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书库 周郎 燕歌行续 正文

第二十七回 前方与后方
 
2024-08-11 14:34:03   作者:周郎   来源:周郎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京城里的情况呢?
  城里的情况可能也只有他最熟悉了,比监国的郕王还要熟悉。
  京师内外总共只剩下不到十万之数的老弱残兵,对这点兵力慕容冲天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他已经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将圣火教所能调集起来的精锐人马十分隐蔽地安插到京师的各个角落。
  单从人数上来说,他的三四万人当然远远少于京师守备部队,但慕容冲天自信,只要他发布行动的命令,不出十二个时辰,京师就将掌握在他的手中。
  但他暂时还不想行动,他还在等待。
  等待对于他更有利的时机。
  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还有很多事情都没有一个明朗结果。
  比如说白袍会和徽帮在京师的人马就不是一支可以小视的力量。
  比如说关外的战争最终将会是怎样一个结果,他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和也先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对他的性格和行事方法,慕容冲天当然不会不清楚,所以他知道也先绝对不会轻易地将已经疲惫不堪、毫无斗志可言的数十万明军放进居庸关。
  但也先何时才会发起总攻呢?
  这是一个很让慕容冲天费神的问题。
  据他掌握的情报看,明军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他们不断地派出后卫部队主动向也先进攻,就是一个证明。
  问题是也先似乎也觉得自己没有一举取胜的把握,所以他迟迟不愿进攻。
  慕容冲天现在最盼望看到的事情,就是明军与也先的最后决战。
  所以他必须设法促使也先进攻。全线进攻。
  就在今天早晨,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他以前从未想到过的问题。
  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
  机会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会主动地找上门来。
  机会是人创造出来的。
  也先是否知道这支五十万人马的大军是由年轻的、毫无实际作战经验的大明皇帝自己率领的呢?
  慕容冲天对此的推测是否定的。
  如果也先知道了这个情况,会不会立即大举进攻呢?
  答案绝对是肯定的。
  慕容冲天立即着手做了安排。
  他相信,多年的愿望就要变为现实了。
  剩下的,惟一能让他担心的,就只有白袍会和徽帮的力量了。
  令慕容冲天一直很得意、也很自豪的是,近一个月来,自己如此大规模地向京师调集人马的行动根本就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而殷朝歌等人的行动,他却了解的一清二楚。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殷朝歌连慕容冲天本人就在京师城内都不知道,当然不可能在即将开始的战斗中有半分取胜的机会。
  从上午起,慕容冲天都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他又仔细地将自己的计划想了一遍,拼命似地想从其中找出一点漏洞来。
  结果令他再满意不过了——半点漏洞也没有。
  对于他来说,现在真正是“万事俱备,只待东风”了。
  “东风”是什么?
  “东风”就是大明朝大军的溃败;“东风”就是大军溃败的消息在京师必然会引起的骚乱,引起的人心惶惑。
  他忍不住咧开嘴笑了起来,笑了好半天,才想自清晨到现在,他竟然还没有离开书房一步,还是水米没有沾牙。
  忽然间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很饿了,于是他站起身往外走,准备好好地大吃一顿。
  刚走出书房门,他的心情就变坏了。
  坏得比眼巴巴地盼着“东风”的江东小周郎看见刮起的却是西北风的时候的心情还要更坏三分。
  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遇上鬼了。
  童尚荣此时就像是遇上了鬼。
  他傻呆呆地看着慕容冲天,嘴大张着,大得同时塞进三个鸡蛋。
  慕容冲天第一次强调:“本座自早起到现在,一直都在书房里!”
  童尚荣死盯着慕容冲天的眼珠子开始缓慢地转动,吃吃地道:“可是……可……就在刚才,属下还在街边转角的地方看见了教主……”
  慕容冲天心神疾转,慢慢地道:“你肯定?”
  童尚荣抖动了一下,使劲眨了眨眼睛,方道:“肯……肯定。”
  慕容冲天点点头,道:“你看见本座的时候,注意附近有些别的什么人吗?”
  童尚荣道:“有一个年轻人,好像是……是司马乔。”
  “司马乔看见那个……看见本座没有?”
  “应??应该,也看到了。”
  慕容冲天的眉头皱了起来,嘴里浮起苦味,就像是被人在胃部狠狠地捣了一拳。
  就像是一口吃了七八条苦瓜。
  他自己当然能肯定自己的确没有出过门,但童向荣在街上看见的那个“慕容冲天”又会是谁呢?
  司马乔既然看到了大街上的那个慕容冲天,殷朝歌等人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防范的准备。
  计划会不会因此而落空呢?
  慕容冲天一点把握都没有了。
  他现在已开始很认真地考虑,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鬼。
  近几天来,王振一直很认真地在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自七月中旬从京师出兵以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那样的不尽人意。
  首先是应该顺理成章的“皇帝亲征”这个决定竟然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全力反对,接下来,天气就变坏了。
  天气一坏,明军的火炮就派不上用场。
  大军行进的速度也因泥泞的道路而大大减慢了。
  然后是随驾的官员们每天都不会少的“请驾回京”的要求。
  好不容易到了大同,好不容易眼看着天放晴了,神机火炮的引信却又全部都失效了。
  如此多的意外,如此多不正常的情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让王振赶上了,他除了想“这世上是不是真有鬼”之外,还能怎样想呢?
  好在现在他已到了土木堡,离居庸关不过一天的路程了。
  只要进了居庸关,他就用不着再担心一直尾追的也先和瓦剌的骑兵了。
  其实,如果从紫荆关走,现在大军可能早已回到京师,但就在决定到底走哪一条路线撤退的时候,王振又遇到了意外情况。
  直到现在,王振只要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身上就会打冷颤。
  其时,当时皇帝只不过是在静静地听完了他对战局的分析之后,看了他一眼而已。只一眼,王振就心慌了。
  因为皇帝的目光里,忽然多了一丝怀疑。
  这是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的。
  自小就是王振一手带大的皇帝,在看着他的“王先生”时,目光里绝对只会有,也只应该是信任、信任,完完全全的信任。
  皇帝的目光很快就从王振身上移开了,移到了地图上。
  皇帝的语气中,也忽然有了一种王振不熟悉的东西:“撤军就撤吧,不过,先生以为,撤回京师应该走哪条路?”
  王振想也没想,脱口道:“当然是走紫荆关。”
  皇帝淡淡扫了他一眼,默默地一点头。
  但第二天,已经走了四十多里地了,皇帝却又改变了主意。
  从大同撤下来后,王振一直紧紧地跟在皇帝的车驾边,一步也不敢拉下。
  他早就注意到官员们对他的不满。
  这种不满对他当然是一种威胁。
  他也知道,在他率领的这几十万大军中,除了为数不多的锦衣卫之外,已很难找到几个对他忠心耿耿的人了。
  散了军心的军队里,难保不会忽然跳出几个亡命之徒来。
  所以他紧紧地贴在皇帝的车驾旁。
  现在只有皇帝才能保证他的安全了。
  皇帝一路上都沉默不语。
  大约是午初二刻刚过,正在用午膳的皇帝忽然停下了筷子,对王振道:“为什么一定要从紫荆关走呢?”
  这个问题问的实在太突然,王振根本没有时间去想皇帝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于是他就说了实话。
  从紫荆关走,比从居庸关走的路程要短一半以上,只要大军一入关,就可以凭借坚固的内长城和也先的骑兵抗衡了,而如果走居庸关,那么在入居庸关以前,大军将一直暴露在也先的兵锋面前。
  皇帝听得很认真。
  接着,他苍白的脸颊忽然变得通红。
  王振马上知道自己错了。
  他立即开动脑筋,想办法来弥补自己的这个错误。
  果然,皇帝将手中的筷子往地下一丢,用高得有点发尖的声音道:“传旨,大军调头向东,沿原路退回,入居
  庸关!”
  王振忙赔笑道:“万岁爷离京时,不是说要去老奴的家乡看看吗?从紫荆关走正好顺路??”
  皇帝很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仰着脸道:“现在正在打仗,打完仗再说吧!”
  王振悚然。
  土木堡。
  土木堡实际上是一座小山,再往前二十多里,就是怀来城。
  现在是辛初一刻刚过,太阳正高高地悬在天上。
  只要大军保持现在这个速度,日落前一定可以到怀来。
  进了怀来,有坚固的城池可守,就安全了。
  王振悄悄瞄了一眼皇帝的脸色。皇帝的脸色依然很阴沉。
  他慢慢地自车驾上站了起来,慢慢地转着目光,仔细地看着周围的地形。
  “要出事!”王振暗道。他的心已狂跳起来。
  皇帝终于又坐了下来。但他一坐下,就开始说话了。
  他的话果然就是王振现在最不愿意听到的:“传旨,就地扎营!”
  王振一咬牙,跪在车驾边,低声恳求道:“万岁爷,此去怀来,仅有二十余里。只有万岁爷进了怀来城,老奴才能安心。”
  皇帝淡淡道:“先生这是干什么?快起来说话。”
  王振叩头道:“万岁爷不答应进怀来,老奴就跪死在这里!”
  皇帝眼中突地冒出一点火光,但很快又消失了。“朕意已决,要在此地和也先决战。先生请起。”
  王振呆了半晌,才神情木然地爬了起来,道:“万岁爷,一旦圣旨传下,大小群臣必来劝谏,这……”
  皇帝冷冷地一笑,淡然道:“对付他们,先生不总是有办法嘛!”
  王振顿时一口苦水。
  他对付大小群臣的办法就是抬出皇帝来压他们,可现在这个办法已经用不上了。
  从大同撤下来后,实际上一直是皇帝本人在亲自指挥军队的一切行动,王振已经变成了一只传声筒。
  令王振叫苦不叠的是,这个情况文武百官都不清楚。
  他们仍然认为皇帝所有的旨意是在王振的授意下做出的,所以所有人不满的矛头一直指着王振一人。
  除了自己做恶人,凭自己在朝廷上十几年的积威不由分说地将百官压制住之外,王振还能怎样做呢?
  在大同以南四十里处,皇帝决定大军调头往东,沿原路退回居庸关时,王振就已经这样做过一次了。
  当时,所有能说得上话的官员都公然反对走居庸头,王振只好找出了一条荒唐得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压制他们。
  这条理由是,走紫荆关必定经过蔚州,那么纪律显然已经散乱的军队必然会在行军途中毁掉王振自己田庄里正在成熟的秋粮。
  像这样站出来自己做恶人是王振最不愿意的事情,但他又希望自己这样做能重心博得皇帝对他的宠爱和信任。
  因为他知道,这次远征,他所极力赞同并一手策划的远征让年轻的皇帝丢了面子。
  在文武百官面前,在朝廷重臣面前,在五十万大军面前,在天下人面前丢了面子。
  王振当然清楚面子对一个年轻人的重要性,更何况这个年轻人正是高高在上,需要万民景仰的天子呢?
  再说,这个面子也实在丢的太大了。
  所以他必须帮助皇帝挽回这个面子。
  挽回面子的惟一办法就是打胜仗。
  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仗可打才行。所以皇帝才会决定走居庸关。
  从皇帝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起,王振就恨不得能一步跨回京城,跨进皇宫。
  因为他忽然感到自己已经不再能控制、左右皇帝的意志。
  事实上,他已清醒地意识到,他从来也没能控制过皇帝的意志。
  以前皇帝之所以对他言听计从,只不过因为他所做的事绝大部分也正是皇帝想做的而已。
  只不过因为皇帝对幼年起一直教导他的“先生”一直都怀有一种尊敬,乃至感激而已。
  只不过因为皇帝对他颇为信任而已。
  猫儿庄之战的惨败,辛辛苦苦自京师远涉大同的五十万大军没跟蒙古人接上一仗,就又向回撤退,在这些事实面前,皇帝当然不会再信任他。
  也有足够的理由不再信任他。
  所以皇帝亲自指挥大军的一切行动。
  王振却不愿意跟蒙古人接仗,因为他现在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瓦剌骑兵的战斗力和狂野的杀伤力。
  但不管他愿不愿意,他现在却必须听皇帝的。
  他已经明白了皇帝为什么要在土木堡扎营。
  皇帝自小是由他一手调教出来的,皇帝有关兵法征战的知识都是他教的,他当然知道皇帝认为土木堡附近的地形是有利于决战的地形。
  土木堡的地形是不是真的有利呢?
  王振已经考虑不了这么多了。
  他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找出一个理由来。
  一个能让诸大臣敢怒而不敢言的理由。
  他很快就找到了。

相关热词搜索:燕歌行续

上一篇:第二十六回 王先生
下一篇:第二十八回 土木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