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书库 周郎 燕歌行续 正文

第二十三回 御驾亲征
 
2024-08-11 14:30:00   作者:周郎   来源:周郎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殷朝歌勉强一笑,却没有说话。
  他的确是在担心,但现在他还不能将他担心的事说出来。
  虽说京城的守军仍有六七万,但不用问就知道,这六七万人一定都是老弱无用之卒,精锐部队一定都随皇帝出征了。
  圣火教到底能调集多少人马,殷朝歌不太清楚,但他却亲眼见过圣火教的战斗力。
  最令人头疼的是,如果慕容冲天动手,绝对只会是在城内发动经过周密计划的突击行动,而不会摆开阵式,明刀明枪地与官军开仗。
  这种突击行动靠的是个人的武功,而且这种战法也是只经过正规训练的官军最不适应的。
  事态已经十分紧急了。
  虽说圣火教近来一直没有在江湖上出现,但殷朝歌还是感到危机已迫在眉捷。
  因为圣火教向来以行动诡秘而著称。
  最好的战例就是伏牛山对白莲教一役。
  殷朝歌直到现在还想不通,慕容冲天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近万名圣火教战斗力量自远在西域的老营调到中原腹地来的。
  很可能圣火教的精锐力量现在已经潜进了京城,也未可知。
  但殷朝歌可以肯定,即便慕容冲天已经在京城做好了布署,暂时也不会动手。
  因为他也没有把握断定也先一定会战胜。
  说到底,也先只有七八万骑兵,明军总数却已超过六十万,而且配备有也先所没有的十分锐利的火器。
  如果官军果真如王振所预料的那样大胜也先,尽快班师回京,在几十万大军面前,圣火教那点力量就会显得单薄地可怜了。
  再说,慕容冲天暂时也没有“出师”之名。
  因为殷朝歌并不在他掌握之中。
  总而言之一句话,殷朝歌还是希望官军能一战而胜。
  于谦当然也希望如此,但他自听到皇帝决定亲征的那一刻起,心里就一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叹息着,慢慢走到窗前。窗外是瓦蓝的晴空。阳光灿烂。
  忽然,他说了一句让大家都莫名其妙的话。
  他自己对这句话也十分地莫名其妙。
  ——“明天大概会是个好天气。”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他们,天气将对皇帝此次出征的结果如何起很重要的作用,大概没有人会相信。
  王振当然也不会相信。他也根本没想过天气如何会跟作战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虽然他精研成祖皇帝深入漠北的几次作战的记录时,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几次战斗都是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发生的。
  但他认为这仅仅是巧合。他也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经过一天的行军,他已成功地将五十万大军和皇帝本人带到了龙虎台。大军扎营时,已是黄昏。
  一整天都是阳光普照的湛蓝的天空上,傍晚时分竟然涌现出大团大团的乌云。
  王振很不喜欢下雨天。
  因为雨天总是让他感到胸口十分地憋闷,浑身上下都十分地不舒服。
  虽然他为这次远征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他的两个侄子替他在龙虎台挑选的居所也还算舒服,但出门在外,总没
  有在自己家里方便。
  随着天色逐渐暗下来,天空中忽然洒下了第一阵雨点。
  开始的时候,雨并不大。
  飘飘洒洒的雨点压住了地面上的浮尘,很让一直讨厌下雨的王振有些精气神都为之一爽的感觉。
  晚饭后,雨突然就大了起来。
  地面上很快积起一汪一汪浑浊的水洼。
  粗大的雨点打在水洼上,激起一朵朵暗淡的水花。
  王振长长地叹了口气,准备早点休息了。
  他已经年近花甲,一天的急行军对于他来讲,也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
  躺进松软的被窝里,他才发现自己并不像往常那样很容易就能睡着了。
  因为一整天的行军虽说使他的肉体非常疲劳,却让他的精神意外地兴奋起来。
  于是他准备就着床头的烛光看看书。
  床边的矮几上,堆着厚厚一叠书。最上面的一本,是《孙子兵法》。
  王振看也没看,伸手就将它拂到一边,挑了半天,选了一本《世说新语》。其实王振最不喜欢看的,就是兵书。
  虽然在他的书房里和他的嘴头上,兵书总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但他自己却很少看它。
  那些都是摆给别人看的。
  他自己更注意自己在文学上的修养。
  因为他知道“书卷气”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卷气”就代表着“高贵”。
  他在这方面一直很努力,而正是这种努力使他在朝中博得了“风雅”的名声。
  他知道,虽然大多数的朝臣都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势而害怕他,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朝廷的重臣都认为他是一个很博学、很儒雅、很风趣的人。并且他们都为他的个人魅力而倾倒。
  可今晚,《世说新语》里那些魏晋名士的玄谈并不能激起他阅读的兴趣。
  或许我实在是太累了吧?
  王振轻轻吁了口气,侧过身,自矮几上换了一卷《宋词》。
  他只看了两首,就又看不下去了。
  越来越大,淅沥不断的雨声彻底打消了他阅读的兴趣。
  他干脆丢开书卷,歪在松软的枕头上,开始想心事。
  他有很多心事。
  近来他想的最频繁的心事是,他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
  虽说他很清楚如果想要儿子他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但他还是常常要想。
  而且一想起来就后悔。
  虽说王林、王山都是他嫡亲的侄子,虽说他也很喜欢他们,但他却打心底里看不起他们。
  他也很看不起那些一直都对他很“忠心”的大臣,虽然他也必须倚重这些人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在所有的朝臣中,他能看得上的,只有两个。
  ——大学士曹鼐和兵部侍郎于谦。
  但这两人偏偏都一直不太买他的账。
  其实王振自己也根本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会亲自指挥军队和也先交锋,按他的预想,早在皇帝和他所率领的远征军到达大同之前,大同的镇守将领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在漠北颇具威名的大将石亨及宣府名将杨洪一定已将瓦刺人击退了。
  即使这些人没能彻底击败也先,加上几天前先行自京师出发的井源和他部下的四万精锐骑兵,也先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基于这个设想,他才会极力怂恿皇帝亲征,并且随驾带上了十分之六七的朝廷重臣。
  这些人中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太师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大学士曹鼐和大学士张益以及恭顺侯吴克忠等人。
  在决定护驾大臣名单时,他非常想把于谦也加上去,但最终还是作罢。
  说实在话,在他心底里,对于谦那付“又硬又臭”的脾气还真有三分畏惧,再说,留守京师的大臣里,的确也需要有一两个颇通兵事的兵部高级官员,以应付南方有可能出现的暴乱。
  看着微微跳动的烛火,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王振又将自己的计划仔细推敲了一遍。
  这个计划实在太完美了。
  完美到他忍不住想连夸自己三声:“你真了不起!”
  用不着亲临战阵,就能博得一个“扫清漠北强敌”的美名,并且能让皇帝“顺道”亲临他的家乡,并让从心底里或许对他一直都不太服气的重臣元老们在出征的这一个月里无法不对他这个“战时总指挥”惟惟喏喏,并且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他对于皇帝本人的影响(或者说是控制吧)。这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完美的不能再完美的一次“出征”了。
  想到得意处,王振忍不住微微笑了起来,就连他一直都很讨厌的雨声,在他的耳中也已变得柔美而动听。
  一阵困倦终于袭来,他的眼皮忽然变得十分沉重。
  刺耳的敲门声将他惊醒时,他还以为天已经亮了。
  他披衣从床上坐起,就发现床头的蜡烛仍然点亮着,比他睡着前短不了多少。
  他很不高兴地轻咳一声,用尽量威严的声音道:“谁?什么事?”
  来人是在这次出征中率领锦衣卫负有保证他个人安全的锦衣卫指挥使,他的侄子,王林。
  王林的脸色煞白,两腿也微微地打着颤。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位叔父最烦别人在他睡觉时打扰他,同时也因为他这次带来的是一个坏得已不能再坏的坏消息。
  王振不耐烦地道:“有什么事这么慌张?说话!”
  王林悄悄瞄了他一眼,低声道:“刚刚接到大同来的边报,西宁侯和武进伯与也先战于阳和,全军覆没,西宁侯和武进伯也都死了,只有……只有……”
  “什么?”
  王振跳了起来,动作轻捷地像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全……全军覆灭?多少人全军覆灭?”
  王林的声音更低:“两万……两万六千多人。”
  王振一时觉得有些头晕,扶着一张椅子慢慢坐下,半晌方道:“会不会是消息传错了?”
  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一向以能带兵、会带兵而闻名于朝堂,王振实在很难相信他们会敌不过也先,更不相信久驻大同,凶猛强悍的边军会一下被也先吃掉两万多人。
  但他再怎么不愿相信也只能相信了。
  王林的一句话完全打消了他的怀疑。
  “消息是大同的郭敬派人送来的。”
  郭敬是大同的镇守太监,是王振的心腹。
  他送来的消息当然绝对假不了。更何况……
  王林一直悄悄窥测着他的脸色,耳语似地道:“石亨就在外面,想见您。”
  王振一怔,道:“谁?”
  王林道:“石亨。”
  王振奇道:“石亨?他不在大同打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郭敬让他来的?”
  王林道:“不是。”
  王振火了:“有话快说,一次说完!舌头让猫叼走了?!”
  王林道:“石亨是从阳和杀出来的,两万多人,只有他一个跑了出来。”
  王振道:“阳和?阳和那一仗他也在?”
  王林道:“是。”
  王振冷冷道:“他想见我?干什么?”
  王林道:“他说想跟随您,再与也先打一仗。”
  王振冷笑:“败军之将,还敢说这样的大话!”
  王林道:“那……”
  王振道:“杀了。”
  王林道:“是。小侄这就去办。”
  王振沉吟着。
  王林已退到门边,王振忽然道:“等一等!”王林站住。
  王振却又闭上嘴,好一会儿不说话。
  这个消息实在是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
  从这条消息里,王振看出了也先真正的实力。
  夜风裹着几丝夜雨自半开的门里硬挤了进来,王振紧了紧衣襟,忍不住轻微地哆嗦了一下。
  似乎他身上披着的玄绸夹袍已经不能抵御这初秋的夜凉。
  他的脸色十分阴沉。他的目光更阴沉。
  阴沉的目光中似乎夹杂着比门外的潇潇夜雨剧烈十倍二十倍的风暴。
  王林站在一旁,一动也不敢动,只眼巴巴地看着他。
  王振很快镇定下来。不就是要打仗么!
  有什么可怕的呢?又有什么可慌张的呢?
  他就不信配备了精良火器的五十万全国最精锐的官军会吃不掉也先的七八万骑兵!五十万人呐!
  每个人只要射出一箭,所有的瓦剌骑兵都将会变成刺猬!
  “真没出息!”他扫了王林一眼,心里暗暗骂了一句,慢条斯理地道:“那边知道这个情况了吗?”
  “那边”就是皇上。
  只有自己的心腹在场的场合,王振嘴里从来没用过“皇上”这两个字。
  王林道:“小侄一接到边报,就赶到您这里来了。”
  王振满意地点点头,道:“那边现在在干什么呢?”
  王林道:“已经睡下了。”
  王振更满意了,淡淡地笑了笑,叹息似地道:“好,好,睡下了就好。”
  皇帝可以说是王振一手带大的,对他的生活习惯,王振是再清楚也不过了。
  他知道这位皇帝只要头一挨枕头,就能睡着,而且只要他一睡着,再响的炸雷也很难把他吵醒。
  这样一来,他就有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将阳和全军覆灭的消息换一个更婉转平和的面目,报到皇帝面前。
  当然,首先他得处理石亨这个人。
  石亨的确是个将材,杀之实在可惜。
  王振当然想将此人为己所用。但不是现在就用。
  因为在御驾抵达大同之前,他不能让皇帝见石亨。
  派可靠的人,将石亨押往京城,先关起来。
  这就是王振的决定。
  要用一个人,首先得让他对你死心塌地。
  等到他王先生凯旋京师时,会亲自赦免石亨“临阵脱逃”之罪。
  死里逃生的石亨,岂非要对他感激涕零?!皇帝睡得很熟、很香、很沉。夜空中闪起的闪电,不时照亮他苍白而略显瘦削的脸。
  王振猜的没错,轰轰作响地滚过天际的惊雷,对沉睡中的皇帝来说,一点影响也没有。
  自决定亲征的那一刻起,皇帝一直就处在一种极度的兴奋中。
  他在心底里涌动着对也先的感激之情。
  感激也先给了他一个建立名垂青史的功勋的机会。
  大明朝立国以来,蒙古人的威胁一直就是朝廷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英明、果敢如太祖、成祖,都没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皇帝看来,大明朝之所以一直没法彻底消除蒙古人的威胁,并非因为朝廷官军在战斗力上不如蒙古人,而是因为蒙古人游牧的生活习惯。
  蒙古人的骑兵大队行踪飘忽,来去如风,明军很难找到与他们决战的机会。
  现在也先竟然带瓦剌全国之兵,自动送到大明朝的门前来了,这岂非正是一个将其一举歼灭的好机会?
  太祖、成祖这些先辈们的赫赫战功,在皇帝很小的时候,就已成了压在他头上的一片阴影。
  随着皇帝年龄日见增长,这片阴影也愈来愈大,愈来愈沉重。
  沉重到他都快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了。
  只要能打赢这一仗,击败甚至全歼也先,皇帝就可以将这片压了他十几年的沉重的阴影撕开,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万世景仰的守成之明君。
  在王振王先生多年来的谆谆教诲之下,皇帝当然可以算得上是通晓兵法。而且他对自己的武功也一直很有信心。
  因为他的武功是从大内第一高手,护卫将军樊忠那里学来的。
  所以皇帝对这一战的胜利有绝对的信心。
  经过一天的急行军之后,极度的兴奋变成了极度的疲劳,所以他很快就睡熟了。
  但大战前的紧张却让他即使在沉睡中,也保持了一丝警觉。
  皇帝忽然惊醒过来。
  惊醒他的并不是正滚过天际的一阵炸雷声,而是行宫外忽然爆起的一阵噪杂的人声。
  “发生了什么事?”
  皇帝刚一睁眼,就迅捷地从床上跳了起来,双脚落地时,他的手中已多了一柄出鞘的短剑。
  这柄剑是他从枕头下抽出来的。
  火光一闪,屋内外的蜡烛几乎在同时被点亮。
  内侍们显然也都因这阵噪杂的人声而惊惧不已。

相关热词搜索:燕歌行续

上一篇:第二十二回 必死的进击
下一篇:第二十四回 各怀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