇珍异味的时候,有的说是河豚、甲鱼什么的,也有人说是加吉鱼的腮肉,可没有人会说是盐。
对美食探讨的乐处就在于,一边吵吵闹闹地争执,一边在脑子里想像着被大家列举的东西,就如同真的吃到了口中一般。但是如果有人说是盐,那大家的脑子里,立刻就不会再有各种幻想了。阿梶的想法过于抽象。或许正确,但很无趣,一点都不可爱。忠胜他们不可能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他们之所以称赞阿梶有“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很明显是一种恭维。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家康对阿梶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梶是个令人讨厌的女人——抽象地思考问题,说明此人十分理性。一般来说,理性的女人都是独善的,并且是利己的;而且,她们容易对一些奇特的人和事投入感情,并极端地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她们对自己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并往往还会找出各种依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其实,世上原本有些道理是很难说明白的。这种类型的女人却不明白这一点,或者明明知道,却装作不知。对年龄相仿的男性来说,这样的女人会使他们感觉到很累,有时甚至会毁灭他们。但对有一定年龄差距的人,也就是老人来说,同样还是这个女人,可能就会变成纵可爱的魔女这并不是女人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在已经可以看透一切的老人眼中,那是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可爱,就如同觉得自己淘气的小孙子很可爱一样。家康和阿梶之间差36岁,想必这也是阿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理由。
刚才提及的那段逸话还有后文,是家康的评论。如果把它当作家康为了缓和被阿梶破坏了的谈话气氛而讲的,那其中的意味也是很有趣的。节录如下:
“家康听了阿梶夫人之言,颇有感触。治理天下全在用人,天下的兴衰也尽在知人善任一事之上。即使是善人如果无限制地任用,也会带来大害。但如果因为是恶人而完全弃之不用,也会生出无端祸事,其中妙处,和庖人调味之理如出一辙……”
之后还有很长的评论,在此割爱。不过,哪怕仅此一段,当时家康面对部下时的尴尬,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也如在眼前,说废话缓和气氛的心情也跃然纸上。
闲话带过。庆长五年九月十六日的早晨,阿梶正在急着准备出发。关原之战的捷报昨夜已经传来,阿梶想尽可能早一刻也好,赶到家康公的身边,并不是出于想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帮助他缓解疲劳的考虑。阿梶另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趾高气扬地看着石田三成的老巢佐和山城被攻陷,以天下王者的爱妃身份,接受全军将士的注目礼。
阿梶深知此战如果获胜,家康将成为名至实归的天下霸主。因为在为了讨伐全津,从优见出发去江户的路上,家康已经在闺中无数次提及此事。等了又等,终于盼来了这个好日子,阿梶的心里怎么可能不急呢?但就这个时刻,“不必前来”的命令到了。发出命令的据说是家康本人。家康原来的说法是:九月二十日前肯定会进入大津城,在此之前在冈山大营里等候。
阿梶大吃一惊,以至于忘记了发怒一事态简直无法想像。阿梶熟知家康的生理习惯,在开战的前夜,也就是十四日的晚上,家康一次次疯狂入侵着阿梶的身体,这种激烈的床笫游戏,甚至让阿梶忘记了家康已经59岁的年龄。当阿梶这样对家康说了之后,家康笑了,说:“每次打仗前,我都这样。从根本上来说,男人比其他什么东西都喜欢生命间的碰撞。一想打仗,我就无比的兴奋。”
然后又笑着加了一句,“仗打完了,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如果不更疯狂地来一回,不把你弄得喘不上气来,就不算完。你就等着瞧吧。”
“我要受不了了。”阿梶这么一说,德康就开玩笑道:“那你就给我找别的女孩子来。”家康像是被自己的言语刺激了似的,开始更加疯狂地蹂蹒阿梶的身体。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瘦的女人对床笫间的要求会很强。阿梶就是一个柳腰纤纤的女子,当然也比一般人更加喜欢这些床笫间的事情。家康很清楚这一点,这里面大概也有对阿梶宠爱的原因。白天像个孩子似的任性、像男人一样的好胜,在这时都不见了。阿梶在辗转呻吟时,晃动的雪白的肌肤是家康的最爱。家康也是不太寻常的“此道中人”。
就是这个家康,现在说,二十日之前不许来。这就意味着,打完仗之后有五天时间,他没想女人。从家康的生理习惯上来看,这是不可想像的。不是他又另有新欢了,就是家康的身体上发生了不能让他进行床笫之欢的变化,二者必居其一。关原之战不是攻城战,而是野战,也就不可能把新的女人弄到手,所以理由只可能是后者。
“殿下负伤了!”阿梶对自己的猜测深信不疑。而且,五天都不能欢好的伤,肯定不会是轻伤。阿梶的面色变得紧张起来。没有了家康,也就没有了自己今天的权势,这一点阿梶心里很清楚。并且想要得到家康这样的男人
的欢心,除了在床笫间,别无他法,阿梶深知这一点。在这一点上,阿梶也有着苦涩的回忆——她曾经被家康抛弃过。
那是之前的某一天,家康突然把阿梶赐给了一个叫松平右卫门大夫正纲的侍卫,此人是后来被戏称为“智慧伊豆”的伊豆守老中,松平信纲的养父。这对年轻的阿梶来说,是件很令人同情的事情。有些女人同样被家康赐给一些年轻的侍卫们,她们也还能接受,但在阿梶的心里,这样就是明明白白地被抛弃了。家康看不上阿梶了,所以就完全像对待一只小猫似的,把她赐给了家臣。在现代人看起来,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在当时并不稀奇。但是,当事人的女性肯定会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这一点,古今同理。
家康的好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三子秀忠和四子忠吉是阿爱生的,六子忠辉是阿茶局生的,九子义直是阿龟生的。没有什么明确的理由,只能说家康在女色这方面有一定的倾向,这和丰臣秀吉的好色形成了极端的对比。
秀吉喜欢大家出身的年少女子,家康喜欢的则不是身份卑贱,就是身份低下的,而且熟知床笫间技巧的成熟女人。他们之间的这种对照,经常被用来举例说明一个道理,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喜欢身份高贵的女性,出身名门的人,往往喜欢身份卑微的女性。不管怎么说,家康比起青涩的花蕾更喜欢成熟的果实,这一点是明明白白的。
阿梶全身都沉浸在一种火烧火燎的屈辱中,而且她彻底地明白了家康在这方面的取向。羞羞答答、半推半就不是家康所好,像野兽般赤裸裸地交配才是家康的最爱。比起心灵的沟通和纤细的情感来说,更重要的是肉体。
这也许可以证明,在家康的心目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阿梶发誓要夺回宠爱。自己天生丽质,这样的女人,怎么能作为一名侍卫的妻子终老一生呢?阿梶有这样的自负。因此为了达到目的,阿梶采取了一种异常的手段——如果是一般女子,此时肯定会厌恶和自己的丈夫亲热,以此表示出自己对家康的爱恋。于是,无法忍受的丈夫只能向家康哭诉。家康听了才知道,原来这个女人这么爱我呀,有可能就此把她收回自己的身边。也许,阿梶在自己的脑子里也曾描绘过,这幅像最老套的故事似的画面。
但她深知,家康绝不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男人,并敏锐地感觉到,这种试图唤起家康同情心的做法,恰恰是家康最不喜欢的。
阿梶采取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她不分昼夜地缠着自己的丈夫,尝试着各种花样。被当作实验品的丈夫,终于再也无法忍受。他可不具备那种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能够专念于床笫之间的身份。紧张的工作还等着他呢。因此,松平右卫门大夫没用一个月,就眼睁睁地瘦了下去,脸色也变得如同病人般苍白。
家康惊讶地询问了缘由,松平右卫门大夫如实地回答了。世事难料,家康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又召回了阿梶。带到房间一试,阿梶的变化给家康带来了巨大的愉悦。少女的脸庞、成熟的肉体和技巧,这种强烈的反差所产生的妙处,紧紧地抓住了家康的心灵和肉体。宠爱无双的阿梶夫人,从此诞生了。
但阿梶现在凭直觉感到,自己的地位现在受到了威胁。
“不行,说什么我也要去。”阿梶夫人断然坚持道。她把困惑的使者抛在一边,立刻命人准备车舆。使者是家康直属的传令官,实在不知该如何处理眼前的事情。虽然实际上他是背负着家康(二郎三郎)的严命而来的。
“如果她一定要来,你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离开冈山。即使使用非常手段也在所不惜。”传令官一大早就被家康唤去,面承了这样的命令。所以他现在不能因为阿梶夫人说了句不行,就可以让她任意而为。
“非常手段”指的是什么呢?思索着这个问题,传令官猛然间领悟到家康的真意。这让他不禁浑身发抖。这个命令真正的含义是——杀了她也可以!在战场上,统帅的命令高于一切。违令者斩,是理所当然的。但连自己的爱妾也要杀……可是命令就是命令口就在这一瞬间,传令官的眼里闪过了一丝杀气。他原本就是一个只知执行命令,不知变通的旧三河系武士。既然是家康的命令,那就不得不杀掉,这位美得有些炫目的女人。
“这人要杀我!”阿梶的眼中流露岀了恐惧,她不禁后退了一步。这一步救了她的性命,因为传令官在这片刻之间,想到了别的方法。
传令官默默地转身站在车舆前,抽出了刀。驾舆人被他异样的举动所震慑,转眼间就全退开了。传令官举刀摆出了剑道的一个姿势“八双役”以劈山之势挥刀斩下。车辕被一劈两断,随着一声重响,落在地上溅起一片尘埃。刀势如虹,四根车辕被一根接一根地斩断,车舆再也无法使用了。阿梶夫人茫然地看着—地狼藉。
“还有马呢。”阿梶在心里还是不服输。
“请您不要逼我连马也砍了。”这位粗鲁的传令官,竟然像看到了阿梶的心里似的,沉重地说道。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请你不要逼我杀女人。他表现岀了一种如果阿梶一意孤行,那自己肯定会杀掉她的强大信念。阿梶颤抖了,屈服了。除此之外,她也别无他法。
“我不去还不行吗!”阿梶有些软弱地说。一边说着,一边久违地恨起了家康。
“等着瞧吧。”阿梶下意识地咬住了嘴唇。
“我会想个办法报复你的!”阿梶盯着远处的天空,在心里对家康说。强烈的仇恨并不一定会使人变丑,尤其是女人,可能会正相反。看着凄美柔弱的阿梶,传令官不禁叹了口气。
扮成家康的世良田二郎三郎,在去佐和山的路上,发布了大量的禁令。
这些禁令的内容是禁止官兵破坏、放火、随便收割庄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宣抚工作。查看现存的九月十六日由家康签署的禁令可以发现,这些禁令主要是针对东山道(中山道)和东海道沿线的地区而发布的。当然,这些文件上不会有家康的画押,只盖了朱印。
在这个时期,有家康画押的文件,只有九月十五日给仙台伊达政宗的一封书信。但书信的内容都是些比如提到,我们提前到达了佐和山,攻陷了大垣城(实际上是九月十七日)什么的,有很强的宣传味道。作为大战之后写的东西,缺乏紧张感和具体性,让人觉得这封信可能是提前准备好的。作为对上杉景胜的牵制力量,伊达政宗的存在是很重要的。考虑到家康很有必要,尽早通知他得胜的消息,以使其安心。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家康可能提前,大概是九月十四日的晚上就写好的这封书信。
为什么要提这件事呢,因为现存的家康写于关原之战之前,和写在关原之战之后的书信,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八月份,也就是进击关原之前的书信有九十三封。九月一日起,从江户出发到达歧阜赤坂期间的信件,有三封。而相比之下,从关原之战到进入大阪城(九月二十七日)的期间,书信的数量骤减至十六封。而且,这个期间的书信内容,都毫无感情色彩,尽是些官样文章,这个现象是不是可以被看作家康死于关原之战的间接证据呢?!
在长达十年的影武者生涯中,二郎三郎肯定也曾模仿过家康的笔迹。特别是画押,二郎三郎肯定反复练习过。但练习和实际使用是两回事。在不得不作假画押时,二郎三郎的手有些发软,没能展现出自己长年练习的成果。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而这不就是在此期间,书信数量骤减的原因吗?!
在去佐和山的舆上,二郎三郎避开众人,努力地练习着家康的画押。他的身影看上去甚至有些可怜。也许二郎三郎此时正在后悔,自己在昨天为什么会作出一个使自己身陷困境的决定。他现在就在嘴里嘟嘟嚷嚷地责骂着自己。但不管如何后悔和斥责自己,事态也不会改变。而现在影武者世良田二郎三郎的命运,已经和德川家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决不能轻举妄动。现在和车舆并驾前行的本多忠胜,就在用一种异常紧张的目光看着自己。他的目光就说明了眼前的情况。
深深地叹了口气。伴随着悔恨,二郎三郎回想起了自己成为家康的影武者之前的青春岁月。
从记事的时候起,世良田二郎三郎元信就住在府中(后称骏府,今静冈市)的宫前町。父母都不在身边,他是被奶奶带大的。据奶奶讲,他的父母还都在世,只是父亲出家修行,四处漂泊地做着苦行祈祷,而母亲,在生下二郎三郎后不久就改嫁了。
“国松用不着爸爸和妈妈,有奶奶在呢。而且,是男人,总要一个人活下去。有爸爸呀妈妈呀什么的,也只是多了些麻烦。”国松是二郎三郎的乳名。奶奶经常这样说给他听。这些话,大概是因为奶奶可怜他没有父母,为安慰他而说的。奶奶之所以认为他很可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松的体形。
国松的腿超乎寻常的短。因为身子长,头也比常人大一倍。这两个特点,更加无可救药地突出了他的短腿。不用说,国松跑起来比别人都慢。而且他讨厌跑步。因为晃着一双短腿跑起来时,总会惹来别人的耻笑。孩子的自尊心总是比大人们想像的要强烈。所以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国松是不会跑动的。他经常故意慢慢地走路,让人看上去会觉得他很有气派。但一个故作气派的锂子,在孩子们中间会被怎样看待,是不难想像的。国松肯定会让他们觉得很讨厌。
宫前町是说书艺人们聚居的地方。说书人们常说的故事有《山淑大夫》、《石丸童》、《百合若》等。逢年过节,在佛寺神社的院内或者门前,弹唱艺人们“叮叮咚咚”地弹起一种割竹而成的乐器,开始讲起他们的故事。这些人原本是随着节日庆典而迁徙,漂泊于各国之间的艺人,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定居在了这里。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光靠节日庆典的表演是无法生活的。所以从今川时代开始,宫前町的弹唱艺人们,就有人做起了狱卒,有人被允许做些灯芯、引火木条等的专卖生意。到了岁末,女弹唱艺人们带着用白叶装饰的斗笠,敲着八寸大小的竹乐器,唱着如下的《节季候》之类的曲子,在城镇中卖艺收钱。
“过去了一年,恭喜你。季节变,好事不断。飞进你的家,跳进你的院。万事如意,季节变。”
在这种地方长大的孩子们,都有很强的生命力,身手敏捷、喜欢打架。在这里想生存下去,靠的只有自己的机敏。这些孩子们,肯定不会放过一个讨厌的挫子。如果国松被放到现代来说,就像是一个经常被同学欺负的孩子。在常欺负国松的孩子们眼里,国松就是一个一点都没有趣的妖怪。无论你怎么对他,他都没有任何反应。骂了他,他也一声不吭,只是斜着眼睛盯着你。打他、拿石块砸他,他既不哭也不逃,只是一声不吭地呆站着,也看不出他觉得疼痛,怎么看怎么让人讨厌。于是,这些孩子们就越发地生气,开始变本加厉地折磨他。
有一天,国松终于作出了反应。这个反应可实在是骇人,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短刀,突然就刺伤了这群孩子的首领。幸好,这个孩子在那一瞬间,举起自己的胳膊挡了一下,结果,虽然性命无碍,但右手的筋却被砍断,从此无法用力。
奶奶在惊慌中,马上将国松送到了一处叫“智源院”的寺庙。智源院是狐琦刑场里的一个不入流的小庙。本寺是一座叫做圆光寺的净土宗无缘寺。
用现在的话来说,无缘寺就是一种拥有治外法权的地方。不论犯了多大的罪,只要来到这里,就断绝了一切俗缘,也就是无缘了。在这里能够逃脱俗世间的法律制裁和复仇。结果,国松尽管逃过了那孩子一家的复仇,但代价是还在幼年就成为了无缘之人(所谓无缘,就是割舍一切血脉亲情)。所以,国松也和奶奶断了亲缘,从此再也不能相依为命。这时,国松年仅七岁。
从记事起,国松就没了双亲;年仅七岁时,又失去奶奶,从此只能孤独一人,浪迹天涯。
国松在智源院也只待了短短的两年。在此期间抚养并为他启蒙的,是短智上人。据说,后来国松在今川家的菩提增善寺,违反杀生禁令,捕杀了一只小鸟。现在也无法判明真伪了。不管怎么样,据资料记载,在国松九岁时,一场大祸降临在他的身上。这里称的资料,指的是在大御所时代曾跟随家康,一位叫做林道春的儒者所著的《骏府政事录》。这位儒者隐退后,将家康的一些事迹记载在此书中。关于在庆长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家康说的一些话有一段记载。原文是汉文,解释如下:
“庆长十七年八月九日,在闲谈时,主公提起在年幼时,自己曾以五贯钱的价格,被卖给了一个叫又右卫门的人。并说自己从九岁到十八九岁,一直住在骏府。身边众人都听到了他的这段话。”
当时听了这段话的人们,好像完全不知道家康在说什么,所以林道春才特意把它记载了下来。为什么他们听不明白呢?因为这段话里所说的事情,和我们现在周知的史实之间,有巨大的出入。村冈素一著《史疑德川家康事迹》在明治三十五年出版以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康另有其人”的推测。其根源就是上面的那段记载。但如果家康在庆长五年的关原之战中已经死去,那一切就都很好解释了。也就是说,那一段关于幼年的记载,所说的不是家康,而是影武者世良田二郎三郎自己。在今川家做人质的松平竹千代(家康乳名),不可能被以五贯钱的价格卖给别人,被卖掉的应该是世良田二郎三郎,也就是国松。
据说,人贩子又右卫门将国松卖给了一个叫做酒井常光坊的“愿人”。也就是一个“愿人”和尚。
“愿人”原来被称做“劝进圣”。这些人从奈良、平安时代开始,小到为寺院建一座佛像,铸一口钟,或者建一所寺院。大到为了建一座桥或者一个港口,在全国各地行脚,到处广结善缘,但仅靠结缘筹集的金钱毕竟有限。所以之后,他们和当权者联手,有时设关卡收通行费,有时和官役们一起,在城镇或村庄,通过强行摊派筹集巨款。因为他们和当权者互相勾结,所以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劝进之道,很明显已经堕入了邪道。
但现实地思考一下,能够筹集到巨款的人,逐渐拥有了很大的世俗力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后来,独自行动的“劝进圣”们的地位逐渐开始低下,最终落到了被人们蔑称为“愿人和尚”的地步。
国松跟随酒井常光坊,足足做了十年“愿人和尚”。这个时期的愿人,巡游于各国之间,每到一处就为人做祝福祈祷,有时也卖些护身符、佛经之类的东西。大概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在严寒中赤裸着全身,行走在街道上,每到一户就用小桶往自己身上从头浇下冷水。可以说是行为荒诞。常光坊让国松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相比于让一个大人去做这种怪行,让小孩去做显然更见效果。
“愿人坊主”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搜集各国的秘密,也就是搜集情报。战国时代,群雄割据。不管是一个多么弱小的大名,通过斗争,凭借才能和运气,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大名。正确的情报有超于一切的价值,而像“愿人和尚”这样的游民,最方便去搜集情报。
从中世到这个时代,有数量众多的人们在全国各地漂泊谋生。他们被称为“漂泊之民”、“公界人”又或“公界往来人”,有时被直接称为“流民”。这些人大都是“天皇供御人”(以某种形式为夭皇服务的人),或者是神社的神职人员抑或是寄身于寺院的人,都拥有可以自由往返于各国之间的特权。这种特权,可以使他们不但可以自由来往于敌对大名的领地之间,在关隘、港口、河流等处也不受限制,不用缴纳过关费用。为什么他们可以有此特权呢?因为他们都是“无缘”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和俗世彻底断缘,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是一个中立的人群。在这个时代,当敌对大名之间需要调停时,绝大部分的时候,都会出现僧侣的身影,这些僧侣大都是“无缘”的“公界僧”,他们被看中的,正是立场中立这一点。“愿人和尚”虽然不具备如此的能力,但他们和“公界僧”都是同类。
国松在九岁到十八、九岁之间的这个时期,通过长期的“愿人”生活,也在内心深处成为了一个“漂泊之民”。回想一下就可以发现,国松的父亲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从未谋面,但他们身体里流的血液是一样的。“漂泊之民”除了漂泊性以外,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尊上”。“不尊上”就是不愿自己的头上有任何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使唤。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想做一个自由人。也可以这样说,国松从骨子里变成了一个自由人。
所以,国松一成人就离开了酒井常光坊,自称世良田二郎三郎,成为了一名野武士。当时的野武士并不都是一些独行盗,就算有时也会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应该被算成雇佣兵。他们不追随固定的首领,平时大都游手好闲,战事一起,他们被某一方花钱雇用,靠打仗谋生。
二郎三郎尽管已是一名青年,但仍是一个短腿的铿子。上肢惊人地强壮有力,但腿脚很慢,所以他拼命练习骑术和刀枪。如果不练好骑术,那不管是冲锋还是逃跑,恐怕都会落在别人后面。那样的话,就算有多少条命也都不够用。刀枪之技,无论从保命的角度看,还是从吸引雇主眼球的角度看,都是必修之技。当然,二郎三郎也练习过当时的新兵器——铁铳。
只要不受大伤,雇佣兵这个行当还是很轻松的。即便被人雇用,也只是临时性的,目的是为了挣一点钱。不会因此而失去自由。开战前,吃喝自由,找女人也没人管;开战之后,也只是适可而止地战斗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发现形势不利,调转马头逃走就是。对主人的忠诚心,那是一点也不会有的,良心上也不用有什么不安。如果运气不好,战死了,那也就落得个干净。所以,这些野武士永远是那么逍遥自在。
这样过了两年,对国松——也就是二郎三郎来说,这段青春的岁月可以说是美妙的。充满活力,每时每刻都很充实,活得如风一般,无拘无束。
到了第三年的永禄六年(1563年)的九月,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了二郎三郎命运的事情——三河一向宗起义。所谓一向宗是农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起类似教会性质的农会,渐渐演变成了武装自卫组织。他们常常纠合在一起抗交地租,甚至赶走领主。这件事对家康的冈崎政权来说,也是一件险些就成了覆顶之灾的大事。原因是,家康的很多家臣也参加了这次起义。所以他不得不与自己的部下交战。家康此时好不容易统一了三河全境,并在七月里,刚刚由松平元康改名为家康(顺便说一下,家康改姓为“德川”的时间是二年后的永禄九年)。
如果认为一向宗起义只是一次有关宗教的战争,是不妥当的。
在三河一向宗起义之前,一向宗、法华宗的起义在全国各地也都发生过。在北陆地区,守护加贺的富樫家甚至因此灭亡。一向宗的中心,大阪的石山本愿寺的势力遍布全国。据说,北近江的十个寺比城主都要有实力。大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向宗起义军和意图统一天下的政权,展开了反反复复、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战争用一个过激的说法,就是“自由”对“专制”的抵抗战争。
“流民”们的特征是“不尊上”,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当时农民们的心里,也有着类似的倾向。农民们对缴纳税金都是非常抵触的。他们不愿官家来丈量土地,因为丈量土地就是为了收税。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在地里辛辛苦苦耕作的收获缴给别人呢?如果官家强行收缴,农民们情愿舍弃土地,也要去不用缴税的地方,或者加入“流民”的行列,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国家崩溃。实际上,这种舍弃土地的做法被称为“逃散”,是从中世到这个时代,农民们对付国王、守护、大名们的最有力的手段。
这些不愿缴税的“逃散”农民,和以“不尊上”为生活准则的流民们,自然地就会聚集在一起。聚集的地点多为被称为“不入之地”的“公界”或者同样不受世俗权力统治的“寺内蔦界的城区,桑名的港口就是“公界”,摄津三岛郡(现在的高规市)的富用,伊势的长岛等地就属于“寺内”。
“僧侣们在寺院旁边,建立了一些完全类似于城镇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围着黏土墙。他们在这里过着更加自由、靡乱、没有品行的生活……这种地方在日本被称为‘寺内’”。
这是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所著《日本史》里所描述的“寺内”。虽然僧侣们是否在此过着“没有品行”的生活不得而知,但寺内的确是不课税的。因为他们是无缘寺。富用以一向宗的富用御坊为中心,外围土垒、水壕。据称人口超过一千。是拥有治外法权的别样世界。
在三河地区,禅宗、净土宗的寺院成为了民众的菩提寺,受到特别的保护。但真宗本愿派的寺院,以农民和下级武士为主组成了信仰集团,创建了“寺内”。
三河地区有三大寺。
佐崎的上宫寺,野寺的本证寺,针崎的胜忧寺。全都是本愿派真宗的寺院。他们一直宣称自己是“不入之地”,不承担纳税的义务,也拒绝警察权力对自己的干涉。
佐崎城主管沼定显从上宫寺强制征收了粮食。这件事成为了一向宗起义的导火索。“不入之地”遭到了世俗权力的侵犯。这不是一个粮食的问题,而且一个事关自由的问题。上宫寺立刻进行了反击。在本证寺、胜忧寺的协助下,出动由农民和本地武士组成的门徒兵,攻击了营沼定显。惊惶失措的定显求助于西尾城主酒井正亲。酒井正亲向上宫寺派遣了使者,被杀。对寺院一方来说,“不入之地”是否被承认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当时22岁的家康,没有充分认识到事件的重大性,只把它当作一次平常的骚乱,立即准备以武力镇压。门徒们四处张贴檄文,招兵备战。让家康备感震惊的是,自己的部下和本家的武士中,有很多人背弃松平家,参加了起义。后来成为家康的军师的本多正信、枪术出众的蜂屋贞次、岛居忠广等人都在其中。更有甚者,一些城主级别的武将也加入了门徒一方。有元车条城主吉良义昭、大草城主松平昌久、上野城主酒井忠尚等人。这就使得这次起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内乱。对家康而言,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起义军总数有一千余骑,其中就有世良田二郎三郎。但这次他可不是作为一名佣兵,而是作为志愿兵参战的。这并不代表二郎三郎有多么强烈的信仰,其实他是为了一个女人。
女人的名字叫阿席。那时十八岁,是三河一个不知名的农夫的女儿。阿席在今川家没落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失去了双亲,土地也被亲戚抢走,最后只得流落风尘。二郎三郎和阿席相识,并逐渐熟悉了。阿席从没有讥笑过二郎三郎的短腿,每次在床上也总是以自己纤弱如少女的身体,一心一意讨他的欢心,让二郎三郎对她倍加怜爱。
有一天,阿席突然从妓院消失了。一个朋友悄悄告诉二郎三郎,阿席去了上宫寺。阿席是一个虔诚的一向宗信徒,她认为为了护卫宗门而战死的人,可以洗清自己生前的一切罪孽,升入极乐净土。在一向宗起义中,石山本愿寺时常允诺可以给信徒们免罪,对身在风尘,认定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很肮脏的阿席而言,这简直就是无上的福音。
由已久经沙场的二郎三郎的眼里来看,这次起义最多也就是一次毫无意义的战斗。由于铁铳的传来,战争的方式已经被革新。如今,战争已经不是一个门外汉可以胜任的事情。一向宗起义是一群门外汉在打仗。投身到这个队伍里,想最终活下去是不可能的。
二郎三郎咬牙切齿,火急火燎地向上宫寺奔去,为的是救出阿席。战斗已经开始,冒着漫天的矢弹。老兵二郎三郎很轻松地冲进了上宫寺,他一眼就看见了阿席。阿席就像她平时在床上一样,专心致志地正在往前线搬送弹丸。她在飞奔而来的二郎三郎的眼前被击中了。
阿席在二郎三郎的怀里,叫着佛祖的名字死去了。面容很安详,宛如少女般美丽。
二郎三郎愤怒了——阿席的死没有任何意义!要让二郎三郎相信人死了会去极乐世界,他显得还有些太年轻、并太现实。二郎三郎憎恨谨骗了阿席的一向宗,更强地憎恨直接致阿席于死亡的、残忍的松平家康的部队。现在他很痛心,阿席对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他痛恨自己的愚蠢,为什么不干脆利落地把阿席抢走当老婆。
在二郎三郎的眼前,一个猎人模样的汉子轰然倒下,是被弹丸击中的。阿席正是为这个人搬运的弹丸。
二郎三郎把阿席的遗体轻轻横放在地上,向死去的猎人爬了过去。从这个地点望出去,可以看见松平家的铁铳队正展开队形,一步一步地压了上来。二郎三郎爬回阿席的身边,抱起装着弹丸和火药的箱子,又一次爬回了猎人身边,把尸体当作沙袋放在身前,在上面架好了铁铳。
当时的铁铳和现代的枪支完全不一样,必须自己计算好火药的量并装填,用棍压实后,再装上填充物,最后装上弹丸发射。根据目标的远近,所需的火药的量也不同。填药过多还会炸裂铳身。这种武器就是这么麻烦。二郎三郎对这种新式武器非常熟悉,而且也深知铁铳队的七寸的所在。七寸就是指挥官。这个时期,步兵在铁铳的使用上还不熟练,如果指挥官不具体指导,他们不是瞄不准目标就是装不好弹药。铁铳队的指挥官也是技术指导,所以想打败铁铳队,首先就要干掉指挥官。
二郎三郎观察着敌阵,很快就发现了指挥官。这个蠢货竟然挥舞着一把硕大的军扇,指挥自己的士兵。二郎三郎轻蔑地微笑了一下,稳稳地瞄准了目标,扣动了扳机。那个指挥官像跳舞似的倒下了,当场毙命。铁铳队立刻一片大乱。当时松平家的铁铳队的编制不大,人数也很少,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大量购买这种新式武器的财力。因此,指挥官的数量也很少。拿起军扇接替指挥的人,被二郎三郎轻松地击毙了,之后就再也无人出头了。二郎三郎冷静地把敌军的铁铳手们,一个接一个从前往后,按顺序射杀。只要是有可能杀死阿席的人,一个都不留!
二郎三郎的精妙射术,把上宫寺里的义军们惊呆了。但,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事后二郎三郎竟然起身就要离去。大家拼命地想留下他。
“我就是一个野武士。”二郎三郎只说了一句话,意思很明白,我不白干活。上宫寺的统帅叫仓地平右卫门。平右卫门当场就付了钱。二郎三郎要求把寺里所有的铁铳都交给自己(其实也就是有数的几支);另外,要五个人负责远送装填弹药,打完一支就交人装填,同时再用第二支射击。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保证连续射击。
这支只有一名射手的铁铳队,发挥了惊人的威力。上宫寺的义军由米河内、佐崎、泉田等地出身的二百人组成,一夜之间忽然被称作精兵。最多不过一千骑的义军竟然在到第二年(1564年)的二月为止的半年时间里,屡战屡胜,有几次甚至打到了家康的根据地冈崎。但这些战斗都不是大部队的会战,全是些游击战。但光是这些游击战,家康方面就已经穷于应付了。据说,家康自己也挨了一颗弹丸,幸亏铠甲厚实,才免于负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奇特的战争。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小豆坂战役中,义军的使枪高手蜂屋半之丞,正在和水野藤十郎交手。这时,家康来了。
“蜂屋,好久不见。”家康喊了一句。蜂屋半之丞闻言立刻低头提枪就逃。松平全助见状,追上去阻拦。半之丞讥笑道:“因为殿下来了我才逃,见到你我可用不着逃。”话音未落,猛一转身,只一枪就把全助刺于马下。
还有正月十一日,激战正酣,家康自己也身处险境。身在义军一方的土屋长吉重治见状道:“虽然我入了宗门,但眼下主公正在危难之中,不能不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说完就返回家康一方,奋战而死。此事记载在《武德编年集成》里。
君臣相争,不论是哪一方都是进退两难。
在这次的战斗中,二郎三郎结识了和家族一起迁往野寺本证寺的本多弥八郎正信。本多家的第七代主人目助政,有定通和定政二子。之后本多家就分为定通系和定政系。本多平八郎忠胜属定通系,此时正跟随着家康。本多弥八郎正信是定政系,身属义军。这一年,弥八郎26岁,长家康4岁,长二郎三郎5岁。
本多弥八郎正信不是一介武夫,他更适合做一名官吏。这一点,和他的同族本多平八郎忠胜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他79岁,即元和二年六月七日去世为止,正信没有任何凭刀枪挣来的功名。他是一名总是身处中军,献计献策的良吏,也是参谋。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具有非常卓越的才能。
三河一向宗起义的时候,虽然他年仅26岁,但已经成为了义军的军师。军师是不可能不注意到本领高强的狙击手的。正信特意骑马去见正在战斗中的二郎三郎。
二郎三郎正趴在一座可以俯览矢作川的小山上,接连不断地用递上来的铁铳射击着。正信观察了下,二郎三郎真是弹无虚发。准确地一个又一个地,击毙着对方的指挥官级的武士。看着看着,正信不禁打了个寒战。敌人的前锋不断地在后退,二郎三郎停止了射击。“换个地方。”二郎三郎简短地说了一句,就翻身站了起来。正信在这一瞬间啊地叫了一声。二郎三郎狠狠地看着他,认为他是被自己的短腿吓着了,所以才会喊出声来。
“喊什么呢?”二郎三郎不怀好意地问道,铳口对着正信的腹部。要是正信的回答不中听,就准备射杀他。
“没什么。”正信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二郎三郎带着种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故意慢慢悠悠地走了。二郎三郎想错了,正信之所以对他的身形大为吃惊,并不是因为他的短腿太难看,而是因为这个身形和正信过去的主君松平家康实在太像了。虽然长相有很大的区别,但正信凭直觉认为,如果此人穿带上盔甲,应该看上去和家康一模一样。同时,他也立刻在心里算计道,如果好好利用这个人,说不定在哪一天,他会给自已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为了做到这一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二郎三郎。必须把他当作自己最后的王牌藏起来!正信挂着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跟在二郎三郎的身后走了。三河一向宗起义被扑灭于翌永禄七年的二月末。家康原谅了背叛了自己的家臣中的绝大多数,同意让他们回归。这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处置——下了雨,地面就会变得坚硬。通过对这次内乱的宽大处理,君臣之间的纽带比从前更加牢固了。总有些不和谐的松平一族,也就是所谓的松平十六家之间也变得团结,能够和睦相处了。
但家康对一向宗寺院的处置是极端残酷的:参加起义的门徒寺,全部被贬为末等寺院,寺内也全部被夷为平地,但没有杀起义的主谋——不能处罚寺院,是义军投降的条件。家康这样做,明显是不守承诺。对寺院方的抗议,家康若无其事地答道:“寺内所在的地方,原本就是荒野。所以现在‘照旧’仍是荒野。”
对世良田二郎三郎而言,战败是意料之中的。
在这种时候,没有谁比一介野武士更轻松自在了。就在双方还在乱乱哄哄地商定条件的时候,二郎三郎拿了一支半年来用得顺手的铁铳,借着夜色,晃晃悠悠地出了寺院,然后偷了一匹家康方的马,全速向西疾驰,准备在天亮前离开三河境内。
不久,二郎三郎就发现身后有人在骑马追赶自己。他非常大胆地勒住马,等在原地。因为他从蹄音判断出来,后面只有一骑。不管对手是谁,一对一自己可不怕。出发时铁铳里已经装好了弹药,想要发射的话,只需用火绳点火即可。二郎三郎从怀中取出下雨时可使用的火种,“呼”地吹了一下,点燃了火绳,在马上伏下了腰。
追来的武士像是发现了火光,急忙勒住了马。
“等一下!别开火!是我。”是本多正信的声音。“是本多弥八郎,我要过去了,别开火。”正信小心翼翼地把马靠了过来,二郎三郎依然小心地戒备着——他这时并不信任正信。
“有什么事?”二郎三郎满不在乎地问道。他知道,家康的家臣们只要回去,原来的地位都得到了保证。正信如果顺手把二郎三郎擒下,献于帐前,肯定会得到家康更多的关注。死在二郎三郎铳口下的人数,是个巨大的数字,打中家康,只是因为厚重的南蛮铁铠甲,才没有对家康的身体造成伤害的那两颗弹丸,其实也是二郎三郎射出的。虽说距离过远,弹丸已经没有力量了,但更关键的原因是,二郎三郎并不想杀死家康。如果杀了家康,别说得到赏赐,说不定在梦里就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你要去哪里?”正信问道。
“没想好呢。就是想离开三河。你问这个干什么?”
正信微笑着说道:“能带上我一起走吗?”
“你不是准备归降的吗?”二郎三郎用鼻子冷笑道。
“我不行。因为殿下原来太看重我。”正信的声音里带着些许的苦涩。“而且,我的脑袋太好使了。”正信大言不惭地说道。
谋士型的人物,一旦开始被怀疑,那路也走到尽头了。正信很明白这一点。二郎三郎也能理解。
“脑子太好使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啊。”
“大都不是好事。”二郎三郎不由得笑了,边笑边说道:“那就去京城吧。”
永禄七年的京都,掌控在三好长庆的手里。但也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前一年,长庆的儿子义光暴卒,年仅22岁。大概是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长庆本人也在这一年的七月死了,时年43岁。有一个传言,说长庆的暴毙是出于松永久秀的投毒。从那时直到现在,这个传言的可信性一直都被认为很高。
松永久秀出身不详(在当时并不稀奇)。有人说他来自四国,也有人说,他原是京都西南郊西冈的一个商人。不管出身于何处,他都是一个典型的谋将。久秀长期任职于京都的监察部门,最终掌握了京都的警察和司法部门。
在路易斯·弗洛伊斯的《日本史》中这样写道:“他身为三好家的家臣,但从主人手里夺取了司法权和统治权……为所欲为地支配着一切。”
永禄七年,久秀向长庆进谗,在饭盛城谋害了长庆唯一的亲弟安宅冬康。这件事,确确实实是松永久秀所为。所以,之后长庆本人的死(就在冬康死后仅两个月)也不可避免地被怀疑是久秀所为。据《常山纪谈》的记载,后来家康拜谒织田信长时,信长曾指着身旁的松永久秀这样说道:“这个老东西,做了常人很难做到的三件事。他就是害死了将军(指足利义辉)又杀了自己的主人三好,烧了南都的大佛殿(东大寺犬佛殿)的松永。”
不管信长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常山纪谈》的作者汤浅常人,的确是把久秀看作了一个弑主之徒。
从三河逃到京都,世良田二郎三郎和本多弥八郎,暂时作为佣兵加入了市民组织的武装。如果认为江户时代的这些佣兵只不过是一群负责维护治安的地方警察,那你就错了。当时的京都,由市民们进行了高度的自治。自治政权和企图支配京都的大名们激烈地对立。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组建了自己的武装,甚至还介入了大名之间的斗争。二郎三郎和弥八郎,作为普通士卒加入了市民们组织的武装。在这里,二郎三郎的射术也很受重视,粮饷也比一般人丰厚得多。二郎三郎很满足。
但本多弥八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这里的市民大都是法华信徒。
从32年前的天文元年(1532年)起的五年间里,在京都发生了被称为“法华宗暴动”的事件。法华宗曾经把一向宗逐出了京城。传讲《娑婆即寂光土》,重视“现世利益”的法华宗,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的支持。
法华宗暴动在天文五年(1536年)七月,被比睿山和近江六角氏镇压,败退到了堺。但牢固的市民组织被保留了下来。
本多弥八郎是一个不惜背叛自己的主君家康,也要参加一向宗起义的忠实一向宗门徒。完全无法和信仰法华宗的市民们生活在一起。所以,弥八郎决定要去一向宗势力强大的越前或加贺。加贺可以说是一个一向宗的国家。早在七十六年前的一向宗起义时,加贺国就推翻了加贺守护富樫政亲,成为了“百姓们自己的国家”,或者说成为了“信徒们的国家”会更贴切。
弥八郎当然也邀请了世良田二郎三郎。但二郎三郎不感兴趣。他一听越前加贺这两个地名,就不自觉地想起严寒。就算在今天,越前的人们也在放言称,东京的人根本就没见过真正的雪,在他们看来,东京就像是加利福尼亚。现在如此,更不用说四百年以前的越前了。二郎三郎只不过这么一听,就禁不住打起了寒战。二郎三郎出生在三河,在“愿人”时代,他到过许多的国家,其中最冷的就是甲斐国,再往北的地方就没去过了。就算是甲斐,也因为惧怕那里的严寒,去了一次之后,再也没去过。
“太冷。”二郎三郎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管弥八郎怎么劝诱,二郎三郎最终都以这句话来抵挡。这一次,连弥八郎也没了办法。
“实在没办法了。”弥八郎决心要一个人前往。“但你还是离开京都吧,这里很快就要发生战乱。住在这里会没命的。”
二郎三郎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松永久秀这个人的名声太坏,他和三好家三人众屡屡发生冲突,将军义辉也在私下里和富山高正等旧势力握手言和,计划除去久秀和三人众。事实上,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久秀在第二年的五月突袭并杀死了义辉。
“那你说什么地方好?”二郎三郎问道。
“堺。”弥八郎答道。
“那,咱们一起去堺不好吗?”
弥八郎决然地摇了摇头,“堺也是:法华宗,而且还有基督徒。”
堺位于摄津国屠河内国和和泉国三国的境界,故成为一商业城市,又由于临海,也是一个港口,堺是一个商人的城市。和京都的市民们一样,看重现世利益的富商们自称“会合众”。他们组建了守卫着城市的自治会,并雇用了很多野武士,兵力号称五千。而且,堺是一个擅长制造铁铳的城市。据庆长十二年,僧人南莆文之所著《铁炮记》记载,堺的商人菊屋又三郎,由种子岛习得铁铳制造术归来,后来他在堺被称为“铁炮又”。
“铁铳。”二郎三郎的眼前一亮。
堺以贸易城市而闻名。这里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时期各路势力的必争之地,应该归功于铁铳制造术。堺在相邻的我孙子,拥有大批被称做“吹屋”的金属工业者。不远处的丹南,从中世以来,就以铸造而闻名,我孙子的“吹屋”后来逐渐发展成铁铳的制造工厂。跟来的铁铳制造大师,锻工芝迁清右卫门,也出生于堺。后来成为铁铳制造中心的近江的国友村(现在的长滨市)的技术也是从堺流传过去的。
本多弥八郎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二郎三郎。看来,弥八郎搜集情报的本领要比二郎三郎强很多。二郎三郎也对此由衷地大加赞叹。
“我要去堺。”二郎三郎从来都是这样无牵无挂,他立刻就决定要走。
“那也好。但你千万不能死。”二郎三郎单纯地认为,弥八郎说这话是出于友情。他的鼻子一酸,为了不让弥八郎看见自己的眼泪,故意揉了揉眼睛。
“这种事,谁知道呀。
“不行!你可不能死。你要是死了,我可就赔大了。”弥八郎有些不可理喻地执著。他用钉子般的目光,顽固地盯着二郎三郎的眼睛,继续紧逼道:“你发誓你绝不会死。”
二郎三郎被弥八郎的执著吓住了,这时他才发觉弥八郎说的话,好像并不是出自于友情。
“什么道理啊?
“别管,我有我的道理,但现在不能说。”弥八郎冷冰冰地说道,“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的只有一点,我能不能回到主公那里去,全取决于你。”怎么说话呢!二郎三郎有些不高兴了。那当然,不管是谁,如果有人面对面告诉你,他要利用你,那你也肯定会感觉很无趣吧。而且,至于如何利用,他还不告诉你!
“那你就好好祈祷吧!”二郎三郎的语气里带着些戏弄的成分。
原来你弥八郎是这么一个人,我总算明白了。你把这么难听的话,不假思索地就说出了口,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那别人怎么能不生气?!这件意外的小插曲,到此就打住了。弥八郎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并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弥八郎此人从来就不考虑,怎样做才能给自己带来些好处,他只是就事论事地指出眼前最重要的事,这次也不例外。他虽然自称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再次回到家康身边,但其实他心里另有真意——他永远在为家康作着打算。他确信,家康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影武者。
家康也和当时大多数大名一样,最大的敌人来自于自己的阵营。被世人称为“十六松平”的松平一族之间,也多有反目成仇的事。家康经历了长期的蛰伏之后,终于控制了整个三河地区,由此而生的齟齬和反目也与日俱增。有嫉妒者,有欲取而代之者。在家康的身边,刺客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
有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就是被部下阿部弥七郎从背后刺杀的。据说,十六松平之一的樱井松平,就是背后的黑幕。不仅如此,家康的父亲广忠,也是二十四岁时,年纪轻轻地就和他的父亲一样,被近臣岩松八弥杀害。父子二人的死因如出一辙。事不过三,德川家族的近臣们为防范对家康的暗杀,变得有些神经过敏,也是可以理解的。
防范暗杀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影武者。恐怕没有什么事比有两个刺杀对象同时出现更能让暗杀者感到困惑了。不只是暗杀行动会变得困难,而且刺客一旦开始疑神疑鬼,就会觉得难以下手,最后只能下决心把两个都杀掉。暗杀一个尚且困难,同时解决两个,就会更加艰难。所以,很多把自己的终身梦想都寄托在家康身上的,三河系的忠实家臣们,也都在拼命地为家康寻找影武者,但至今未能如愿。
问题就出在家康那异常的体形上:超短腿,矮个,大头,出奇地肥胖,以至于自己都无法穿上兜裆布。这种体形的人实在罕见。而且,这个影武者,还需要有一副让人一见之下就觉得威风凛凛的相貌。因为影武者还得担任家康的近身护卫,所以还必须武艺高强。这些条件加在一起,实在让人绝望。也不可能有这么合适的人选。因此,尽管都痛切地感觉到,家康需要一个影武者,但大家还是不得不放弃了努力。但现在,眼前有这么一个和家康难辨真假的人选,就是二郎三郎。
看看后世的记录就可以知道,本多弥八郎和家康的关系,与其说是主从,不如说是挚友。一见二郎三郎,弥八郎立刻就想把他带到家康身边。但当时的情况实在不巧,自己不但背叛了挚友家康,彼此双方还正在激战当中。
尽管处于敌对关系,但弥八郎对家康的关心丝毫没有减退。可家康会怎么想呢?这正是让弥八郎的犹豫的地方。
起义失败之后,弥八郎也和其他很多家臣一样,准备立刻回到家康身边。但家康挚友的身份,妨碍了弥八郎的回归。如果是普通的主从关系,那么说一句,“一时因信仰而昏了头”,可能就会被原谅,但是作为一个男人,家康会如此轻而易举地原谅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吗?
而且,弥八郎也有自己的面子。如果现在就献上家康最需要的影武者,作为回归的礼物,那怎么看都有些工于心计,动机不纯。再有,在这种情形下得到的影武者,也很难得到家康全面的信任。一个得不到全面信任的影武者,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弥八郎深知其中的利害,因而任由二郎三郎逃到了京都。
“主公需要这个人”这个强烈的想法,使弥八郎说出的话显得很生硬。可是从这个角度去看,弥八郎是没有任何私心的。也许是出于男人间的一种奇妙的感应,二郎三郎也很快就察觉到,弥八郎的言行确非出自私心,所以尽管弥八郎的言语让人很难接受,二郎三郎却也不可思议地没有生气。二郎三郎并没想到自己被当成了家康影武者的候选,而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弥八郎看中的是自己的射击本领。
“好啦,好啦。我答应你,我绝不会死。”二郎三郎觉得自己的这个奇怪的承诺听起来很怪,不禁哈哈大笑。可弥八郎从始至终都是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那就拜托了!”弥八郎无比严肃地说完,重重地握了握二郎三郎的手。力气之大,简直可以把二郎三郎的手捏碎。
就这样,世良田二郎三郎去堺,本多弥八郎去了雪国越前。两人朝着南北两个不同的方向踏上了旅途。此时是永禄七年的冬天。
“堺是个很大的城市,有很多商人。如威尼斯一样,由城市的执政官管理。”
这段话出自于斯帕鲁·比需拉寄往印度的一封书信。比需拉是一位得到日比屋了庆支持的基督教传教士。他在第二年的永禄五年的一封书信中还曾这样写道:“在日本国内,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堺更安全了……每条街道都设有大门。遇到骚扰时,衙役们就会关闭这些大门。”
还有,在天正十四年,为了面会太阁秀吉,从长崎进京的格斯帕鲁·库利奥也对堺作了如下描述:
“此城在全日本中最为富裕,地界辽阔,有众多的商人住在这里。而且作为自由城市,拥有很大的特权和自由。非常有名的是,这座城市拥有一种类似共和国制的政治体制。当其他的城市都处在战火中时,堺却享有着和平。”
这些大概就是“公界”的形象。
二郎三郎对这座城市非常喜爱:城的四周围着土墙和水濠,设有木门;城市雇佣了自己的军队(二郎三郎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堺的人们,处处都表现出自由和豁达。这里的人们,对于其他战国大名的入侵,表现岀要不惜以武力反抗到底的豪迈气概。
港口里总是停靠着巨大的中国船或葡萄牙船,城市里自由往来着中国人和南蛮人,到处都洋溢着异国情调,充满了活力。也许是因为在堺生活久了,二郎三郎的心里也充满了对异邦的向往。想点什么办法,坐上那些南蛮船,去看看吕宋、暹罗、柬埔寨。不,再远些,去葡萄牙、去伊斯坦布尔。黑尾鸥在不远处啼叫,二郎三郎在栈桥上席地而坐,脑子里装着那些遥远的航线,悠闲地打发着日子。
二郎三郎不得已之下继续扮演家康,他今天没有骑马,改而乘舆。关原之战之前,家康一直在乘舆。因为在四天前的九月十一日,家康忽感风寒,在清须休养了两日。昨日一整天基本上都在下雨。二郎三郎认为,如果是家
康,他肯定会选择乘舆。
经过一夜的熟睡之后,今天的二郎三郎看上去神清气爽,容光焕发,行动也显得格外矫健,还不时地讲些笑话,引得侍从们不断地发笑。在旁人眼里,他甚至显得有些兴奋。打了胜仗的统帅就应该如此,没有什么比统帅开
朗的心情,更能鼓舞部下的士气。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二郎三郎的演技。实际上,他昨夜通宵未眠,一直在琢磨该如何对付阿梶夫人。到了早晨梳理头发的时候,二郎三郎被镜中的自己惊呆了:面色苍白,两眼充血,嘴唇发青。如果让部下看到自己现在的这副样子,肯定引起他们的不安。二郎三郎急饮了几口酒,又轻擦了些胭脂和口红。振作起精神,做出身手矫健的样子,又不停地讲些笑话,但他实际上已经疲劳至极,随时都会倒下。
“如果这时我死了会怎么样?”这个恶作剧的念头在二郎三郎脑中一闪?而过。如果这会儿能死掉,那可真是一种解脱。可他死了,德川家也就完了。
“给那个败家子送大礼了。”理应成为德川家第二代主人的中纳吉秀忠现在仍未到达。真想臭骂这个败家子一通。现在二郎三郎自己也体会到了,在那个雨夜的行军途中,家康为什么会想念自己的长子信康。真不想把这么辛辛苦苦得来的天下交给那个没用的败家子。这个有些不可告人的想法,第一次岀现在二郎三郎的心里,而且越来越强烈。
“结城秀康殿下比那小子强多了。”可是这位以刚毅果敢闻名的家康次子,此刻正远在宇都宫,负责牵制上杉景胜。本多忠胜打马飞驰而来。和舆并排之后,他看了看二郎三郎。
“今天早晨,您看上去气色不错,这我就放心了。”从忠胜说话时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他说的是真心话。
“你胡扯什么。”二郎三郎用指甲轻轻擦下了一点胭脂,不动声色地蹭在了忠胜的手上。忠胜惊呆了,默然地盯着自己的手——被晒得如同皮革一般的皮肤上,沾着一小片红色,显得很是奇异、艳丽。马上,忠胜也明白了这一点红色的意思,审视地看着二郎三郎。
“睡不着。”二郎三郎小声说道。忠胜也点了点头。
“你也是吧?!”二郎三郎估计忠胜也在担忧德川家的未来,想必也是夜不能眠。忠胜接下来的话,证实了二郎三郎的推测。
“问题是大阪城的辉元。如果不立刻着手准备……”
“不对吧。”二郎三郎略带嘲讽地撇了撇嘴。
“危机在大津。”忠胜眯起了眼睛。在脑子里整理了一遍关于大津城的情报。很快,他就摇了摇头。
“没什么啊。”
“有。”二郎三郎强调到。看忠胜又要摇头,就抢在前面说道:“阿梶来了。”
“那又……”忠胜笑了起来,但马上笑容就僵住了。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位大名,就算是思维敏捷的忠胜,当然做梦也未曾想过,左右德川家存亡的,竟然是一个女人。现在,经二郎三郎指出后,忠胜第一次认识到,的确有这种可能。
“嗯……”忠胜忍不住沉吟了一下。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
“谁来告诉阿梶。”二郎三郎紧追着问道,“要不然,只能让她独守空房了。”如果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阿梶独守空房,那想隐瞒二郎三郎的真正身份,会变得很困难。
“除掉……她吗?”忠胜的想法很残忍。事关德川家的存亡时,家康就连原配夫人筑山殿下,也说杀就杀了。杀一两名侍妾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到了没办法的时候……”二郎三郎略一颔首。昨夜,二郎三郎考虑了一晚,现在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得找个男的……”意思是,不能没有任何理由,就杀掉一名侍妾。必须有她和别的男人偷情的证据。忠胜很不情愿。因为他意识到马上就要失去一名家康身边的有为青年了。
稍晚一点的时间。
在与美浓赤坂相接的冈山山顶的阵营里,阿梶正在作着出发的准备。这里是距大垣城西北约四公里的一坐小山。家康的中军到昨天为止,就安扎在这里。阿梶此时23岁。关于她有这样一段逸话:
有一次,家康召本多忠胜、大久保忠邻、平岩亲吉等人来闲聊。话题偶然转到了食物上。吃的东西里什么最好吃,这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大家各说各理,争论不休。家康身边的阿梶一边煮茶,一边偷偷地笑着。
“阿梶你笑什么?你要是知道,就说出来听听,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你认为。”虽然被家康问到,但阿梶摇头不答。忠胜们吵吵闹闹地迫阿梶回答,阿梶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盐。”众人大出所料,一起陷入了沉默。但仔细想一想,味道的根本的确是盐。
“那天底下最难吃的是什么?”家康又问。
“盐。”阿梶答到。不错,任何美味如果盐加得不当,都会使味道大坏。这段故事在《故老诸谈》中有记载,作者是这样结尾的:“在座诸公,均赞叹其智慧。称阿梶如为男子,有大将之才。定可统率大军。今为女儿身,实属可惜。”
可以认为这段逸话从好几个方面描述了阿梶:
首先是描述了阿梶的聪明才智的类型。关于美食的议论,即使是现在也经常发生。大家说到天下的奇珍异味的时候,有的说是河豚、甲鱼什么的,也有人说是加吉鱼的腮肉,可没有人会说是盐。
对美食探讨的乐处就在于,一边吵吵闹闹地争执,一边在脑子里想像着被大家列举的东西,就如同真的吃到了口中一般。但是如果有人说是盐,那大家的脑子里,立刻就不会再有各种幻想了。阿梶的想法过于抽象。或许正确,但很无趣,一点都不可爱。忠胜他们不可能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他们之所以称赞阿梶有“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很明显是一种恭维。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家康对阿梶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梶是个令人讨厌的女人——抽象地思考问题,说明此人十分理性。一般来说,理性的女人都是独善的,并且是利己的;而且,她们容易对一些奇特的人和事投入感情,并极端地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她们对自己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并往往还会找出各种依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其实,世上原本有些道理是很难说明白的。这种类型的女人却不明白这一点,或者明明知道,却装作不知。对年龄相仿的男性来说,这样的女人会使他们感觉到很累,有时甚至会毁灭他们。但对有一定年龄差距的人,也就是老人来说,同样还是这个女人,可能就会变成纵可爱的魔女这并不是女人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在已经可以看透一切的老人眼中,那是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可爱,就如同觉得自己淘气的小孙子很可爱一样。家康和阿梶之间差36岁,想必这也是阿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理由。
刚才提及的那段逸话还有后文,是家康的评论。如果把它当作家康为了缓和被阿梶破坏了的谈话气氛而讲的,那其中的意味也是很有趣的。节录如下:
“家康听了阿梶夫人之言,颇有感触。治理天下全在用人,天下的兴衰也尽在知人善任一事之上。即使是善人如果无限制地任用,也会带来大害。但如果因为是恶人而完全弃之不用,也会生出无端祸事,其中妙处,和庖人调味之理如出一辙……”
之后还有很长的评论,在此割爱。不过,哪怕仅此一段,当时家康面对部下时的尴尬,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也如在眼前,说废话缓和气氛的心情也跃然纸上。
闲话带过。庆长五年九月十六日的早晨,阿梶正在急着准备出发。关原之战的捷报昨夜已经传来,阿梶想尽可能早一刻也好,赶到家康公的身边,并不是出于想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帮助他缓解疲劳的考虑。阿梶另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趾高气扬地看着石田三成的老巢佐和山城被攻陷,以天下王者的爱妃身份,接受全军将士的注目礼。
阿梶深知此战如果获胜,家康将成为名至实归的天下霸主。因为在为了讨伐全津,从优见出发去江户的路上,家康已经在闺中无数次提及此事。等了又等,终于盼来了这个好日子,阿梶的心里怎么可能不急呢?但就这个时刻,“不必前来”的命令到了。发出命令的据说是家康本人。家康原来的说法是:九月二十日前肯定会进入大津城,在此之前在冈山大营里等候。
阿梶大吃一惊,以至于忘记了发怒一事态简直无法想像。阿梶熟知家康的生理习惯,在开战的前夜,也就是十四日的晚上,家康一次次疯狂入侵着阿梶的身体,这种激烈的床笫游戏,甚至让阿梶忘记了家康已经59岁的年龄。当阿梶这样对家康说了之后,家康笑了,说:“每次打仗前,我都这样。从根本上来说,男人比其他什么东西都喜欢生命间的碰撞。一想打仗,我就无比的兴奋。”
然后又笑着加了一句,“仗打完了,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如果不更疯狂地来一回,不把你弄得喘不上气来,就不算完。你就等着瞧吧。”
“我要受不了了。”阿梶这么一说,德康就开玩笑道:“那你就给我找别的女孩子来。”家康像是被自己的言语刺激了似的,开始更加疯狂地蹂蹒阿梶的身体。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瘦的女人对床笫间的要求会很强。阿梶就是一个柳腰纤纤的女子,当然也比一般人更加喜欢这些床笫间的事情。家康很清楚这一点,这里面大概也有对阿梶宠爱的原因。白天像个孩子似的任性、像男人一样的好胜,在这时都不见了。阿梶在辗转呻吟时,晃动的雪白的肌肤是家康的最爱。家康也是不太寻常的“此道中人”。
就是这个家康,现在说,二十日之前不许来。这就意味着,打完仗之后有五天时间,他没想女人。从家康的生理习惯上来看,这是不可想像的。不是他又另有新欢了,就是家康的身体上发生了不能让他进行床笫之欢的变化,二者必居其一。关原之战不是攻城战,而是野战,也就不可能把新的女人弄到手,所以理由只可能是后者。
“殿下负伤了!”阿梶对自己的猜测深信不疑。而且,五天都不能欢好的伤,肯定不会是轻伤。阿梶的面色变得紧张起来。没有了家康,也就没有了自己今天的权势,这一点阿梶心里很清楚。并且想要得到家康这样的男人
的欢心,除了在床笫间,别无他法,阿梶深知这一点。在这一点上,阿梶也有着苦涩的回忆——她曾经被家康抛弃过。
那是之前的某一天,家康突然把阿梶赐给了一个叫松平右卫门大夫正纲的侍卫,此人是后来被戏称为“智慧伊豆”的伊豆守老中,松平信纲的养父。这对年轻的阿梶来说,是件很令人同情的事情。有些女人同样被家康赐给一些年轻的侍卫们,她们也还能接受,但在阿梶的心里,这样就是明明白白地被抛弃了。家康看不上阿梶了,所以就完全像对待一只小猫似的,把她赐给了家臣。在现代人看起来,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在当时并不稀奇。但是,当事人的女性肯定会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这一点,古今同理。
家康的好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三子秀忠和四子忠吉是阿爱生的,六子忠辉是阿茶局生的,九子义直是阿龟生的。没有什么明确的理由,只能说家康在女色这方面有一定的倾向,这和丰臣秀吉的好色形成了极端的对比。
秀吉喜欢大家出身的年少女子,家康喜欢的则不是身份卑贱,就是身份低下的,而且熟知床笫间技巧的成熟女人。他们之间的这种对照,经常被用来举例说明一个道理,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喜欢身份高贵的女性,出身名门的人,往往喜欢身份卑微的女性。不管怎么说,家康比起青涩的花蕾更喜欢成熟的果实,这一点是明明白白的。
阿梶全身都沉浸在一种火烧火燎的屈辱中,而且她彻底地明白了家康在这方面的取向。羞羞答答、半推半就不是家康所好,像野兽般赤裸裸地交配才是家康的最爱。比起心灵的沟通和纤细的情感来说,更重要的是肉体。
这也许可以证明,在家康的心目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阿梶发誓要夺回宠爱。自己天生丽质,这样的女人,怎么能作为一名侍卫的妻子终老一生呢?阿梶有这样的自负。因此为了达到目的,阿梶采取了一种异常的手段——如果是一般女子,此时肯定会厌恶和自己的丈夫亲热,以此表示出自己对家康的爱恋。于是,无法忍受的丈夫只能向家康哭诉。家康听了才知道,原来这个女人这么爱我呀,有可能就此把她收回自己的身边。也许,阿梶在自己的脑子里也曾描绘过,这幅像最老套的故事似的画面。
但她深知,家康绝不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男人,并敏锐地感觉到,这种试图唤起家康同情心的做法,恰恰是家康最不喜欢的。
阿梶采取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她不分昼夜地缠着自己的丈夫,尝试着各种花样。被当作实验品的丈夫,终于再也无法忍受。他可不具备那种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能够专念于床笫之间的身份。紧张的工作还等着他呢。因此,松平右卫门大夫没用一个月,就眼睁睁地瘦了下去,脸色也变得如同病人般苍白。
家康惊讶地询问了缘由,松平右卫门大夫如实地回答了。世事难料,家康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又召回了阿梶。带到房间一试,阿梶的变化给家康带来了巨大的愉悦。少女的脸庞、成熟的肉体和技巧,这种强烈的反差所产生的妙处,紧紧地抓住了家康的心灵和肉体。宠爱无双的阿梶夫人,从此诞生了。
但阿梶现在凭直觉感到,自己的地位现在受到了威胁。
“不行,说什么我也要去。”阿梶夫人断然坚持道。她把困惑的使者抛在一边,立刻命人准备车舆。使者是家康直属的传令官,实在不知该如何处理眼前的事情。虽然实际上他是背负着家康(二郎三郎)的严命而来的。
“如果她一定要来,你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离开冈山。即使使用非常手段也在所不惜。”传令官一大早就被家康唤去,面承了这样的命令。所以他现在不能因为阿梶夫人说了句不行,就可以让她任意而为。
“非常手段”指的是什么呢?思索着这个问题,传令官猛然间领悟到家康的真意。这让他不禁浑身发抖。这个命令真正的含义是——杀了她也可以!在战场上,统帅的命令高于一切。违令者斩,是理所当然的。但连自己的爱妾也要杀……可是命令就是命令口就在这一瞬间,传令官的眼里闪过了一丝杀气。他原本就是一个只知执行命令,不知变通的旧三河系武士。既然是家康的命令,那就不得不杀掉,这位美得有些炫目的女人。
“这人要杀我!”阿梶的眼中流露岀了恐惧,她不禁后退了一步。这一步救了她的性命,因为传令官在这片刻之间,想到了别的方法。
传令官默默地转身站在车舆前,抽出了刀。驾舆人被他异样的举动所震慑,转眼间就全退开了。传令官举刀摆出了剑道的一个姿势“八双役”以劈山之势挥刀斩下。车辕被一劈两断,随着一声重响,落在地上溅起一片尘埃。刀势如虹,四根车辕被一根接一根地斩断,车舆再也无法使用了。阿梶夫人茫然地看着—地狼藉。
“还有马呢。”阿梶在心里还是不服输。
“请您不要逼我连马也砍了。”这位粗鲁的传令官,竟然像看到了阿梶的心里似的,沉重地说道。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请你不要逼我杀女人。他表现岀了一种如果阿梶一意孤行,那自己肯定会杀掉她的强大信念。阿梶颤抖了,屈服了。除此之外,她也别无他法。
“我不去还不行吗!”阿梶有些软弱地说。一边说着,一边久违地恨起了家康。
“等着瞧吧。”阿梶下意识地咬住了嘴唇。
“我会想个办法报复你的!”阿梶盯着远处的天空,在心里对家康说。强烈的仇恨并不一定会使人变丑,尤其是女人,可能会正相反。看着凄美柔弱的阿梶,传令官不禁叹了口气。
扮成家康的世良田二郎三郎,在去佐和山的路上,发布了大量的禁令。
这些禁令的内容是禁止官兵破坏、放火、随便收割庄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宣抚工作。查看现存的九月十六日由家康签署的禁令可以发现,这些禁令主要是针对东山道(中山道)和东海道沿线的地区而发布的。当然,这些文件上不会有家康的画押,只盖了朱印。
在这个时期,有家康画押的文件,只有九月十五日给仙台伊达政宗的一封书信。但书信的内容都是些比如提到,我们提前到达了佐和山,攻陷了大垣城(实际上是九月十七日)什么的,有很强的宣传味道。作为大战之后写的东西,缺乏紧张感和具体性,让人觉得这封信可能是提前准备好的。作为对上杉景胜的牵制力量,伊达政宗的存在是很重要的。考虑到家康很有必要,尽早通知他得胜的消息,以使其安心。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家康可能提前,大概是九月十四日的晚上就写好的这封书信。
为什么要提这件事呢,因为现存的家康写于关原之战之前,和写在关原之战之后的书信,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八月份,也就是进击关原之前的书信有九十三封。九月一日起,从江户出发到达歧阜赤坂期间的信件,有三封。而相比之下,从关原之战到进入大阪城(九月二十七日)的期间,书信的数量骤减至十六封。而且,这个期间的书信内容,都毫无感情色彩,尽是些官样文章,这个现象是不是可以被看作家康死于关原之战的间接证据呢?!
在长达十年的影武者生涯中,二郎三郎肯定也曾模仿过家康的笔迹。特别是画押,二郎三郎肯定反复练习过。但练习和实际使用是两回事。在不得不作假画押时,二郎三郎的手有些发软,没能展现出自己长年练习的成果。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而这不就是在此期间,书信数量骤减的原因吗?!
在去佐和山的舆上,二郎三郎避开众人,努力地练习着家康的画押。他的身影看上去甚至有些可怜。也许二郎三郎此时正在后悔,自己在昨天为什么会作出一个使自己身陷困境的决定。他现在就在嘴里嘟嘟嚷嚷地责骂着自己。但不管如何后悔和斥责自己,事态也不会改变。而现在影武者世良田二郎三郎的命运,已经和德川家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决不能轻举妄动。现在和车舆并驾前行的本多忠胜,就在用一种异常紧张的目光看着自己。他的目光就说明了眼前的情况。
深深地叹了口气。伴随着悔恨,二郎三郎回想起了自己成为家康的影武者之前的青春岁月。
从记事的时候起,世良田二郎三郎元信就住在府中(后称骏府,今静冈市)的宫前町。父母都不在身边,他是被奶奶带大的。据奶奶讲,他的父母还都在世,只是父亲出家修行,四处漂泊地做着苦行祈祷,而母亲,在生下二郎三郎后不久就改嫁了。
“国松用不着爸爸和妈妈,有奶奶在呢。而且,是男人,总要一个人活下去。有爸爸呀妈妈呀什么的,也只是多了些麻烦。”国松是二郎三郎的乳名。奶奶经常这样说给他听。这些话,大概是因为奶奶可怜他没有父母,为安慰他而说的。奶奶之所以认为他很可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松的体形。
国松的腿超乎寻常的短。因为身子长,头也比常人大一倍。这两个特点,更加无可救药地突出了他的短腿。不用说,国松跑起来比别人都慢。而且他讨厌跑步。因为晃着一双短腿跑起来时,总会惹来别人的耻笑。孩子的自尊心总是比大人们想像的要强烈。所以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国松是不会跑动的。他经常故意慢慢地走路,让人看上去会觉得他很有气派。但一个故作气派的锂子,在孩子们中间会被怎样看待,是不难想像的。国松肯定会让他们觉得很讨厌。
宫前町是说书艺人们聚居的地方。说书人们常说的故事有《山淑大夫》、《石丸童》、《百合若》等。逢年过节,在佛寺神社的院内或者门前,弹唱艺人们“叮叮咚咚”地弹起一种割竹而成的乐器,开始讲起他们的故事。这些人原本是随着节日庆典而迁徙,漂泊于各国之间的艺人,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定居在了这里。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光靠节日庆典的表演是无法生活的。所以从今川时代开始,宫前町的弹唱艺人们,就有人做起了狱卒,有人被允许做些灯芯、引火木条等的专卖生意。到了岁末,女弹唱艺人们带着用白叶装饰的斗笠,敲着八寸大小的竹乐器,唱着如下的《节季候》之类的曲子,在城镇中卖艺收钱。
“过去了一年,恭喜你。季节变,好事不断。飞进你的家,跳进你的院。万事如意,季节变。”
在这种地方长大的孩子们,都有很强的生命力,身手敏捷、喜欢打架。在这里想生存下去,靠的只有自己的机敏。这些孩子们,肯定不会放过一个讨厌的挫子。如果国松被放到现代来说,就像是一个经常被同学欺负的孩子。在常欺负国松的孩子们眼里,国松就是一个一点都没有趣的妖怪。无论你怎么对他,他都没有任何反应。骂了他,他也一声不吭,只是斜着眼睛盯着你。打他、拿石块砸他,他既不哭也不逃,只是一声不吭地呆站着,也看不出他觉得疼痛,怎么看怎么让人讨厌。于是,这些孩子们就越发地生气,开始变本加厉地折磨他。
有一天,国松终于作出了反应。这个反应可实在是骇人,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短刀,突然就刺伤了这群孩子的首领。幸好,这个孩子在那一瞬间,举起自己的胳膊挡了一下,结果,虽然性命无碍,但右手的筋却被砍断,从此无法用力。
奶奶在惊慌中,马上将国松送到了一处叫“智源院”的寺庙。智源院是狐琦刑场里的一个不入流的小庙。本寺是一座叫做圆光寺的净土宗无缘寺。
用现在的话来说,无缘寺就是一种拥有治外法权的地方。不论犯了多大的罪,只要来到这里,就断绝了一切俗缘,也就是无缘了。在这里能够逃脱俗世间的法律制裁和复仇。结果,国松尽管逃过了那孩子一家的复仇,但代价是还在幼年就成为了无缘之人(所谓无缘,就是割舍一切血脉亲情)。所以,国松也和奶奶断了亲缘,从此再也不能相依为命。这时,国松年仅七岁。
从记事起,国松就没了双亲;年仅七岁时,又失去奶奶,从此只能孤独一人,浪迹天涯。
国松在智源院也只待了短短的两年。在此期间抚养并为他启蒙的,是短智上人。据说,后来国松在今川家的菩提增善寺,违反杀生禁令,捕杀了一只小鸟。现在也无法判明真伪了。不管怎么样,据资料记载,在国松九岁时,一场大祸降临在他的身上。这里称的资料,指的是在大御所时代曾跟随家康,一位叫做林道春的儒者所著的《骏府政事录》。这位儒者隐退后,将家康的一些事迹记载在此书中。关于在庆长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家康说的一些话有一段记载。原文是汉文,解释如下:
“庆长十七年八月九日,在闲谈时,主公提起在年幼时,自己曾以五贯钱的价格,被卖给了一个叫又右卫门的人。并说自己从九岁到十八九岁,一直住在骏府。身边众人都听到了他的这段话。”
当时听了这段话的人们,好像完全不知道家康在说什么,所以林道春才特意把它记载了下来。为什么他们听不明白呢?因为这段话里所说的事情,和我们现在周知的史实之间,有巨大的出入。村冈素一著《史疑德川家康事迹》在明治三十五年出版以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康另有其人”的推测。其根源就是上面的那段记载。但如果家康在庆长五年的关原之战中已经死去,那一切就都很好解释了。也就是说,那一段关于幼年的记载,所说的不是家康,而是影武者世良田二郎三郎自己。在今川家做人质的松平竹千代(家康乳名),不可能被以五贯钱的价格卖给别人,被卖掉的应该是世良田二郎三郎,也就是国松。
据说,人贩子又右卫门将国松卖给了一个叫做酒井常光坊的“愿人”。也就是一个“愿人”和尚。
“愿人”原来被称做“劝进圣”。这些人从奈良、平安时代开始,小到为寺院建一座佛像,铸一口钟,或者建一所寺院。大到为了建一座桥或者一个港口,在全国各地行脚,到处广结善缘,但仅靠结缘筹集的金钱毕竟有限。所以之后,他们和当权者联手,有时设关卡收通行费,有时和官役们一起,在城镇或村庄,通过强行摊派筹集巨款。因为他们和当权者互相勾结,所以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劝进之道,很明显已经堕入了邪道。
但现实地思考一下,能够筹集到巨款的人,逐渐拥有了很大的世俗力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后来,独自行动的“劝进圣”们的地位逐渐开始低下,最终落到了被人们蔑称为“愿人和尚”的地步。
国松跟随酒井常光坊,足足做了十年“愿人和尚”。这个时期的愿人,巡游于各国之间,每到一处就为人做祝福祈祷,有时也卖些护身符、佛经之类的东西。大概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在严寒中赤裸着全身,行走在街道上,每到一户就用小桶往自己身上从头浇下冷水。可以说是行为荒诞。常光坊让国松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相比于让一个大人去做这种怪行,让小孩去做显然更见效果。
“愿人坊主”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搜集各国的秘密,也就是搜集情报。战国时代,群雄割据。不管是一个多么弱小的大名,通过斗争,凭借才能和运气,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大名。正确的情报有超于一切的价值,而像“愿人和尚”这样的游民,最方便去搜集情报。
从中世到这个时代,有数量众多的人们在全国各地漂泊谋生。他们被称为“漂泊之民”、“公界人”又或“公界往来人”,有时被直接称为“流民”。这些人大都是“天皇供御人”(以某种形式为夭皇服务的人),或者是神社的神职人员抑或是寄身于寺院的人,都拥有可以自由往返于各国之间的特权。这种特权,可以使他们不但可以自由来往于敌对大名的领地之间,在关隘、港口、河流等处也不受限制,不用缴纳过关费用。为什么他们可以有此特权呢?因为他们都是“无缘”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和俗世彻底断缘,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是一个中立的人群。在这个时代,当敌对大名之间需要调停时,绝大部分的时候,都会出现僧侣的身影,这些僧侣大都是“无缘”的“公界僧”,他们被看中的,正是立场中立这一点。“愿人和尚”虽然不具备如此的能力,但他们和“公界僧”都是同类。
国松在九岁到十八、九岁之间的这个时期,通过长期的“愿人”生活,也在内心深处成为了一个“漂泊之民”。回想一下就可以发现,国松的父亲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从未谋面,但他们身体里流的血液是一样的。“漂泊之民”除了漂泊性以外,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尊上”。“不尊上”就是不愿自己的头上有任何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使唤。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想做一个自由人。也可以这样说,国松从骨子里变成了一个自由人。
所以,国松一成人就离开了酒井常光坊,自称世良田二郎三郎,成为了一名野武士。当时的野武士并不都是一些独行盗,就算有时也会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应该被算成雇佣兵。他们不追随固定的首领,平时大都游手好闲,战事一起,他们被某一方花钱雇用,靠打仗谋生。
二郎三郎尽管已是一名青年,但仍是一个短腿的铿子。上肢惊人地强壮有力,但腿脚很慢,所以他拼命练习骑术和刀枪。如果不练好骑术,那不管是冲锋还是逃跑,恐怕都会落在别人后面。那样的话,就算有多少条命也都不够用。刀枪之技,无论从保命的角度看,还是从吸引雇主眼球的角度看,都是必修之技。当然,二郎三郎也练习过当时的新兵器——铁铳。
只要不受大伤,雇佣兵这个行当还是很轻松的。即便被人雇用,也只是临时性的,目的是为了挣一点钱。不会因此而失去自由。开战前,吃喝自由,找女人也没人管;开战之后,也只是适可而止地战斗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发现形势不利,调转马头逃走就是。对主人的忠诚心,那是一点也不会有的,良心上也不用有什么不安。如果运气不好,战死了,那也就落得个干净。所以,这些野武士永远是那么逍遥自在。
这样过了两年,对国松——也就是二郎三郎来说,这段青春的岁月可以说是美妙的。充满活力,每时每刻都很充实,活得如风一般,无拘无束。
到了第三年的永禄六年(1563年)的九月,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了二郎三郎命运的事情——三河一向宗起义。所谓一向宗是农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起类似教会性质的农会,渐渐演变成了武装自卫组织。他们常常纠合在一起抗交地租,甚至赶走领主。这件事对家康的冈崎政权来说,也是一件险些就成了覆顶之灾的大事。原因是,家康的很多家臣也参加了这次起义。所以他不得不与自己的部下交战。家康此时好不容易统一了三河全境,并在七月里,刚刚由松平元康改名为家康(顺便说一下,家康改姓为“德川”的时间是二年后的永禄九年)。
如果认为一向宗起义只是一次有关宗教的战争,是不妥当的。
在三河一向宗起义之前,一向宗、法华宗的起义在全国各地也都发生过。在北陆地区,守护加贺的富樫家甚至因此灭亡。一向宗的中心,大阪的石山本愿寺的势力遍布全国。据说,北近江的十个寺比城主都要有实力。大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向宗起义军和意图统一天下的政权,展开了反反复复、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战争用一个过激的说法,就是“自由”对“专制”的抵抗战争。
“流民”们的特征是“不尊上”,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当时农民们的心里,也有着类似的倾向。农民们对缴纳税金都是非常抵触的。他们不愿官家来丈量土地,因为丈量土地就是为了收税。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在地里辛辛苦苦耕作的收获缴给别人呢?如果官家强行收缴,农民们情愿舍弃土地,也要去不用缴税的地方,或者加入“流民”的行列,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国家崩溃。实际上,这种舍弃土地的做法被称为“逃散”,是从中世到这个时代,农民们对付国王、守护、大名们的最有力的手段。
这些不愿缴税的“逃散”农民,和以“不尊上”为生活准则的流民们,自然地就会聚集在一起。聚集的地点多为被称为“不入之地”的“公界”或者同样不受世俗权力统治的“寺内蔦界的城区,桑名的港口就是“公界”,摄津三岛郡(现在的高规市)的富用,伊势的长岛等地就属于“寺内”。
“僧侣们在寺院旁边,建立了一些完全类似于城镇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围着黏土墙。他们在这里过着更加自由、靡乱、没有品行的生活……这种地方在日本被称为‘寺内’”。
这是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所著《日本史》里所描述的“寺内”。虽然僧侣们是否在此过着“没有品行”的生活不得而知,但寺内的确是不课税的。因为他们是无缘寺。富用以一向宗的富用御坊为中心,外围土垒、水壕。据称人口超过一千。是拥有治外法权的别样世界。
在三河地区,禅宗、净土宗的寺院成为了民众的菩提寺,受到特别的保护。但真宗本愿派的寺院,以农民和下级武士为主组成了信仰集团,创建了“寺内”。
三河地区有三大寺。
佐崎的上宫寺,野寺的本证寺,针崎的胜忧寺。全都是本愿派真宗的寺院。他们一直宣称自己是“不入之地”,不承担纳税的义务,也拒绝警察权力对自己的干涉。
佐崎城主管沼定显从上宫寺强制征收了粮食。这件事成为了一向宗起义的导火索。“不入之地”遭到了世俗权力的侵犯。这不是一个粮食的问题,而且一个事关自由的问题。上宫寺立刻进行了反击。在本证寺、胜忧寺的协助下,出动由农民和本地武士组成的门徒兵,攻击了营沼定显。惊惶失措的定显求助于西尾城主酒井正亲。酒井正亲向上宫寺派遣了使者,被杀。对寺院一方来说,“不入之地”是否被承认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当时22岁的家康,没有充分认识到事件的重大性,只把它当作一次平常的骚乱,立即准备以武力镇压。门徒们四处张贴檄文,招兵备战。让家康备感震惊的是,自己的部下和本家的武士中,有很多人背弃松平家,参加了起义。后来成为家康的军师的本多正信、枪术出众的蜂屋贞次、岛居忠广等人都在其中。更有甚者,一些城主级别的武将也加入了门徒一方。有元车条城主吉良义昭、大草城主松平昌久、上野城主酒井忠尚等人。这就使得这次起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内乱。对家康而言,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起义军总数有一千余骑,其中就有世良田二郎三郎。但这次他可不是作为一名佣兵,而是作为志愿兵参战的。这并不代表二郎三郎有多么强烈的信仰,其实他是为了一个女人。
女人的名字叫阿席。那时十八岁,是三河一个不知名的农夫的女儿。阿席在今川家没落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失去了双亲,土地也被亲戚抢走,最后只得流落风尘。二郎三郎和阿席相识,并逐渐熟悉了。阿席从没有讥笑过二郎三郎的短腿,每次在床上也总是以自己纤弱如少女的身体,一心一意讨他的欢心,让二郎三郎对她倍加怜爱。
有一天,阿席突然从妓院消失了。一个朋友悄悄告诉二郎三郎,阿席去了上宫寺。阿席是一个虔诚的一向宗信徒,她认为为了护卫宗门而战死的人,可以洗清自己生前的一切罪孽,升入极乐净土。在一向宗起义中,石山本愿寺时常允诺可以给信徒们免罪,对身在风尘,认定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很肮脏的阿席而言,这简直就是无上的福音。
由已久经沙场的二郎三郎的眼里来看,这次起义最多也就是一次毫无意义的战斗。由于铁铳的传来,战争的方式已经被革新。如今,战争已经不是一个门外汉可以胜任的事情。一向宗起义是一群门外汉在打仗。投身到这个队伍里,想最终活下去是不可能的。
二郎三郎咬牙切齿,火急火燎地向上宫寺奔去,为的是救出阿席。战斗已经开始,冒着漫天的矢弹。老兵二郎三郎很轻松地冲进了上宫寺,他一眼就看见了阿席。阿席就像她平时在床上一样,专心致志地正在往前线搬送弹丸。她在飞奔而来的二郎三郎的眼前被击中了。
阿席在二郎三郎的怀里,叫着佛祖的名字死去了。面容很安详,宛如少女般美丽。
二郎三郎愤怒了——阿席的死没有任何意义!要让二郎三郎相信人死了会去极乐世界,他显得还有些太年轻、并太现实。二郎三郎憎恨谨骗了阿席的一向宗,更强地憎恨直接致阿席于死亡的、残忍的松平家康的部队。现在他很痛心,阿席对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他痛恨自己的愚蠢,为什么不干脆利落地把阿席抢走当老婆。
在二郎三郎的眼前,一个猎人模样的汉子轰然倒下,是被弹丸击中的。阿席正是为这个人搬运的弹丸。
二郎三郎把阿席的遗体轻轻横放在地上,向死去的猎人爬了过去。从这个地点望出去,可以看见松平家的铁铳队正展开队形,一步一步地压了上来。二郎三郎爬回阿席的身边,抱起装着弹丸和火药的箱子,又一次爬回了猎人身边,把尸体当作沙袋放在身前,在上面架好了铁铳。
当时的铁铳和现代的枪支完全不一样,必须自己计算好火药的量并装填,用棍压实后,再装上填充物,最后装上弹丸发射。根据目标的远近,所需的火药的量也不同。填药过多还会炸裂铳身。这种武器就是这么麻烦。二郎三郎对这种新式武器非常熟悉,而且也深知铁铳队的七寸的所在。七寸就是指挥官。这个时期,步兵在铁铳的使用上还不熟练,如果指挥官不具体指导,他们不是瞄不准目标就是装不好弹药。铁铳队的指挥官也是技术指导,所以想打败铁铳队,首先就要干掉指挥官。
二郎三郎观察着敌阵,很快就发现了指挥官。这个蠢货竟然挥舞着一把硕大的军扇,指挥自己的士兵。二郎三郎轻蔑地微笑了一下,稳稳地瞄准了目标,扣动了扳机。那个指挥官像跳舞似的倒下了,当场毙命。铁铳队立刻一片大乱。当时松平家的铁铳队的编制不大,人数也很少,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大量购买这种新式武器的财力。因此,指挥官的数量也很少。拿起军扇接替指挥的人,被二郎三郎轻松地击毙了,之后就再也无人出头了。二郎三郎冷静地把敌军的铁铳手们,一个接一个从前往后,按顺序射杀。只要是有可能杀死阿席的人,一个都不留!
二郎三郎的精妙射术,把上宫寺里的义军们惊呆了。但,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事后二郎三郎竟然起身就要离去。大家拼命地想留下他。
“我就是一个野武士。”二郎三郎只说了一句话,意思很明白,我不白干活。上宫寺的统帅叫仓地平右卫门。平右卫门当场就付了钱。二郎三郎要求把寺里所有的铁铳都交给自己(其实也就是有数的几支);另外,要五个人负责远送装填弹药,打完一支就交人装填,同时再用第二支射击。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保证连续射击。
这支只有一名射手的铁铳队,发挥了惊人的威力。上宫寺的义军由米河内、佐崎、泉田等地出身的二百人组成,一夜之间忽然被称作精兵。最多不过一千骑的义军竟然在到第二年(1564年)的二月为止的半年时间里,屡战屡胜,有几次甚至打到了家康的根据地冈崎。但这些战斗都不是大部队的会战,全是些游击战。但光是这些游击战,家康方面就已经穷于应付了。据说,家康自己也挨了一颗弹丸,幸亏铠甲厚实,才免于负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奇特的战争。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小豆坂战役中,义军的使枪高手蜂屋半之丞,正在和水野藤十郎交手。这时,家康来了。
“蜂屋,好久不见。”家康喊了一句。蜂屋半之丞闻言立刻低头提枪就逃。松平全助见状,追上去阻拦。半之丞讥笑道:“因为殿下来了我才逃,见到你我可用不着逃。”话音未落,猛一转身,只一枪就把全助刺于马下。
还有正月十一日,激战正酣,家康自己也身处险境。身在义军一方的土屋长吉重治见状道:“虽然我入了宗门,但眼下主公正在危难之中,不能不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说完就返回家康一方,奋战而死。此事记载在《武德编年集成》里。
君臣相争,不论是哪一方都是进退两难。
在这次的战斗中,二郎三郎结识了和家族一起迁往野寺本证寺的本多弥八郎正信。本多家的第七代主人目助政,有定通和定政二子。之后本多家就分为定通系和定政系。本多平八郎忠胜属定通系,此时正跟随着家康。本多弥八郎正信是定政系,身属义军。这一年,弥八郎26岁,长家康4岁,长二郎三郎5岁。
本多弥八郎正信不是一介武夫,他更适合做一名官吏。这一点,和他的同族本多平八郎忠胜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他79岁,即元和二年六月七日去世为止,正信没有任何凭刀枪挣来的功名。他是一名总是身处中军,献计献策的良吏,也是参谋。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具有非常卓越的才能。
三河一向宗起义的时候,虽然他年仅26岁,但已经成为了义军的军师。军师是不可能不注意到本领高强的狙击手的。正信特意骑马去见正在战斗中的二郎三郎。
二郎三郎正趴在一座可以俯览矢作川的小山上,接连不断地用递上来的铁铳射击着。正信观察了下,二郎三郎真是弹无虚发。准确地一个又一个地,击毙着对方的指挥官级的武士。看着看着,正信不禁打了个寒战。敌人的前锋不断地在后退,二郎三郎停止了射击。“换个地方。”二郎三郎简短地说了一句,就翻身站了起来。正信在这一瞬间啊地叫了一声。二郎三郎狠狠地看着他,认为他是被自己的短腿吓着了,所以才会喊出声来。
“喊什么呢?”二郎三郎不怀好意地问道,铳口对着正信的腹部。要是正信的回答不中听,就准备射杀他。
“没什么。”正信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二郎三郎带着种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故意慢慢悠悠地走了。二郎三郎想错了,正信之所以对他的身形大为吃惊,并不是因为他的短腿太难看,而是因为这个身形和正信过去的主君松平家康实在太像了。虽然长相有很大的区别,但正信凭直觉认为,如果此人穿带上盔甲,应该看上去和家康一模一样。同时,他也立刻在心里算计道,如果好好利用这个人,说不定在哪一天,他会给自已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为了做到这一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二郎三郎。必须把他当作自己最后的王牌藏起来!正信挂着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跟在二郎三郎的身后走了。三河一向宗起义被扑灭于翌永禄七年的二月末。家康原谅了背叛了自己的家臣中的绝大多数,同意让他们回归。这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处置——下了雨,地面就会变得坚硬。通过对这次内乱的宽大处理,君臣之间的纽带比从前更加牢固了。总有些不和谐的松平一族,也就是所谓的松平十六家之间也变得团结,能够和睦相处了。
但家康对一向宗寺院的处置是极端残酷的:参加起义的门徒寺,全部被贬为末等寺院,寺内也全部被夷为平地,但没有杀起义的主谋——不能处罚寺院,是义军投降的条件。家康这样做,明显是不守承诺。对寺院方的抗议,家康若无其事地答道:“寺内所在的地方,原本就是荒野。所以现在‘照旧’仍是荒野。”
对世良田二郎三郎而言,战败是意料之中的。
在这种时候,没有谁比一介野武士更轻松自在了。就在双方还在乱乱哄哄地商定条件的时候,二郎三郎拿了一支半年来用得顺手的铁铳,借着夜色,晃晃悠悠地出了寺院,然后偷了一匹家康方的马,全速向西疾驰,准备在天亮前离开三河境内。
不久,二郎三郎就发现身后有人在骑马追赶自己。他非常大胆地勒住马,等在原地。因为他从蹄音判断出来,后面只有一骑。不管对手是谁,一对一自己可不怕。出发时铁铳里已经装好了弹药,想要发射的话,只需用火绳点火即可。二郎三郎从怀中取出下雨时可使用的火种,“呼”地吹了一下,点燃了火绳,在马上伏下了腰。
追来的武士像是发现了火光,急忙勒住了马。
“等一下!别开火!是我。”是本多正信的声音。“是本多弥八郎,我要过去了,别开火。”正信小心翼翼地把马靠了过来,二郎三郎依然小心地戒备着——他这时并不信任正信。
“有什么事?”二郎三郎满不在乎地问道。他知道,家康的家臣们只要回去,原来的地位都得到了保证。正信如果顺手把二郎三郎擒下,献于帐前,肯定会得到家康更多的关注。死在二郎三郎铳口下的人数,是个巨大的数字,打中家康,只是因为厚重的南蛮铁铠甲,才没有对家康的身体造成伤害的那两颗弹丸,其实也是二郎三郎射出的。虽说距离过远,弹丸已经没有力量了,但更关键的原因是,二郎三郎并不想杀死家康。如果杀了家康,别说得到赏赐,说不定在梦里就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你要去哪里?”正信问道。
“没想好呢。就是想离开三河。你问这个干什么?”
正信微笑着说道:“能带上我一起走吗?”
“你不是准备归降的吗?”二郎三郎用鼻子冷笑道。
“我不行。因为殿下原来太看重我。”正信的声音里带着些许的苦涩。“而且,我的脑袋太好使了。”正信大言不惭地说道。
谋士型的人物,一旦开始被怀疑,那路也走到尽头了。正信很明白这一点。二郎三郎也能理解。
“脑子太好使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啊。”
“大都不是好事。”二郎三郎不由得笑了,边笑边说道:“那就去京城吧。”
永禄七年的京都,掌控在三好长庆的手里。但也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前一年,长庆的儿子义光暴卒,年仅22岁。大概是在精神上受到了打击,长庆本人也在这一年的七月死了,时年43岁。有一个传言,说长庆的暴毙是出于松永久秀的投毒。从那时直到现在,这个传言的可信性一直都被认为很高。
松永久秀出身不详(在当时并不稀奇)。有人说他来自四国,也有人说,他原是京都西南郊西冈的一个商人。不管出身于何处,他都是一个典型的谋将。久秀长期任职于京都的监察部门,最终掌握了京都的警察和司法部门。
在路易斯·弗洛伊斯的《日本史》中这样写道:“他身为三好家的家臣,但从主人手里夺取了司法权和统治权……为所欲为地支配着一切。”
永禄七年,久秀向长庆进谗,在饭盛城谋害了长庆唯一的亲弟安宅冬康。这件事,确确实实是松永久秀所为。所以,之后长庆本人的死(就在冬康死后仅两个月)也不可避免地被怀疑是久秀所为。据《常山纪谈》的记载,后来家康拜谒织田信长时,信长曾指着身旁的松永久秀这样说道:“这个老东西,做了常人很难做到的三件事。他就是害死了将军(指足利义辉)又杀了自己的主人三好,烧了南都的大佛殿(东大寺犬佛殿)的松永。”
不管信长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常山纪谈》的作者汤浅常人,的确是把久秀看作了一个弑主之徒。
从三河逃到京都,世良田二郎三郎和本多弥八郎,暂时作为佣兵加入了市民组织的武装。如果认为江户时代的这些佣兵只不过是一群负责维护治安的地方警察,那你就错了。当时的京都,由市民们进行了高度的自治。自治政权和企图支配京都的大名们激烈地对立。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组建了自己的武装,甚至还介入了大名之间的斗争。二郎三郎和弥八郎,作为普通士卒加入了市民们组织的武装。在这里,二郎三郎的射术也很受重视,粮饷也比一般人丰厚得多。二郎三郎很满足。
但本多弥八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这里的市民大都是法华信徒。
从32年前的天文元年(1532年)起的五年间里,在京都发生了被称为“法华宗暴动”的事件。法华宗曾经把一向宗逐出了京城。传讲《娑婆即寂光土》,重视“现世利益”的法华宗,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的支持。
法华宗暴动在天文五年(1536年)七月,被比睿山和近江六角氏镇压,败退到了堺。但牢固的市民组织被保留了下来。
本多弥八郎是一个不惜背叛自己的主君家康,也要参加一向宗起义的忠实一向宗门徒。完全无法和信仰法华宗的市民们生活在一起。所以,弥八郎决定要去一向宗势力强大的越前或加贺。加贺可以说是一个一向宗的国家。早在七十六年前的一向宗起义时,加贺国就推翻了加贺守护富樫政亲,成为了“百姓们自己的国家”,或者说成为了“信徒们的国家”会更贴切。
弥八郎当然也邀请了世良田二郎三郎。但二郎三郎不感兴趣。他一听越前加贺这两个地名,就不自觉地想起严寒。就算在今天,越前的人们也在放言称,东京的人根本就没见过真正的雪,在他们看来,东京就像是加利福尼亚。现在如此,更不用说四百年以前的越前了。二郎三郎只不过这么一听,就禁不住打起了寒战。二郎三郎出生在三河,在“愿人”时代,他到过许多的国家,其中最冷的就是甲斐国,再往北的地方就没去过了。就算是甲斐,也因为惧怕那里的严寒,去了一次之后,再也没去过。
“太冷。”二郎三郎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管弥八郎怎么劝诱,二郎三郎最终都以这句话来抵挡。这一次,连弥八郎也没了办法。
“实在没办法了。”弥八郎决心要一个人前往。“但你还是离开京都吧,这里很快就要发生战乱。住在这里会没命的。”
二郎三郎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松永久秀这个人的名声太坏,他和三好家三人众屡屡发生冲突,将军义辉也在私下里和富山高正等旧势力握手言和,计划除去久秀和三人众。事实上,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久秀在第二年的五月突袭并杀死了义辉。
“那你说什么地方好?”二郎三郎问道。
“堺。”弥八郎答道。
“那,咱们一起去堺不好吗?”
弥八郎决然地摇了摇头,“堺也是:法华宗,而且还有基督徒。”
堺位于摄津国屠河内国和和泉国三国的境界,故成为一商业城市,又由于临海,也是一个港口,堺是一个商人的城市。和京都的市民们一样,看重现世利益的富商们自称“会合众”。他们组建了守卫着城市的自治会,并雇用了很多野武士,兵力号称五千。而且,堺是一个擅长制造铁铳的城市。据庆长十二年,僧人南莆文之所著《铁炮记》记载,堺的商人菊屋又三郎,由种子岛习得铁铳制造术归来,后来他在堺被称为“铁炮又”。
“铁铳。”二郎三郎的眼前一亮。
堺以贸易城市而闻名。这里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时期各路势力的必争之地,应该归功于铁铳制造术。堺在相邻的我孙子,拥有大批被称做“吹屋”的金属工业者。不远处的丹南,从中世以来,就以铸造而闻名,我孙子的“吹屋”后来逐渐发展成铁铳的制造工厂。跟来的铁铳制造大师,锻工芝迁清右卫门,也出生于堺。后来成为铁铳制造中心的近江的国友村(现在的长滨市)的技术也是从堺流传过去的。
本多弥八郎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二郎三郎。看来,弥八郎搜集情报的本领要比二郎三郎强很多。二郎三郎也对此由衷地大加赞叹。
“我要去堺。”二郎三郎从来都是这样无牵无挂,他立刻就决定要走。
“那也好。但你千万不能死。”二郎三郎单纯地认为,弥八郎说这话是出于友情。他的鼻子一酸,为了不让弥八郎看见自己的眼泪,故意揉了揉眼睛。
“这种事,谁知道呀。
“不行!你可不能死。你要是死了,我可就赔大了。”弥八郎有些不可理喻地执著。他用钉子般的目光,顽固地盯着二郎三郎的眼睛,继续紧逼道:“你发誓你绝不会死。”
二郎三郎被弥八郎的执著吓住了,这时他才发觉弥八郎说的话,好像并不是出自于友情。
“什么道理啊?
“别管,我有我的道理,但现在不能说。”弥八郎冷冰冰地说道,“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的只有一点,我能不能回到主公那里去,全取决于你。”怎么说话呢!二郎三郎有些不高兴了。那当然,不管是谁,如果有人面对面告诉你,他要利用你,那你也肯定会感觉很无趣吧。而且,至于如何利用,他还不告诉你!
“那你就好好祈祷吧!”二郎三郎的语气里带着些戏弄的成分。
原来你弥八郎是这么一个人,我总算明白了。你把这么难听的话,不假思索地就说出了口,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那别人怎么能不生气?!这件意外的小插曲,到此就打住了。弥八郎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并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弥八郎此人从来就不考虑,怎样做才能给自己带来些好处,他只是就事论事地指出眼前最重要的事,这次也不例外。他虽然自称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再次回到家康身边,但其实他心里另有真意——他永远在为家康作着打算。他确信,家康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影武者。
家康也和当时大多数大名一样,最大的敌人来自于自己的阵营。被世人称为“十六松平”的松平一族之间,也多有反目成仇的事。家康经历了长期的蛰伏之后,终于控制了整个三河地区,由此而生的齟齬和反目也与日俱增。有嫉妒者,有欲取而代之者。在家康的身边,刺客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
有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就是被部下阿部弥七郎从背后刺杀的。据说,十六松平之一的樱井松平,就是背后的黑幕。不仅如此,家康的父亲广忠,也是二十四岁时,年纪轻轻地就和他的父亲一样,被近臣岩松八弥杀害。父子二人的死因如出一辙。事不过三,德川家族的近臣们为防范对家康的暗杀,变得有些神经过敏,也是可以理解的。
防范暗杀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影武者。恐怕没有什么事比有两个刺杀对象同时出现更能让暗杀者感到困惑了。不只是暗杀行动会变得困难,而且刺客一旦开始疑神疑鬼,就会觉得难以下手,最后只能下决心把两个都杀掉。暗杀一个尚且困难,同时解决两个,就会更加艰难。所以,很多把自己的终身梦想都寄托在家康身上的,三河系的忠实家臣们,也都在拼命地为家康寻找影武者,但至今未能如愿。
问题就出在家康那异常的体形上:超短腿,矮个,大头,出奇地肥胖,以至于自己都无法穿上兜裆布。这种体形的人实在罕见。而且,这个影武者,还需要有一副让人一见之下就觉得威风凛凛的相貌。因为影武者还得担任家康的近身护卫,所以还必须武艺高强。这些条件加在一起,实在让人绝望。也不可能有这么合适的人选。因此,尽管都痛切地感觉到,家康需要一个影武者,但大家还是不得不放弃了努力。但现在,眼前有这么一个和家康难辨真假的人选,就是二郎三郎。
看看后世的记录就可以知道,本多弥八郎和家康的关系,与其说是主从,不如说是挚友。一见二郎三郎,弥八郎立刻就想把他带到家康身边。但当时的情况实在不巧,自己不但背叛了挚友家康,彼此双方还正在激战当中。
尽管处于敌对关系,但弥八郎对家康的关心丝毫没有减退。可家康会怎么想呢?这正是让弥八郎的犹豫的地方。
起义失败之后,弥八郎也和其他很多家臣一样,准备立刻回到家康身边。但家康挚友的身份,妨碍了弥八郎的回归。如果是普通的主从关系,那么说一句,“一时因信仰而昏了头”,可能就会被原谅,但是作为一个男人,家康会如此轻而易举地原谅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吗?
而且,弥八郎也有自己的面子。如果现在就献上家康最需要的影武者,作为回归的礼物,那怎么看都有些工于心计,动机不纯。再有,在这种情形下得到的影武者,也很难得到家康全面的信任。一个得不到全面信任的影武者,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弥八郎深知其中的利害,因而任由二郎三郎逃到了京都。
“主公需要这个人”这个强烈的想法,使弥八郎说出的话显得很生硬。可是从这个角度去看,弥八郎是没有任何私心的。也许是出于男人间的一种奇妙的感应,二郎三郎也很快就察觉到,弥八郎的言行确非出自私心,所以尽管弥八郎的言语让人很难接受,二郎三郎却也不可思议地没有生气。二郎三郎并没想到自己被当成了家康影武者的候选,而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弥八郎看中的是自己的射击本领。
“好啦,好啦。我答应你,我绝不会死。”二郎三郎觉得自己的这个奇怪的承诺听起来很怪,不禁哈哈大笑。可弥八郎从始至终都是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那就拜托了!”弥八郎无比严肃地说完,重重地握了握二郎三郎的手。力气之大,简直可以把二郎三郎的手捏碎。
就这样,世良田二郎三郎去堺,本多弥八郎去了雪国越前。两人朝着南北两个不同的方向踏上了旅途。此时是永禄七年的冬天。
“堺是个很大的城市,有很多商人。如威尼斯一样,由城市的执政官管理。”
这段话出自于斯帕鲁·比需拉寄往印度的一封书信。比需拉是一位得到日比屋了庆支持的基督教传教士。他在第二年的永禄五年的一封书信中还曾这样写道:“在日本国内,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堺更安全了……每条街道都设有大门。遇到骚扰时,衙役们就会关闭这些大门。”
还有,在天正十四年,为了面会太阁秀吉,从长崎进京的格斯帕鲁·库利奥也对堺作了如下描述:
“此城在全日本中最为富裕,地界辽阔,有众多的商人住在这里。而且作为自由城市,拥有很大的特权和自由。非常有名的是,这座城市拥有一种类似共和国制的政治体制。当其他的城市都处在战火中时,堺却享有着和平。”
这些大概就是“公界”的形象。
二郎三郎对这座城市非常喜爱:城的四周围着土墙和水濠,设有木门;城市雇佣了自己的军队(二郎三郎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堺的人们,处处都表现出自由和豁达。这里的人们,对于其他战国大名的入侵,表现岀要不惜以武力反抗到底的豪迈气概。
港口里总是停靠着巨大的中国船或葡萄牙船,城市里自由往来着中国人和南蛮人,到处都洋溢着异国情调,充满了活力。也许是因为在堺生活久了,二郎三郎的心里也充满了对异邦的向往。想点什么办法,坐上那些南蛮船,去看看吕宋、暹罗、柬埔寨。不,再远些,去葡萄牙、去伊斯坦布尔。黑尾鸥在不远处啼叫,二郎三郎在栈桥上席地而坐,脑子里装着那些遥远的航线,悠闲地打发着日子。
相关热词搜索:影武者·德川家康
评论排行
- ·《绝代双骄》录校后记(3)
- ·第四章 疯妇痴情(2)
- ·古龙这个人(2)
- ·第一章 名剑香花(2)
- ·顾雪衣《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精装本已上市(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午夜兰花》中的兰花先生是谁?(1)
- ·刀劈温瑞安:细数温瑞安十大罪(1)
- ·古龙《欢乐英雄》剧版来袭,主角都是演技派(1)
- ·阳朔《血煞魔君》PDF 三册全(1)
- ·38年了,举酒一杯,遥祭古龙(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第九九章 良缘巧订(1)
- ·第三十章 收回神剑谱 棋后撞岩亡(1)
- ·第六章 黄金万两 到死可曾在手(1)
- ·延边人民出版社的功与过— 司马翎小说的版本问题(1)
- ·寻找朱贞木(1)
- ·“武侠书库”查缺补漏计划进入攻艰阶段,恳请协助(1)
- ·第一章(0)
- ·第一章 居扬河畔(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