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详细介绍一下武侠小说
2024-11-03 18:08:03 作者:倪匡 来源:倪匡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中国特色和翻译上的困难
《我看》、《再看》之后,《三看》出炉。在《三看》正文之前,觉得有必要比较详细一点,介绍一下武侠小说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字创作形式。
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只要是武侠小说,不论创作者的笔法如何,功力如何,所采取的结构如何,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那是中国的,像中国的画、中国的音乐一样,不会和其他任何国家混淆。
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如今用中国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中,唯一有如此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除武侠小说以外的任何形式的现代文学创作,都没有这个特点。
由于武侠小说是百分之一百中国化的,所以介绍给国外的读者,就有相当的困难,在翻译的过程之中,会遭遇到极大的困难。《水浒传》有英译本,任何看过《水浒传》的中国人,看到了水浒的英译本,都会有啼笑皆非之感。金庸小说中的《雪山飞狐》,也曾有片段,在美国被译成英文,刊在《BRIDGE》双月刊,还有洋化的插图,十分有趣,译者Robin Wu君,可能是中国人,当然一定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
Wu君在译文之首,有一段引言,简略地介绍武侠小说。这段简短的引言(见《雪山飞狐》第三九七页),写得不算很好,对武侠小说的了解程度,也不够透彻,但是他却指出了一点别人未曾指出过的地方,那就是,在武侠小说中,男女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在长期歧视女性的中国社会中,武侠小说并没有这种陈腐的观念,这是很奇特的一种现象,武侠小说的写作人,未必个个都力主男女平等,但不论他自身的观念如何,笔下无法轻视女性。反而,在武侠小说之中,现实社会中的弱者,会是强者:“三不欺”是行走江湖的戒言,“三”之中,就包括妇女和小孩在内。
有从心理学的观点,指出读者之喜爱武侠小说,是因为武侠小说是超现实的,读者可以在神话般的描述之中,使得现实生活中所受的抑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武侠小说也不是完全超现实的。武侠小说只能说是把现实沉溺,强化,是经过提炼的一种创作法,而不是就这样的写实。
而读者之热爱好的武侠小说,也决不是在武侠小说中可以感到一种虚幻的精神发泄和寄托那么简单。像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者完全是抱着极度欣喜和崇敬的心理,将之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的。
忽然扯开了些,再回到翻译的问题上来,不妨拣一小段来比较一下英译和原文,那是十分有趣味的事:
英译:
Whisk! An arrow flies from behind a mountain in the east. The shrill sound of the arrow testifies to the strength of the shooter's wrist. The arrow pierces the neck of a swallow in flight and sends it tumbling from the sky to the snow─covered ground below.
From the west, four horsemen ride across the snow. They stop at the sound of the arrow. Marveling at such a feat, they wait to see who the shooter is; but nobody emerges from behind the mountain. One of the four horsemen, a tall, lean and elderly man, sensing the shooter has gone the opposite way, rides forward to check. The other three follow. When they come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they can only faintly see five horsemen a mile away. Something is suspicious here, says the elderly man.
原文是:
飕的一声,一枝羽箭从东边山坡后射了出来,呜呜声响,划过长空、穿入一头飞雁头中,大雁带着羽箭在空中打了几个觔斗,落在雪地。
西首数十丈外,四骑踏着皑皑白雪,奔驰正急。马上乘客听得箭声,不约而同的一齐勒马。四匹马都是身高肥膘的良驹,一受羁勒,立时止步,乘者骑术既精,牲口也都久经训练,这一勒马,显得鞍上胯下,相得益彰。四人眼见大雁中箭跌下,心中都喝一声采,要瞧那发箭的是何等样人物。
等了半晌,山坳中始终无人出来,却听得一阵马蹄声响,射箭之人竟走了。四个乘客中一个身材瘦长、神色剽悍的老者微微皱眉,纵马奔向山坳,其他三人跟着过去。转过山边,只见前面里许外五骑马奔驰正急,铁蹄溅雪,银鬣乘风,眼见已追赶不上。那老者一摆手,说道:“殷师兄,这可有点儿邪门。”
因为在这一小段的引文之中,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问题,所以将之不嫌其烦地引用。在引用原著处,文字之旁加上“……”侧线的,是说明英文翻译中的误译;“──”侧线,则表示是漏译。
要说明的是,用这段英译来说明武侠小说翻译成外国文字之难,并不是好例子,因为译者的文字功力,显然不够。由金庸自己来翻译,一定会好得多。但由于这是眼前唯一可以引用的例子,所以也无可奈何。
其中,原著的漏译部分,可能是由于译者采用节译的方法,故意漏去,可以不论,像“铁蹄溅雪”这样优美的文字,只要有一定的文字运用能力,各国文字,也皆可以表达,不成问题。
问题是在于有些名词,如“师兄”,这是在武侠小说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名词,甚至在口语中,也是使用极其频繁的一个词,如何翻译呢?
武侠小说读者,一看到“师兄”这个简单的名词,就完全可以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这其中,牵涉到门派、同门学艺,一种仅次于师长的尊严和地位,一种不由血缘而来的兄弟关系,又截然不同于血缘关系的兄弟。师兄和师弟之间的关系,只有中国人或对中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有透彻了解者,才能一提就明白。就那么一个极其简单的名词,就可以成为翻译中的大礁石。
梁实秋教授的英文程度之高,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了,在他所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词典》之中,“师兄”也没有一个简单的英语名词可以替代,而是:“An elder (male)follow student under the same master or tutor”,解释无疑是详细而清楚的,但是,一声“殷师兄”,难道在“殷”字之下,加上这一串解释么?那成了滑天下之大稽了,当然,也不能简称为“Brother”,前面已解释过,师兄,是另外一种人际关系。
“师兄”只不过是随便拾出来的一个例子,在武侠小说之中,这样的例子,随手可拾者,不知凡几。
(小女听到这一段意见之后,说耶稣基督的众门徒之间的称呼“Brethren”庶几近之,可供参考。一字之微,也要经过如许斟酌,翻译工作实在大难了。)
作为例子的英译中有一个名词的误解,“雁”,译成了“燕”。译错了一个名词,本来是一桩小事,但在武侠小说中,牵涉却甚大。一箭射中了一只燕子的脖子,看起来未免有滑稽感。一箭射中了一头雁,那就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箭和雁,很有点密切的关系。一看到那一节原著,我们会联想到薛丁山射雁,会想到小李广花荣射雁,等等,也会想到有关雁的成语、诗、词,等等。
所以,就算那一段译文,将雁译成了“Wild Goose”,一样神韵不存。
说起来相当妙:武侠小说的读者,最好也要是中国人才行。
金庸的小说,即使在武侠小说特有的风格上,翻译之后会大打折扣,但由于金庸小说本身是上佳的小说,还是可以翻译成外国文字的,西方文字和中国文字的距离太远,舍远而求近,其实很可以从翻译成其他东方文字开始,例如日文。
要将金庸小说翻译成日文,其实并不是难事。早十多年,蔡澜、岳华都有此意。蔡澜精通日文,中文根底也好,不知为甚么始终未见动手?据知金庸本人,也曾进行过,曾托翁倩玉的父亲找日本作家精通中文者来翻译,可是几年来,还未见成绩。
自己有好东西,总想向他人炫耀一下,所以极希望除了中国人之外,叫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一位小说家在,各方有心人,如能在这方面可以有办法者,亟请积极进行,使外国人对中国小说有更高的认识,本人将希望放在金庸小说上。
又,古龙的一部武侠小说《欢乐英雄》,据说已改译成英文,即将出版了。古龙小说如何,将另有专论,不在本书范围之内,其所以提出这一点来,是想说明一点,尽管有许多人到现在还在看不起武侠小说,但是相当懂小说的外国人,倒绝不轻视这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创作。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在台北,酒后倦怠,请了一位按摩师来按摩,随便谈起,问及职业,告以写作,这位按摩师竟然寻根究底,问:你写些甚么?笔名是甚么?
当时心想,按摩师是盲人,怎能看小说?但是不回答又不好意思,就据实以告,谁知按摩师听了,居然知道,而且还讨论小说的内容来,真怀疑他黑眼镜后,是不是真的盲目。再经详谈,才知道他是由家人读报,读到了小说的。自然,话题又转到金庸小说。按摩师却也赞不绝口。由此想到,金庸小说,实在还可以出版盲人的凸点字版,这于众多的盲人来说,实在是一项福音。试想,失明人的生活,何等单调,若有金庸小说来填补他们生活上的空虚,那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
武侠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斗争
任何小说,皆表达情感,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物(生物或死物)之间的情感。也都表现各种形式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感情上的争斗和物质上的争斗,也表达人与物的争斗和人与大自然的争斗。然而,武侠小说却有它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其他的小说,略有不同。
在武侠小说之中,人和人之间的争斗是极其直接的生死之斗,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斗争。
这种斗争方式是直接而赤裸的,不需要任何掩饰,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生命的价值在武侠小说之中,被提出来放在最原始的地位,没有各种各样的修辞去美化它,刀光一闪,武功不如,立时就命丧当场。
这样直接原始的斗争方式,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好像是并不存在的,这是武侠小说最受诟病的一点,被形容为“不文明”。
也有有心为武侠小说辩护的人,说武侠小说中的情感和斗争,是古代的,不是现代的,所以不可以以现代文明的标准去衡量。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武侠小说(近代武侠小说),都是近代人创作的,武侠小说的作者既然都是近代人,就不可能有古代人的情感,武侠小说作者在武侠小说之中所表达的情感,必然是近代人的感情,只不过将近代人的感情,套入了一种特殊的、武侠小说所独有的方式去表现而已。
讲到生存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经历的各种斗争,现代和古代一样,自始至终,是由人性出发,环绕着人性而生的斗争。
人性自私、贪婪,就有各种各样自私、贪婪的斗争。人性残酷、狠毒,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残酷、狠毒的斗争。从古代到现代,人性并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反映在斗争上,现代化的各种斗争更狡猾,更先进,而且还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已。
试将今日社会上各种斗争,上至政治上的斗争,中至商业上的斗争,下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倾轧,有哪一项可以脱出人性卑劣这一方面的范围的?武侠小说中直接的斗争,是剥去了文明外衣的一种暴露,武侠小说中人物的感情,就是现代人感情的代入,其间,并不存在古代和现代的问题。
试以金庸小说《鹿鼎记》为例,整部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如果用现代社会来替代,写一个出身极其低下的少年,凭着他本身的机智和判断,再加上种种机缘,逐步向上爬,终于取得了成功,那就活脱是一部现代小说,事实上,同类的现代小说,不知有多少。将《鹿鼎记》改为现代背景,人物性格甚至完全不用改写,若干(大多数)对白,甚至可以一字不易地抄用。武侠小说所表达的是古代的感情乎?非也非也!武侠小说所表达的,是人的感情。而无论古、今,人的感情是一样的。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感情,是在一种直接的形式下被表达出来的。恨一个人,就恨到底,一定要取他的性命,爱一个人,也爱到底,非共谐连理不可。其间,并没有甚么阻碍。这种所谓“阻碍”,是指种种的社会约束和道德规范等等,也就是前文所指的“文明外衣”。
文明外衣其实并不能约束人的爱和恨,只不过使人在表现其爱恨之际,更加迂回曲折而已。这种迂回曲折,在武侠小说强烈的表现方式下,显得大大软弱,也变得相当滑稽。
可以下一个结论:武侠小说在表现人性正、邪的方式,是独特而直接的,这种表达方式,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关于武侠小说,要说的话还很多,好在有的是发言机会,不必一次讲完。忽然又想到的是,武侠小说所表现的同情弱者这一方面,最特出此者表现在绝不歧视女性和低估女性力量上。
女性能得到其间平等地位,只有在武侠小说之中。虽然古代中国社会之中,女性受尽歧视,但是在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中,绝不会有被压榨得苦兮兮、抬不起头来、窝窝囊囊过一世的女性。
由这一方面来看,也可以看出武侠小说对社会上的约束和规范,是采取一种反抗的态度的。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善与恶,是用人的本性来衡量,而不是由他遵从社会规范和约束来衡量。杨过坚持要娶他的师父小龙女为妻,杨过是英雄人物;刘正风维持和魔教长老曲洋的友谊,刘正风也不是反面人物。
武侠小说一直为广大群众喜爱,也一直为一种力量在反对。所有的武侠小说作者和武侠小说的爱好者,都应该感谢金庸。因为金庸写下了这种出色的武侠小说,事实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武侠小说可以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只要写得好。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武侠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好或坏,不在于这种形式,是在于小说本身。
愿求非议武侠小说的人,多看武侠小说,至少,要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
倪匡 一九八一、十、卅一
《我看》、《再看》之后,《三看》出炉。在《三看》正文之前,觉得有必要比较详细一点,介绍一下武侠小说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字创作形式。
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只要是武侠小说,不论创作者的笔法如何,功力如何,所采取的结构如何,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那是中国的,像中国的画、中国的音乐一样,不会和其他任何国家混淆。
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如今用中国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中,唯一有如此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除武侠小说以外的任何形式的现代文学创作,都没有这个特点。
由于武侠小说是百分之一百中国化的,所以介绍给国外的读者,就有相当的困难,在翻译的过程之中,会遭遇到极大的困难。《水浒传》有英译本,任何看过《水浒传》的中国人,看到了水浒的英译本,都会有啼笑皆非之感。金庸小说中的《雪山飞狐》,也曾有片段,在美国被译成英文,刊在《BRIDGE》双月刊,还有洋化的插图,十分有趣,译者Robin Wu君,可能是中国人,当然一定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
Wu君在译文之首,有一段引言,简略地介绍武侠小说。这段简短的引言(见《雪山飞狐》第三九七页),写得不算很好,对武侠小说的了解程度,也不够透彻,但是他却指出了一点别人未曾指出过的地方,那就是,在武侠小说中,男女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在长期歧视女性的中国社会中,武侠小说并没有这种陈腐的观念,这是很奇特的一种现象,武侠小说的写作人,未必个个都力主男女平等,但不论他自身的观念如何,笔下无法轻视女性。反而,在武侠小说之中,现实社会中的弱者,会是强者:“三不欺”是行走江湖的戒言,“三”之中,就包括妇女和小孩在内。
有从心理学的观点,指出读者之喜爱武侠小说,是因为武侠小说是超现实的,读者可以在神话般的描述之中,使得现实生活中所受的抑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武侠小说也不是完全超现实的。武侠小说只能说是把现实沉溺,强化,是经过提炼的一种创作法,而不是就这样的写实。
而读者之热爱好的武侠小说,也决不是在武侠小说中可以感到一种虚幻的精神发泄和寄托那么简单。像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者完全是抱着极度欣喜和崇敬的心理,将之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的。
忽然扯开了些,再回到翻译的问题上来,不妨拣一小段来比较一下英译和原文,那是十分有趣味的事:
英译:
Whisk! An arrow flies from behind a mountain in the east. The shrill sound of the arrow testifies to the strength of the shooter's wrist. The arrow pierces the neck of a swallow in flight and sends it tumbling from the sky to the snow─covered ground below.
From the west, four horsemen ride across the snow. They stop at the sound of the arrow. Marveling at such a feat, they wait to see who the shooter is; but nobody emerges from behind the mountain. One of the four horsemen, a tall, lean and elderly man, sensing the shooter has gone the opposite way, rides forward to check. The other three follow. When they come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they can only faintly see five horsemen a mile away. Something is suspicious here, says the elderly man.
原文是:
飕的一声,一枝羽箭从东边山坡后射了出来,呜呜声响,划过长空、穿入一头飞雁头中,大雁带着羽箭在空中打了几个觔斗,落在雪地。
西首数十丈外,四骑踏着皑皑白雪,奔驰正急。马上乘客听得箭声,不约而同的一齐勒马。四匹马都是身高肥膘的良驹,一受羁勒,立时止步,乘者骑术既精,牲口也都久经训练,这一勒马,显得鞍上胯下,相得益彰。四人眼见大雁中箭跌下,心中都喝一声采,要瞧那发箭的是何等样人物。
等了半晌,山坳中始终无人出来,却听得一阵马蹄声响,射箭之人竟走了。四个乘客中一个身材瘦长、神色剽悍的老者微微皱眉,纵马奔向山坳,其他三人跟着过去。转过山边,只见前面里许外五骑马奔驰正急,铁蹄溅雪,银鬣乘风,眼见已追赶不上。那老者一摆手,说道:“殷师兄,这可有点儿邪门。”
因为在这一小段的引文之中,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问题,所以将之不嫌其烦地引用。在引用原著处,文字之旁加上“……”侧线的,是说明英文翻译中的误译;“──”侧线,则表示是漏译。
要说明的是,用这段英译来说明武侠小说翻译成外国文字之难,并不是好例子,因为译者的文字功力,显然不够。由金庸自己来翻译,一定会好得多。但由于这是眼前唯一可以引用的例子,所以也无可奈何。
其中,原著的漏译部分,可能是由于译者采用节译的方法,故意漏去,可以不论,像“铁蹄溅雪”这样优美的文字,只要有一定的文字运用能力,各国文字,也皆可以表达,不成问题。
问题是在于有些名词,如“师兄”,这是在武侠小说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名词,甚至在口语中,也是使用极其频繁的一个词,如何翻译呢?
武侠小说读者,一看到“师兄”这个简单的名词,就完全可以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这其中,牵涉到门派、同门学艺,一种仅次于师长的尊严和地位,一种不由血缘而来的兄弟关系,又截然不同于血缘关系的兄弟。师兄和师弟之间的关系,只有中国人或对中国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有透彻了解者,才能一提就明白。就那么一个极其简单的名词,就可以成为翻译中的大礁石。
梁实秋教授的英文程度之高,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了,在他所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词典》之中,“师兄”也没有一个简单的英语名词可以替代,而是:“An elder (male)follow student under the same master or tutor”,解释无疑是详细而清楚的,但是,一声“殷师兄”,难道在“殷”字之下,加上这一串解释么?那成了滑天下之大稽了,当然,也不能简称为“Brother”,前面已解释过,师兄,是另外一种人际关系。
“师兄”只不过是随便拾出来的一个例子,在武侠小说之中,这样的例子,随手可拾者,不知凡几。
(小女听到这一段意见之后,说耶稣基督的众门徒之间的称呼“Brethren”庶几近之,可供参考。一字之微,也要经过如许斟酌,翻译工作实在大难了。)
作为例子的英译中有一个名词的误解,“雁”,译成了“燕”。译错了一个名词,本来是一桩小事,但在武侠小说中,牵涉却甚大。一箭射中了一只燕子的脖子,看起来未免有滑稽感。一箭射中了一头雁,那就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箭和雁,很有点密切的关系。一看到那一节原著,我们会联想到薛丁山射雁,会想到小李广花荣射雁,等等,也会想到有关雁的成语、诗、词,等等。
所以,就算那一段译文,将雁译成了“Wild Goose”,一样神韵不存。
说起来相当妙:武侠小说的读者,最好也要是中国人才行。
金庸的小说,即使在武侠小说特有的风格上,翻译之后会大打折扣,但由于金庸小说本身是上佳的小说,还是可以翻译成外国文字的,西方文字和中国文字的距离太远,舍远而求近,其实很可以从翻译成其他东方文字开始,例如日文。
要将金庸小说翻译成日文,其实并不是难事。早十多年,蔡澜、岳华都有此意。蔡澜精通日文,中文根底也好,不知为甚么始终未见动手?据知金庸本人,也曾进行过,曾托翁倩玉的父亲找日本作家精通中文者来翻译,可是几年来,还未见成绩。
自己有好东西,总想向他人炫耀一下,所以极希望除了中国人之外,叫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一位小说家在,各方有心人,如能在这方面可以有办法者,亟请积极进行,使外国人对中国小说有更高的认识,本人将希望放在金庸小说上。
又,古龙的一部武侠小说《欢乐英雄》,据说已改译成英文,即将出版了。古龙小说如何,将另有专论,不在本书范围之内,其所以提出这一点来,是想说明一点,尽管有许多人到现在还在看不起武侠小说,但是相当懂小说的外国人,倒绝不轻视这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创作。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在台北,酒后倦怠,请了一位按摩师来按摩,随便谈起,问及职业,告以写作,这位按摩师竟然寻根究底,问:你写些甚么?笔名是甚么?
当时心想,按摩师是盲人,怎能看小说?但是不回答又不好意思,就据实以告,谁知按摩师听了,居然知道,而且还讨论小说的内容来,真怀疑他黑眼镜后,是不是真的盲目。再经详谈,才知道他是由家人读报,读到了小说的。自然,话题又转到金庸小说。按摩师却也赞不绝口。由此想到,金庸小说,实在还可以出版盲人的凸点字版,这于众多的盲人来说,实在是一项福音。试想,失明人的生活,何等单调,若有金庸小说来填补他们生活上的空虚,那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
武侠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斗争
任何小说,皆表达情感,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物(生物或死物)之间的情感。也都表现各种形式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感情上的争斗和物质上的争斗,也表达人与物的争斗和人与大自然的争斗。然而,武侠小说却有它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其他的小说,略有不同。
在武侠小说之中,人和人之间的争斗是极其直接的生死之斗,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斗争。
这种斗争方式是直接而赤裸的,不需要任何掩饰,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生命的价值在武侠小说之中,被提出来放在最原始的地位,没有各种各样的修辞去美化它,刀光一闪,武功不如,立时就命丧当场。
这样直接原始的斗争方式,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好像是并不存在的,这是武侠小说最受诟病的一点,被形容为“不文明”。
也有有心为武侠小说辩护的人,说武侠小说中的情感和斗争,是古代的,不是现代的,所以不可以以现代文明的标准去衡量。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武侠小说(近代武侠小说),都是近代人创作的,武侠小说的作者既然都是近代人,就不可能有古代人的情感,武侠小说作者在武侠小说之中所表达的情感,必然是近代人的感情,只不过将近代人的感情,套入了一种特殊的、武侠小说所独有的方式去表现而已。
讲到生存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经历的各种斗争,现代和古代一样,自始至终,是由人性出发,环绕着人性而生的斗争。
人性自私、贪婪,就有各种各样自私、贪婪的斗争。人性残酷、狠毒,也就有各种各样的残酷、狠毒的斗争。从古代到现代,人性并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反映在斗争上,现代化的各种斗争更狡猾,更先进,而且还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已。
试将今日社会上各种斗争,上至政治上的斗争,中至商业上的斗争,下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倾轧,有哪一项可以脱出人性卑劣这一方面的范围的?武侠小说中直接的斗争,是剥去了文明外衣的一种暴露,武侠小说中人物的感情,就是现代人感情的代入,其间,并不存在古代和现代的问题。
试以金庸小说《鹿鼎记》为例,整部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如果用现代社会来替代,写一个出身极其低下的少年,凭着他本身的机智和判断,再加上种种机缘,逐步向上爬,终于取得了成功,那就活脱是一部现代小说,事实上,同类的现代小说,不知有多少。将《鹿鼎记》改为现代背景,人物性格甚至完全不用改写,若干(大多数)对白,甚至可以一字不易地抄用。武侠小说所表达的是古代的感情乎?非也非也!武侠小说所表达的,是人的感情。而无论古、今,人的感情是一样的。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感情,是在一种直接的形式下被表达出来的。恨一个人,就恨到底,一定要取他的性命,爱一个人,也爱到底,非共谐连理不可。其间,并没有甚么阻碍。这种所谓“阻碍”,是指种种的社会约束和道德规范等等,也就是前文所指的“文明外衣”。
文明外衣其实并不能约束人的爱和恨,只不过使人在表现其爱恨之际,更加迂回曲折而已。这种迂回曲折,在武侠小说强烈的表现方式下,显得大大软弱,也变得相当滑稽。
可以下一个结论:武侠小说在表现人性正、邪的方式,是独特而直接的,这种表达方式,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关于武侠小说,要说的话还很多,好在有的是发言机会,不必一次讲完。忽然又想到的是,武侠小说所表现的同情弱者这一方面,最特出此者表现在绝不歧视女性和低估女性力量上。
女性能得到其间平等地位,只有在武侠小说之中。虽然古代中国社会之中,女性受尽歧视,但是在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中,绝不会有被压榨得苦兮兮、抬不起头来、窝窝囊囊过一世的女性。
由这一方面来看,也可以看出武侠小说对社会上的约束和规范,是采取一种反抗的态度的。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善与恶,是用人的本性来衡量,而不是由他遵从社会规范和约束来衡量。杨过坚持要娶他的师父小龙女为妻,杨过是英雄人物;刘正风维持和魔教长老曲洋的友谊,刘正风也不是反面人物。
武侠小说一直为广大群众喜爱,也一直为一种力量在反对。所有的武侠小说作者和武侠小说的爱好者,都应该感谢金庸。因为金庸写下了这种出色的武侠小说,事实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武侠小说可以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只要写得好。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武侠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好或坏,不在于这种形式,是在于小说本身。
愿求非议武侠小说的人,多看武侠小说,至少,要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
倪匡 一九八一、十、卅一
相关热词搜索:三看金庸小说
评论排行
- ·《绝代双骄》录校后记(3)
- ·第四章 疯妇痴情(2)
- ·古龙这个人(2)
- ·第一章 名剑香花(2)
- ·顾雪衣《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精装本已上市(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午夜兰花》中的兰花先生是谁?(1)
- ·刀劈温瑞安:细数温瑞安十大罪(1)
- ·古龙《欢乐英雄》剧版来袭,主角都是演技派(1)
- ·阳朔《血煞魔君》PDF 三册全(1)
- ·38年了,举酒一杯,遥祭古龙(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第九九章 良缘巧订(1)
- ·第三十章 收回神剑谱 棋后撞岩亡(1)
- ·第六章 黄金万两 到死可曾在手(1)
- ·延边人民出版社的功与过— 司马翎小说的版...(1)
- ·寻找朱贞木(1)
- ·第一章(0)
- ·第一章 居扬河畔(0)
- ·楔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