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韦小宝这小家伙
2024-11-03 21:30:43 作者:倪匡 来源:倪匡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1
人的性格很复杂。
平常所说的人性、民族性、阶级性、好人、坏人等等,都是极笼统的说法。
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姊妹,秉受同样遗传,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即使在幼小之时,性格已有极大分别,这是许许多多人共同的经验。
我个人的看法,小说主要是在写人物,写感情,故事与环境只是表现人物与感情的手段,感情较有共同性,欢乐、悲哀、愤怒、惆怅、爱恋、憎恨等等,虽然强度、深度、层次、转换,千变万化,但中外古今,大致上是差不多的。
人的性格却每个人都不同,这就是所谓个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他们深挚与热烈的爱情区别并不太大。然而罗密欧、梁山伯、贾宝玉三个人之间,朱丽叶、祝英台、林黛玉三个人之间,性格上的差别简直千言万语也说不完。
西洋戏剧的研究者分析,戏剧与小说的情节,基本上只有三十六种。也可以说,人生的戏剧很难越得出这三十六种变型。然而过去已有千千万万种戏剧与小说写了出来,今后仍会有千千万万种新的戏剧上演,有千千万万种小说发表。人们并不会因情节的重复而感到厌倦。
因为戏剧与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并不相同。当然,作者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也各有不同,作者的风格,是作者个性的一部分。
2
小说反映作者的经验与想象,有些作者以写自己的经验为主,包括对旁人的观察;有些以写自己的想象为主,但也总有一些直接与间接的经验。武侠小说主要依赖想象,其中的人情世故、性格感情却总与经验与观察有关。
诗人与音乐家有很多神童,他们主要抒写自己的感情,不一定需要经历与观察。小说家与画家通常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当然,像屈原、杜甫那些感情深厚、内容丰富的诗篇,神童是决计写不出的。
小说家的第一部作品,通常与他自己有关,或者,写的是他最熟悉的事物。到了后期,生活的经历复杂了,小说的内容也会复杂起来。
我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写的是我小时候在故乡听得熟了的传说──乾隆皇帝是汉人的儿子。陈家洛这样的性格,知识分子中很多。杭州与海宁是我的故乡。《鹿鼎记》是我到现在为止的最后一部小说,所写的生活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妓院、皇宫、朝廷、荒岛……人物也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韦小宝这样的市井小流氓,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半个。扬州我从来没到过。
我一定是将观察到、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人的性格,主要是中国人的性格,融在韦小宝的身上了。
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适应环境,讲义气。
3
中国的自然条件并不好,耕地缺乏而人口极多。然而中华民族是今日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古民族。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等古代伟大的民族早已消失了。中国人在极艰苦的生存竞争中挣扎下来,至今仍保持着充分活力,而且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当然是有重大原因的。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来看,大概主要是由于我们最善于适应环境。
最善于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最高尚的人。遗憾得很,高尚的人在生存的竞争中往往是失败者。
中国历史上充满了高尚者被卑鄙者杀害的记载,这使人读来很不愉快。然而事实是这样,尽管,写历史的人通常早已将胜利者尽可能的写得不怎么卑鄙。历史并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是好人得到最后胜利。宋高宗与秦桧杀了岳飞,而不是岳飞杀了秦桧。有些大人物很了不起,但他们取得胜利的手法却不怎么高尚,例如唐太宗杀了哥哥、弟弟而取得帝位,虽然,他的哥哥、弟弟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中国历史中又充满了汉人屠杀少数民族的记载,使用的手段常常很不公道。我们有一种习惯,在和外族斗争中,只要是汉人做的事,都是应当受到赞扬的。班超偷袭匈奴使者,所用的方式在今日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等于中国驻印大使率领馆员,将苏联驻新德里大使馆放火烧了,杀尽苏联人使馆人员,吓得印度和中国订立友好条约,于是中国大使成为百世传颂的民族英雄。
其他国家的历史其实也差不多。英国、俄国、法国等等不用说了。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道德不知比美国白人高出了多少。
从国家民族的立场来说,凡是有利于本国民族的,都是道德崇高的事。但人类一致公认的公义和是非毕竟还是有的。
值得安慰的是,人类在进步,政治斗争的手段越来越文明,卑鄙的程度总体来说是在减少。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集体的道德制裁作用。从历史观点来看,今日的人类远比过去高尚,比较不这么残忍,不这么不择手段。
4
道德是文明的产物。野蛮人之间没有道德。
韦小宝自小在妓院中生长,妓院是最不注重道德的地方;后来进了皇宫,皇宫又是一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在教养上,他是一个文明社会中的野蛮人。为了求生存和取得胜利,对于他没有甚么是不可做的,偷抢拐骗,吹牛拍马,甚么都干。做这些坏事的时候,他从来不觉得良心有甚么不安,他根本不以为这些是坏事,做来心安理得之至。吃人部落中的蛮人,决不会以为吃人肉有甚么不应该。
韦小宝不识字,孔子与孟子所教导的道德,他从来没听见过。
然而孔孟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或者,孔子与孟子是归纳与提炼了中国人思想中美好的部分,有系统的说了出来。韦小宝生活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即使是市井和皇宫中的野蛮人,他也要交朋友,自然而然会接受中国社会中所公认的道德。尤其是,他加入天地会后,接受了中国江湖人物的道德观念。不过这些道德规范与士大夫、读书人所信奉的那一套不同。
士大夫懂的道德很多,做的很少。江湖人物信奉的道德极少,但只要信奉,通常不敢违反。江湖上唯一重视的道德是义气,“义气”两字,从春秋战国以来,任何在社会上做事的人没有一个敢忽视。
中国社会中另一项普遍受重视的是情,人情的情。
5
注重“人情”和“义气”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点,尤其是在民间与下层社会中。
统治者讲究“原则”。“忠”是服从和爱戴统治者的原则;“孝”是确定家长权威的原则;“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原则;“法”是执行统治者所定规律的原则。对于统治阶层,忠孝礼法的原则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是国家的化身,“忠君”与“爱国”之间可以划上等号。
“孝”是敬爱父母的天性,但统治者过分重视提倡,使之成为固定社会秩序的权威象征,在自然之爱上,附加了许多僵硬的规条。“孝道”与“礼法”结合,变成敬畏多于爱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母爱的甚多而写父爱的极少。称自己父亲为“家严”,称母亲为“家慈”,甚至正式称呼中,也确定父严母慈是应有的品格。似乎直到朱自清写出“背影”,我们才有一篇描述父爱的动人作品。“忠孝”两字并称之后,“孝”的德行被统治者过分强调,被剥夺了其中若干可亲的成分。汉朝以“孝”与“廉”两种德行来选拔人才,直到清末,举人仍被称为“孝廉”。
在民间的观念中,“无法无天”可以容忍,甚至于,“无法无天”蔑视权威与规律,往往有一些英雄好汉的含义。但“无情无义”绝对没有,被摒绝于社会之外。
甚至于,“无赖无耻”的人也有朋友,只要他讲义气。
“法”是政治规律,“天”是自然规律,“无法无天”是不遵守政治规律与自然规律;“无赖无耻”是不遵守社会规律。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情义”是最重要的社会规律,“无情无义”的人是最大的坏人。
传统的中国人不太重视原则,而十分重视情义。
6
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
中华民族所以历数千年而不断壮大,在生存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给外族压倒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或许与我们重视情义有重大关系。
古今中外的哲人中,孔子是最反对教条、最重视实际的。所谓“圣之时者也”,就是善于适应环境、不拘泥教条的圣人。孔子是充分体现中国人性格的伟大人物。
孔子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仁”,那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好好对待别人,由此而求得一切大小团体(家庭、乡里、邦国)中的和谐与团结,“人情”是“仁”的一部分。孟子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义”。那是一切行为以“合理”为目标,合理是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别人。对得住自己很容易,要旨在于不能对不起人,尤其不能对不起朋友。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父母和朋友是人生道路上的两大支柱。所以“朋友”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并列,是“五伦”之一,是五大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西方社会、波斯、印度社会并没有将朋友的关系提到这样高的地位,他们更重视的是宗教,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来与之适应,这样的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之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古代无数勇武强悍、组织紧密、纪律森严、刻苦奋发的民族所以一个个在历史上消失,从此影踪不见,主要是他们的社会缺乏弹性,在社会教条或宗教教条下僵化了。没有弹性的社会,变成了殭尸式的社会。再凶猛剽悍的殭尸,毕竟是殭尸,终究会倒下去的。
7
中国的古典小说基本上是反教条反权威的。
《红楼梦》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父母之命的婚姻,颂扬自由恋爱,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叛逆。《水浒》中的英雄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虽然最后招安,但整部书写的是杀官造反,反抗朝廷。《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抗玉皇大帝。《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故事,然而基本主题是“义气”而不是“正统”。《封神榜》作为小说并不重要,但对民间的思想风俗影响极大,写的是武王伐纣,“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最精采部分是写哪咤反抗父亲的权威。《金瓶梅》描写人性中的丑恶(孙述宇先生精辟的分析指出:主要是刻划人性的基本贪、嗔、痴三毒),与“人之初,性本善”的正统思想相反。《七侠五义》中最精采的人物是反朝廷时期的白玉堂,而不是为官府服务的御猫展昭。
武侠小说基本上承继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武侠小说所以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原因之一是,其中根本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人大众所普遍同意的。武侠小说又称为侠义小说。“侠”是对不公道的事激烈反抗,尤其是指为了平反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西方人重视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并不是中国人意义中的“侠”。“义”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具有牺牲自己的含义。“武”则是以暴力来反抗不合正义的暴力。中国人向来喜欢小说中重视义气的人物。在正史上,关羽的品格、才能与诸葛亮相差极远,然而在民间,关羽是到处受人膜拜的“正神”“大帝”,诸葛亮不过是个十分聪明的人物而已。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义气的象征而诸葛亮只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义气比智慧重要得多。《水浒》中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既粗暴又残忍,破坏一切规范,那不要紧,他们讲义气,所以是英雄。许多评论家常常表示不明白,宋江不文不武,猥琐小吏,为甚么众家英雄敬之服之,推之为领袖。其实理由很简单,宋江讲义气。
“义气”在中国人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要。不忠于皇帝朝廷,造反起义,那是可以的,因为中国人的反叛性很强。打僧谤佛,咒道骂尼,那是可以的,因为中国人不太重视宗教。偷窃、抢劫、谋杀、通奸、残暴等等罪行,中国民间对之憎厌的程度,一般不及外国社会中之强烈。但不孝父母绝对不可以,出卖朋友也绝对不可以。从社会学的观念来看,“孝道”对繁衍种族、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义气”对忠诚团结、进行生存竞争有重要作用。“人情”对消除内部矛盾、缓和内部冲突有重要作用。
同样是描写帮会的小说,西洋小说中的《教父》、《天使的愤怒》(Rage of Angels)等等中,黑手党的领袖,可以毫无顾忌的残杀自己同党兄弟,这在中国的小说中决计不会出现,因为中国人讲义气,绝对不能接受。法国大小说家雨果《悲惨世界》中那个只重法律而不顾情义的警察,中国人也绝对不能接受。
士大夫也并非不重视义气。《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了不少朋友之间重义气的史实,予以歌颂赞美。
西汉吕后当政时,诸吕想篡夺刘氏的权位,陈平与周勃谋平诸吕之乱。那时吕禄掌握兵权,他的好朋友郦寄骗他出游而解除兵权,终于尽诛诸吕。诛灭诸吕是天下人心大快的事,犹如今日的扑灭“四人帮”,但当时大多数人竟然责备郦寄出卖朋友(《汉书》:“天下以郦寄为卖友。”》这种责备显然并不公平,将朋友交情放在“政治大义”之上。不过“朋友决不可出卖”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确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至于为了父母而违犯国法,传统上更认为天经地义。儒家有一个有名的论题:舜的父亲如果犯了重罪,大法官皋陶依法行事,要处以极刑,身居帝位的舜怎么办?标准答案是:舜应当弃了帝位,背负父亲逃走。
“大义灭亲”这句话只是说说好听的。向来极重亲情人情的中国人很少真的照做。倒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情理法兼顾”的话说得更加振振有词。说是“兼顾”,实质是重情不重法。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情”总比“法”重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得人称道,但如他不挥泪,评价就大大不同了,重点似乎是在“挥泪”而不在“斩”。
8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兴旺,真正基本毕竟在于生产。中华民族所以历久常存,基础建立在极大多数人民勤劳节俭,能自己生产足够的生活资料。一个民族不可能依靠掠夺别人的生产成果而长期保持生存,更不可能由此而伟大。许多掠夺性的民族所以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生产能力不强是根本原因。
民族的生存竞争首先是在自己能养活自己,其次才是抵御外来的侵犯。
生产是长期性的、没有甚么戏剧意味的事,虽然是生存的基本,却不适宜于作为小说的题材,尤其不能作武侠小说的题材。
少数人无法无天不要紧,但如整个社会都无法无天,一切规范律则全部破坏,这个社会决不可能长期存在。然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情景不适宜作为小说的题材。正如男婚女嫁、养儿育女的正常家庭生活不适宜作小说的题材。(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写的是不幸的家庭。)但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如罗密欧,全世界的女人都如林黛玉,人类就绝种了。
小说中所写的,通常是特异的、不正常的事件与人物。武侠小说尤其是这样。
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决不是故意与中国的传统道德唱反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出于恻隐之心;除暴安良,锄奸诛恶,是出于公义之心;气节凛然,有所不为,是出于羞恶之心;挺身赴难,以直报怨,是出于是非之心。武侠小说中的道德观,通常是反正统,而不是反传统。
正统的只有统治者才重视的观念,不一定与人民大众的传统观念相符。韩非指责“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指责儒家号召仁爱与人情,扰乱了严峻的统治,侠者以暴力为手段,干犯了当局的镇压手段。
古典小说的传统,也即是武侠小说所接受的传统,主要是民间的,常常与官府处于对立地位。
9
武侠小说的背景主要都是古代社会。
拳脚刀剑在机关枪、手枪之前毫无用处,这固然是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利益,是要求法律与秩序,而不是破坏法律与秩序。
武侠小说中英雄的各种行动──个人以暴力来自行执行“法律正义”,杀死官吏,组织非法帮会,劫狱,绑架,抢劫等等,在现代是反社会的,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这等于是恐怖份子的活动,极少有人会予以同情,除非是心智不正常的人。因为现代正常的国家中,人民与政府是一体,至少理论上是如此,事实上当然不一定。
古代社会中侠盗罗宾汉、梁山泊好汉的行径对人民大众有利,施之于现代社会中却对人民大众不利。除非是为了反抗外族侵略者的占领,或者是反对极端暴虐、不人道、与大多数人民为敌的专制统治者。
幸好,人们阅读武侠小说,只是精神上有一种“拥护正义”的感情,从来没有哪一个天真的读者去模仿小说中英雄的具体行动。说读了武侠小说的孩子会入山拜师练武,这种说法或事迹,也几十年没听见了。大概,现代的孩子都聪明了,知道就算练成了武功,也敌不过一枝手枪,也不必这样辛苦的到深山中去拜师了。
10
我没有企图在《鹿鼎记》中描写中国人的一切性格,非但没有这样的才能,事实上也决不可能。只是在韦小宝身上,重点的突出了他善于适应环境与讲义气两个特点。
这两个特点,一般外国人没有这样显著。
善于适应环境,在生存竞争上是优点,在道德上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就韦小宝而言,他大多数行动决不能值得赞扬,不过在清初那样的社会中,这种行动对他很有利。
如果换了一个不同环境,假如说在现代的瑞士、芬兰、瑞典、挪威这些国家,法律相当公道而严明,社会的制裁力量很强,投机取巧的结果通常很糟糕,规规矩矩远比为非作歹为有利,韦小宝那样的人移民过去,相信他为了适应环境,会选择规规矩矩的生活。虽然,很难想象韦小宝居然会规规矩矩。
在某一个社会中,如果贪污、作弊、行骗、犯法的结果比洁身自爱更有利,应当改造的是这个社会和制度。小说中如果描写这样的故事,谴责的也主要是社会与制度。就像《官场现形记》等等小说一样。
11
中国人的重视人情与义气,使我们在生活中平添不少温暖。在艰难和贫穷的环境中,如果大家再互相敌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充满了冷酷与憎恨,这样的生活很难过得下去。
在物质条件丰裕的城市中可以不讲人情、不讲义气,生活当然无聊乏味,然而还活得下去。在贫乏的农业社会中,人情是必要的。在风波险恶的江湖上,义气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然而人情与义气讲到了不顾原则,许多恶习气相应而生。中国政治的一直不能上轨道,与中国人太讲人情义气有直接关联。拉关系、组山头、裙带风、不重才能而重亲谊故旧、走后门、不讲公德、枉法舞弊、隐瞒亲友的过失……合理的人情义气固然要讲,不合理的损害公益的人情义气也讲。结果是一团乌烟瘴气,“韦小宝作风”笼罩整个社会。
对于中国目前的处境,“韦小宝作风”还是少一点为妙。
然而像西方社会中那样,连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也没有多大人情好讲,一切公事公办,丝毫不能通融,只有法律,没有人情;只讲原则,不顾义气,是不是又太冷酷了一点呢?韦小宝如果变成了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又有甚么好玩呢?
小说的任务并不是为任何问题提供答案,只是叙述在那样的社会中,有那样的人物,他们怎样行动,怎样思想,怎样悲哀与欢喜。
12
以上是我在想到韦小宝这小家伙时的一些拉杂感想。
坦白说,在我写作《鹿鼎记》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在最初写作的几个月中,甚至韦小宝是甚么性格也没有成型,他是慢慢、慢慢的自己成长的。
在我的经验中,每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初写时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模糊的影子,故事渐渐开展,人物也渐渐明朗起来。
我事先一点也没有想到,要在《鹿鼎记》中着力刻划韦小宝善于(不择手段地)适应环境和注重义气这两个特点,不知怎样,这两种主要性格在这个小流氓身上显现出来了。
朋友们喜欢谈韦小宝。在台北一次座谈会中,本意是讨论“金庸小说”,结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用来辩论韦小宝的性格。不少读者问到我的意见,于是我自己也来想想,试图分析一下。
这里的分析半点也没有“权威性”,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与写作时的计划与心情全然无关。我写小说,除了布局、史实的研究与描写之外,主要是纯感情性的,与理智的分析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从来不想在哪一部小说中,故意表现怎么样一个主题。如果读者觉得其中有甚么主题,那是不知不觉间自然形成的。相信读者自己所作的结论,互相间也不太相同。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这十几部小说中,我感到关切的只是人物与感情。韦小宝并不是感情深切的人,《鹿鼎记》并不是一部重情的书,其中所写的比较特殊的感情,是康熙与韦小宝之间君臣的情谊,既有矛盾冲突、又有情谊友爱的复杂感情。这在别的小说中似乎没有人写过。
韦小宝的身上有许多中国人普遍的优点与缺点,但韦小宝当然并不是中国人的典型。民族性是一种广泛的观念,而韦小宝是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一个人。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阿Q、林黛玉等等身上都有中国人某些特性,但都不能说是中国人的典型。中国人的性格太复杂了,一万部小说也写不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都不是人,但他们身上也有中国人的某些特性,因为写这些“妖精”的人是中国人。
这些意见,本来简单的写在《鹿鼎记》的〈后记〉中,但后来觉得作者不该多谈自己的作品,这徒然妨碍读者自行判断的乐趣,所以写好后又删掉了。何况作者对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总有偏爱。“癞痢头儿子自家好”,不可能有比较理性的分析。事实上,我写《鹿鼎记》写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作了好朋友,多所纵容,颇加袒护,中国人重情不重理的坏习气发作了。因编者索稿,而写好了的文字又不大舍得抛弃,于是略加增益,以供谈助。匆匆成篇,想得并不周到。
原载一九八一年十月号《明报月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四日《中国时报》
人的性格很复杂。
平常所说的人性、民族性、阶级性、好人、坏人等等,都是极笼统的说法。
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姊妹,秉受同样遗传,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即使在幼小之时,性格已有极大分别,这是许许多多人共同的经验。
我个人的看法,小说主要是在写人物,写感情,故事与环境只是表现人物与感情的手段,感情较有共同性,欢乐、悲哀、愤怒、惆怅、爱恋、憎恨等等,虽然强度、深度、层次、转换,千变万化,但中外古今,大致上是差不多的。
人的性格却每个人都不同,这就是所谓个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他们深挚与热烈的爱情区别并不太大。然而罗密欧、梁山伯、贾宝玉三个人之间,朱丽叶、祝英台、林黛玉三个人之间,性格上的差别简直千言万语也说不完。
西洋戏剧的研究者分析,戏剧与小说的情节,基本上只有三十六种。也可以说,人生的戏剧很难越得出这三十六种变型。然而过去已有千千万万种戏剧与小说写了出来,今后仍会有千千万万种新的戏剧上演,有千千万万种小说发表。人们并不会因情节的重复而感到厌倦。
因为戏剧与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并不相同。当然,作者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也各有不同,作者的风格,是作者个性的一部分。
2
小说反映作者的经验与想象,有些作者以写自己的经验为主,包括对旁人的观察;有些以写自己的想象为主,但也总有一些直接与间接的经验。武侠小说主要依赖想象,其中的人情世故、性格感情却总与经验与观察有关。
诗人与音乐家有很多神童,他们主要抒写自己的感情,不一定需要经历与观察。小说家与画家通常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当然,像屈原、杜甫那些感情深厚、内容丰富的诗篇,神童是决计写不出的。
小说家的第一部作品,通常与他自己有关,或者,写的是他最熟悉的事物。到了后期,生活的经历复杂了,小说的内容也会复杂起来。
我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写的是我小时候在故乡听得熟了的传说──乾隆皇帝是汉人的儿子。陈家洛这样的性格,知识分子中很多。杭州与海宁是我的故乡。《鹿鼎记》是我到现在为止的最后一部小说,所写的生活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妓院、皇宫、朝廷、荒岛……人物也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韦小宝这样的市井小流氓,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半个。扬州我从来没到过。
我一定是将观察到、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人的性格,主要是中国人的性格,融在韦小宝的身上了。
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适应环境,讲义气。
3
中国的自然条件并不好,耕地缺乏而人口极多。然而中华民族是今日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古民族。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等古代伟大的民族早已消失了。中国人在极艰苦的生存竞争中挣扎下来,至今仍保持着充分活力,而且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当然是有重大原因的。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来看,大概主要是由于我们最善于适应环境。
最善于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最高尚的人。遗憾得很,高尚的人在生存的竞争中往往是失败者。
中国历史上充满了高尚者被卑鄙者杀害的记载,这使人读来很不愉快。然而事实是这样,尽管,写历史的人通常早已将胜利者尽可能的写得不怎么卑鄙。历史并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是好人得到最后胜利。宋高宗与秦桧杀了岳飞,而不是岳飞杀了秦桧。有些大人物很了不起,但他们取得胜利的手法却不怎么高尚,例如唐太宗杀了哥哥、弟弟而取得帝位,虽然,他的哥哥、弟弟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中国历史中又充满了汉人屠杀少数民族的记载,使用的手段常常很不公道。我们有一种习惯,在和外族斗争中,只要是汉人做的事,都是应当受到赞扬的。班超偷袭匈奴使者,所用的方式在今日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等于中国驻印大使率领馆员,将苏联驻新德里大使馆放火烧了,杀尽苏联人使馆人员,吓得印度和中国订立友好条约,于是中国大使成为百世传颂的民族英雄。
其他国家的历史其实也差不多。英国、俄国、法国等等不用说了。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道德不知比美国白人高出了多少。
从国家民族的立场来说,凡是有利于本国民族的,都是道德崇高的事。但人类一致公认的公义和是非毕竟还是有的。
值得安慰的是,人类在进步,政治斗争的手段越来越文明,卑鄙的程度总体来说是在减少。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集体的道德制裁作用。从历史观点来看,今日的人类远比过去高尚,比较不这么残忍,不这么不择手段。
4
道德是文明的产物。野蛮人之间没有道德。
韦小宝自小在妓院中生长,妓院是最不注重道德的地方;后来进了皇宫,皇宫又是一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在教养上,他是一个文明社会中的野蛮人。为了求生存和取得胜利,对于他没有甚么是不可做的,偷抢拐骗,吹牛拍马,甚么都干。做这些坏事的时候,他从来不觉得良心有甚么不安,他根本不以为这些是坏事,做来心安理得之至。吃人部落中的蛮人,决不会以为吃人肉有甚么不应该。
韦小宝不识字,孔子与孟子所教导的道德,他从来没听见过。
然而孔孟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或者,孔子与孟子是归纳与提炼了中国人思想中美好的部分,有系统的说了出来。韦小宝生活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即使是市井和皇宫中的野蛮人,他也要交朋友,自然而然会接受中国社会中所公认的道德。尤其是,他加入天地会后,接受了中国江湖人物的道德观念。不过这些道德规范与士大夫、读书人所信奉的那一套不同。
士大夫懂的道德很多,做的很少。江湖人物信奉的道德极少,但只要信奉,通常不敢违反。江湖上唯一重视的道德是义气,“义气”两字,从春秋战国以来,任何在社会上做事的人没有一个敢忽视。
中国社会中另一项普遍受重视的是情,人情的情。
5
注重“人情”和“义气”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点,尤其是在民间与下层社会中。
统治者讲究“原则”。“忠”是服从和爱戴统治者的原则;“孝”是确定家长权威的原则;“礼”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原则;“法”是执行统治者所定规律的原则。对于统治阶层,忠孝礼法的原则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是国家的化身,“忠君”与“爱国”之间可以划上等号。
“孝”是敬爱父母的天性,但统治者过分重视提倡,使之成为固定社会秩序的权威象征,在自然之爱上,附加了许多僵硬的规条。“孝道”与“礼法”结合,变成敬畏多于爱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母爱的甚多而写父爱的极少。称自己父亲为“家严”,称母亲为“家慈”,甚至正式称呼中,也确定父严母慈是应有的品格。似乎直到朱自清写出“背影”,我们才有一篇描述父爱的动人作品。“忠孝”两字并称之后,“孝”的德行被统治者过分强调,被剥夺了其中若干可亲的成分。汉朝以“孝”与“廉”两种德行来选拔人才,直到清末,举人仍被称为“孝廉”。
在民间的观念中,“无法无天”可以容忍,甚至于,“无法无天”蔑视权威与规律,往往有一些英雄好汉的含义。但“无情无义”绝对没有,被摒绝于社会之外。
甚至于,“无赖无耻”的人也有朋友,只要他讲义气。
“法”是政治规律,“天”是自然规律,“无法无天”是不遵守政治规律与自然规律;“无赖无耻”是不遵守社会规律。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情义”是最重要的社会规律,“无情无义”的人是最大的坏人。
传统的中国人不太重视原则,而十分重视情义。
6
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
中华民族所以历数千年而不断壮大,在生存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给外族压倒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或许与我们重视情义有重大关系。
古今中外的哲人中,孔子是最反对教条、最重视实际的。所谓“圣之时者也”,就是善于适应环境、不拘泥教条的圣人。孔子是充分体现中国人性格的伟大人物。
孔子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仁”,那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好好对待别人,由此而求得一切大小团体(家庭、乡里、邦国)中的和谐与团结,“人情”是“仁”的一部分。孟子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义”。那是一切行为以“合理”为目标,合理是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别人。对得住自己很容易,要旨在于不能对不起人,尤其不能对不起朋友。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父母和朋友是人生道路上的两大支柱。所以“朋友”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并列,是“五伦”之一,是五大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西方社会、波斯、印度社会并没有将朋友的关系提到这样高的地位,他们更重视的是宗教,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来与之适应,这样的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之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古代无数勇武强悍、组织紧密、纪律森严、刻苦奋发的民族所以一个个在历史上消失,从此影踪不见,主要是他们的社会缺乏弹性,在社会教条或宗教教条下僵化了。没有弹性的社会,变成了殭尸式的社会。再凶猛剽悍的殭尸,毕竟是殭尸,终究会倒下去的。
7
中国的古典小说基本上是反教条反权威的。
《红楼梦》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父母之命的婚姻,颂扬自由恋爱,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叛逆。《水浒》中的英雄杀人放火,打家劫舍,虽然最后招安,但整部书写的是杀官造反,反抗朝廷。《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抗玉皇大帝。《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故事,然而基本主题是“义气”而不是“正统”。《封神榜》作为小说并不重要,但对民间的思想风俗影响极大,写的是武王伐纣,“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最精采部分是写哪咤反抗父亲的权威。《金瓶梅》描写人性中的丑恶(孙述宇先生精辟的分析指出:主要是刻划人性的基本贪、嗔、痴三毒),与“人之初,性本善”的正统思想相反。《七侠五义》中最精采的人物是反朝廷时期的白玉堂,而不是为官府服务的御猫展昭。
武侠小说基本上承继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武侠小说所以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原因之一是,其中根本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人大众所普遍同意的。武侠小说又称为侠义小说。“侠”是对不公道的事激烈反抗,尤其是指为了平反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西方人重视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并不是中国人意义中的“侠”。“义”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具有牺牲自己的含义。“武”则是以暴力来反抗不合正义的暴力。中国人向来喜欢小说中重视义气的人物。在正史上,关羽的品格、才能与诸葛亮相差极远,然而在民间,关羽是到处受人膜拜的“正神”“大帝”,诸葛亮不过是个十分聪明的人物而已。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义气的象征而诸葛亮只是智慧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义气比智慧重要得多。《水浒》中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既粗暴又残忍,破坏一切规范,那不要紧,他们讲义气,所以是英雄。许多评论家常常表示不明白,宋江不文不武,猥琐小吏,为甚么众家英雄敬之服之,推之为领袖。其实理由很简单,宋江讲义气。
“义气”在中国人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要。不忠于皇帝朝廷,造反起义,那是可以的,因为中国人的反叛性很强。打僧谤佛,咒道骂尼,那是可以的,因为中国人不太重视宗教。偷窃、抢劫、谋杀、通奸、残暴等等罪行,中国民间对之憎厌的程度,一般不及外国社会中之强烈。但不孝父母绝对不可以,出卖朋友也绝对不可以。从社会学的观念来看,“孝道”对繁衍种族、维持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义气”对忠诚团结、进行生存竞争有重要作用。“人情”对消除内部矛盾、缓和内部冲突有重要作用。
同样是描写帮会的小说,西洋小说中的《教父》、《天使的愤怒》(Rage of Angels)等等中,黑手党的领袖,可以毫无顾忌的残杀自己同党兄弟,这在中国的小说中决计不会出现,因为中国人讲义气,绝对不能接受。法国大小说家雨果《悲惨世界》中那个只重法律而不顾情义的警察,中国人也绝对不能接受。
士大夫也并非不重视义气。《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记载了不少朋友之间重义气的史实,予以歌颂赞美。
西汉吕后当政时,诸吕想篡夺刘氏的权位,陈平与周勃谋平诸吕之乱。那时吕禄掌握兵权,他的好朋友郦寄骗他出游而解除兵权,终于尽诛诸吕。诛灭诸吕是天下人心大快的事,犹如今日的扑灭“四人帮”,但当时大多数人竟然责备郦寄出卖朋友(《汉书》:“天下以郦寄为卖友。”》这种责备显然并不公平,将朋友交情放在“政治大义”之上。不过“朋友决不可出卖”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确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至于为了父母而违犯国法,传统上更认为天经地义。儒家有一个有名的论题:舜的父亲如果犯了重罪,大法官皋陶依法行事,要处以极刑,身居帝位的舜怎么办?标准答案是:舜应当弃了帝位,背负父亲逃走。
“大义灭亲”这句话只是说说好听的。向来极重亲情人情的中国人很少真的照做。倒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情理法兼顾”的话说得更加振振有词。说是“兼顾”,实质是重情不重法。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情”总比“法”重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得人称道,但如他不挥泪,评价就大大不同了,重点似乎是在“挥泪”而不在“斩”。
8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兴旺,真正基本毕竟在于生产。中华民族所以历久常存,基础建立在极大多数人民勤劳节俭,能自己生产足够的生活资料。一个民族不可能依靠掠夺别人的生产成果而长期保持生存,更不可能由此而伟大。许多掠夺性的民族所以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生产能力不强是根本原因。
民族的生存竞争首先是在自己能养活自己,其次才是抵御外来的侵犯。
生产是长期性的、没有甚么戏剧意味的事,虽然是生存的基本,却不适宜于作为小说的题材,尤其不能作武侠小说的题材。
少数人无法无天不要紧,但如整个社会都无法无天,一切规范律则全部破坏,这个社会决不可能长期存在。然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情景不适宜作为小说的题材。正如男婚女嫁、养儿育女的正常家庭生活不适宜作小说的题材。(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写的是不幸的家庭。)但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如罗密欧,全世界的女人都如林黛玉,人类就绝种了。
小说中所写的,通常是特异的、不正常的事件与人物。武侠小说尤其是这样。
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决不是故意与中国的传统道德唱反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出于恻隐之心;除暴安良,锄奸诛恶,是出于公义之心;气节凛然,有所不为,是出于羞恶之心;挺身赴难,以直报怨,是出于是非之心。武侠小说中的道德观,通常是反正统,而不是反传统。
正统的只有统治者才重视的观念,不一定与人民大众的传统观念相符。韩非指责“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指责儒家号召仁爱与人情,扰乱了严峻的统治,侠者以暴力为手段,干犯了当局的镇压手段。
古典小说的传统,也即是武侠小说所接受的传统,主要是民间的,常常与官府处于对立地位。
9
武侠小说的背景主要都是古代社会。
拳脚刀剑在机关枪、手枪之前毫无用处,这固然是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利益,是要求法律与秩序,而不是破坏法律与秩序。
武侠小说中英雄的各种行动──个人以暴力来自行执行“法律正义”,杀死官吏,组织非法帮会,劫狱,绑架,抢劫等等,在现代是反社会的,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这等于是恐怖份子的活动,极少有人会予以同情,除非是心智不正常的人。因为现代正常的国家中,人民与政府是一体,至少理论上是如此,事实上当然不一定。
古代社会中侠盗罗宾汉、梁山泊好汉的行径对人民大众有利,施之于现代社会中却对人民大众不利。除非是为了反抗外族侵略者的占领,或者是反对极端暴虐、不人道、与大多数人民为敌的专制统治者。
幸好,人们阅读武侠小说,只是精神上有一种“拥护正义”的感情,从来没有哪一个天真的读者去模仿小说中英雄的具体行动。说读了武侠小说的孩子会入山拜师练武,这种说法或事迹,也几十年没听见了。大概,现代的孩子都聪明了,知道就算练成了武功,也敌不过一枝手枪,也不必这样辛苦的到深山中去拜师了。
10
我没有企图在《鹿鼎记》中描写中国人的一切性格,非但没有这样的才能,事实上也决不可能。只是在韦小宝身上,重点的突出了他善于适应环境与讲义气两个特点。
这两个特点,一般外国人没有这样显著。
善于适应环境,在生存竞争上是优点,在道德上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就韦小宝而言,他大多数行动决不能值得赞扬,不过在清初那样的社会中,这种行动对他很有利。
如果换了一个不同环境,假如说在现代的瑞士、芬兰、瑞典、挪威这些国家,法律相当公道而严明,社会的制裁力量很强,投机取巧的结果通常很糟糕,规规矩矩远比为非作歹为有利,韦小宝那样的人移民过去,相信他为了适应环境,会选择规规矩矩的生活。虽然,很难想象韦小宝居然会规规矩矩。
在某一个社会中,如果贪污、作弊、行骗、犯法的结果比洁身自爱更有利,应当改造的是这个社会和制度。小说中如果描写这样的故事,谴责的也主要是社会与制度。就像《官场现形记》等等小说一样。
11
中国人的重视人情与义气,使我们在生活中平添不少温暖。在艰难和贫穷的环境中,如果大家再互相敌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充满了冷酷与憎恨,这样的生活很难过得下去。
在物质条件丰裕的城市中可以不讲人情、不讲义气,生活当然无聊乏味,然而还活得下去。在贫乏的农业社会中,人情是必要的。在风波险恶的江湖上,义气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然而人情与义气讲到了不顾原则,许多恶习气相应而生。中国政治的一直不能上轨道,与中国人太讲人情义气有直接关联。拉关系、组山头、裙带风、不重才能而重亲谊故旧、走后门、不讲公德、枉法舞弊、隐瞒亲友的过失……合理的人情义气固然要讲,不合理的损害公益的人情义气也讲。结果是一团乌烟瘴气,“韦小宝作风”笼罩整个社会。
对于中国目前的处境,“韦小宝作风”还是少一点为妙。
然而像西方社会中那样,连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也没有多大人情好讲,一切公事公办,丝毫不能通融,只有法律,没有人情;只讲原则,不顾义气,是不是又太冷酷了一点呢?韦小宝如果变成了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又有甚么好玩呢?
小说的任务并不是为任何问题提供答案,只是叙述在那样的社会中,有那样的人物,他们怎样行动,怎样思想,怎样悲哀与欢喜。
12
以上是我在想到韦小宝这小家伙时的一些拉杂感想。
坦白说,在我写作《鹿鼎记》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在最初写作的几个月中,甚至韦小宝是甚么性格也没有成型,他是慢慢、慢慢的自己成长的。
在我的经验中,每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初写时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模糊的影子,故事渐渐开展,人物也渐渐明朗起来。
我事先一点也没有想到,要在《鹿鼎记》中着力刻划韦小宝善于(不择手段地)适应环境和注重义气这两个特点,不知怎样,这两种主要性格在这个小流氓身上显现出来了。
朋友们喜欢谈韦小宝。在台北一次座谈会中,本意是讨论“金庸小说”,结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用来辩论韦小宝的性格。不少读者问到我的意见,于是我自己也来想想,试图分析一下。
这里的分析半点也没有“权威性”,因为这是事后的感想,与写作时的计划与心情全然无关。我写小说,除了布局、史实的研究与描写之外,主要是纯感情性的,与理智的分析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从来不想在哪一部小说中,故意表现怎么样一个主题。如果读者觉得其中有甚么主题,那是不知不觉间自然形成的。相信读者自己所作的结论,互相间也不太相同。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这十几部小说中,我感到关切的只是人物与感情。韦小宝并不是感情深切的人,《鹿鼎记》并不是一部重情的书,其中所写的比较特殊的感情,是康熙与韦小宝之间君臣的情谊,既有矛盾冲突、又有情谊友爱的复杂感情。这在别的小说中似乎没有人写过。
韦小宝的身上有许多中国人普遍的优点与缺点,但韦小宝当然并不是中国人的典型。民族性是一种广泛的观念,而韦小宝是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一个人。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阿Q、林黛玉等等身上都有中国人某些特性,但都不能说是中国人的典型。中国人的性格太复杂了,一万部小说也写不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都不是人,但他们身上也有中国人的某些特性,因为写这些“妖精”的人是中国人。
这些意见,本来简单的写在《鹿鼎记》的〈后记〉中,但后来觉得作者不该多谈自己的作品,这徒然妨碍读者自行判断的乐趣,所以写好后又删掉了。何况作者对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总有偏爱。“癞痢头儿子自家好”,不可能有比较理性的分析。事实上,我写《鹿鼎记》写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作了好朋友,多所纵容,颇加袒护,中国人重情不重理的坏习气发作了。因编者索稿,而写好了的文字又不大舍得抛弃,于是略加增益,以供谈助。匆匆成篇,想得并不周到。
原载一九八一年十月号《明报月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四日《中国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三看金庸小说
上一篇:后语 古今中外,空前绝后
下一篇:最后一页
评论排行
- ·《绝代双骄》录校后记(3)
- ·第四章 疯妇痴情(2)
- ·古龙这个人(2)
- ·第一章 名剑香花(2)
- ·顾雪衣《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精装本已上市(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午夜兰花》中的兰花先生是谁?(1)
- ·刀劈温瑞安:细数温瑞安十大罪(1)
- ·古龙《欢乐英雄》剧版来袭,主角都是演技派(1)
- ·阳朔《血煞魔君》PDF 三册全(1)
- ·38年了,举酒一杯,遥祭古龙(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第九九章 良缘巧订(1)
- ·第三十章 收回神剑谱 棋后撞岩亡(1)
- ·第六章 黄金万两 到死可曾在手(1)
- ·延边人民出版社的功与过— 司马翎小说的版...(1)
- ·寻找朱贞木(1)
- ·第一章(0)
- ·第一章 居扬河畔(0)
- ·楔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