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1-08-01 18:44:23 作者:阿瑟·黑利 来源:阿瑟·黑利作品集 评论:0 点击:
12
“真是很古怪。”克丽斯汀放下那花花绿绿超大号菜单。“这周我有感觉,一定有大事发生。”
彼得·麦克德莫特坐在餐桌的另一边,银白色的餐具和浆挺的白色桌布交辉泛光,映着彼得灿烂的微笑,“也许已经发生了呢。”
“不,”克丽斯汀没那么容易为情所动,“至少,非你所指。我心中忐忑,很不舒服的感觉。我希望可以甩掉它。”
“食物和佳酿会帮助你的。”
克丽斯汀哈哈大笑,都这么说了,就不该再扫兴了。她很配合地合上菜单,“你请客,你点单,我们两个的。”
他们浪漫的烛光晚餐选在了法国区的布伦南餐厅。在圣格里高利大饭店的前厅,设有赫兹租车服务台,彼得从那儿租了一辆车。一个小时前,他开车到公寓把克丽斯汀接了出来。他们把车停在了法国区内的艾伯维尔,两人沿着皇室街散着步,漫不经心地浏览着古董店的橱窗。橱窗里堆放着艺术品和各种进口小摆设,还有内战时期南邦的兵器呢——“盒中战剑,一柄十美元”。这是一个闷热的夜晚,新奥尔良的心跳环绕着这一对心猿意马的佳人,窄街上大巴车深沉的轰鸣、马车上马蹄嘚嘚鸾铃叮当、密西西比河上出航江轮悲怆的汽笛声。
布伦南——本市公认的最佳餐厅,一直都是贵宾盈门、食客满座。在候桌的时候,彼得陪伴着克丽斯汀在幽静安谧、柔光流淌的露台上惬意小酌。酒是佳酿,圣草苦艾口味的古风鸡尾酒;人是佳人,情意绵绵的一双俊男美女。
彼得自始至终都享受着一种感觉:只要克丽斯汀在身边,他就会有幸福感,心情也很舒畅。带着这种幸福愉快的心情,两人被招呼引入凉爽的餐厅一层,在一张餐桌旁落座。此时,彼得恭敬不如从命,示意服务员点菜。
他每样都点了两份:2–2–2三英蚝杰会——这是本店的招牌菜,调侃了与新奥尔良有关的三位豪杰名人,是装有6只牡蛎的大拼盘,由洛克菲勒牡蛎、毕安维尔牡蛎、罗菲尼亚克牡蛎三个品种组成;腹内填满调味蟹肉的新奥尔良比目鱼;菜花波罗奈和烤苹果。还有从伺酒生那里购买的一瓶梦拉榭葡萄酒。
“真不错,”克丽斯汀赞赏有加,“不必劳神做决定,还真是好呢。”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刚才跟他提及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甩得远远的。毕竟,那只是一种直觉,也许可以简单地用昨晚睡眠不足来解释吧。
“拥有如此经营有道的厨房,”彼得三句话不离本行,“选择吃哪种就不用那么劳神了。只是在相同品质间做选择,并不费事。”
克丽斯汀娇嗔道,“还不承认你是饭店狂,露馅儿了吧?”
“不好意思啊。我好像真改不了。”
“也不是啊。不过,可以告诉你,我喜欢你这一点。我有时候还在想呢,是什么让你迈出第一步,进而痴心不改的呢?”
“你是说饭店这行吗?我本来是一名服务员,后来吃了饭店善恶树上的野心果实。”
“不会那么简单吧?”
“也许没那么简单,还有幸运女神时常伴我左右吧。我住在布鲁克林,暑假时就去曼哈顿当服务员。有一天晚上,第二个暑假吧,我送一个醉鬼回房间——扶着他上楼,帮他穿上睡衣,把他塞进被窝。”
“每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服务吗?”
“不是的。正巧那晚没什么客人,而且我干这活有经验。我在家干这活好多年了——扶我父亲。”转瞬即逝,一丝忧伤在彼得眼中闪过。他继续回忆,“总之,我扶上床的那个醉鬼原来是《纽约客》的撰稿人。一两周后,他就把此事写了出来,我记得他在文章中如此写道,‘那家饭店待客如子,甚至让你感觉比妈妈的乳汁还要甘甜柔美。’我们还被这事开了不少玩笑呢,不过,这让那家饭店可是风光一时呢。”
“你也因此升迁啦?”
“算是吧,不过最重要的是我被注意到了。”
“牡蛎来了。”克丽斯汀刚报完菜名,两盘炙烤火热、鲜香四溢的牡蛎就登场了。岩盐铺底,烘焙好的半壳牡蛎落座于上。服务员麻利而又优雅地将美味摆放在他们的面前。
彼得品酌着梦拉榭,连连称赞。克丽斯汀又聊起了美食经,“为什么在路易斯安那,全年都可以吃到牡蛎,而不忌讳‘R’字月的习俗呢?”[1]彼得很肯定地答道,“不用忌讳,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吃。‘R’字月的说法是由来已久的恶习陋俗,只能在法语里带‘R’字母的月份才能吃牡蛎,这太荒谬了。这还是400年前英国的一个乡村牧师提出来的呢,我记得他好像叫勃特勒。科学家早就辟谣了,美国政府也说这很愚昧,但有些人还是相信了这个说法。”
克丽斯汀轻吮浅尝着一只毕安维尔牡蛎,“我一直以为是因为牡蛎在夏天繁殖才有的这个说法呢。”
“在新英格兰和纽约,牡蛎确实只在那几个月繁殖。但在世界最大的牡蛎产区——切萨皮克湾,就不是这样了。在那里,牡蛎的繁殖可以是全年的任何时候。所以,没什么正当的理由,在路易斯安那就可以随时吃,而北方人只能看着日历吃。”
片刻沉默后,克丽斯汀又问道,“你是不是过目不忘啊?”
“我觉得,还真差不多呢。我的脑袋有点儿古怪,看过的东西就黏在记忆里忘不掉——有点儿像那种老式的粘蝇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曾让我尝过不少甜头。”他叉起一只牡蛎,又津津有味地享受了一口微妙的苦艾风味。
“什么甜头?”
“噢,还是我刚才讲到的那个夏天,他们让我试着干一些饭店里的其他工作,包括在酒吧帮忙。那个时候我渐渐兴趣盎然起来,还借了一些书来看。其中有一本就是关于调制酒的。”彼得顿了顿,脑子里搜寻着模模糊糊的尘封往事。
“那天,碰巧酒吧里就只有我一个人,这时一个客人走进来,我没见过他,可他却说,‘听说你就是《纽约客》里说的那个机灵小子,你能给我调杯拉斯蒂·纳尔吗?’”
“他是在拿你寻开心吧?”
“不。如果不是一两个小时前,我刚从书里看过这种酒的配方,我也可能会当他是在开玩笑。我记住了配制这种酒需要杜林牌甜酒和苏格兰威士忌。这就是我说的甜头,不管怎么样,我算是调出来了。过后他又说,‘还不错,但干饭店不是你这种学法,自从那位给美国拿下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仁兄,出版了《艺术品》那本书之后,好多事都变了。’我告诉他,我可不敢想去当那本书里的迈伦·韦格尔,但要是能当上个伊芙琳·奥察姆,我也不介意。他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所以我觉得,他应该也看过阿诺德·本涅特的书。然后,他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第二天去找他。”
“我当时以为,他拥有的饭店至少得有50家吧。”
“事实是,他一无所有。他的名字叫赫勃·费希尔,推销大宗罐装品那一类的东西。他咄咄逼人、好吹嘘,总是能把你说得天花乱坠,驳得你哑口无言。但是,他懂得饭店经营,熟悉饭店事务,还认识那里大多数的人,因为他要向饭店推销他的产品。”
牡蛎盘子撤下去了,他们的服务员,在红衣领班的协助下,把热气腾腾的比目鱼摆到了两人的餐桌上。
“我都不敢吃,”克丽斯汀说道,“此种美味只应天上有吧。”她尝了一口绝味多汁鱼。
“哇喔!太好吃啦,天上也没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呢。”
也许是在回味,好几分钟后她才又说道,“跟我说说费希尔先生吧。”
“嗯,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一个嘴上英雄,酒吧里,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真正改变我想法的是康奈尔大学的一封来信。来信通知我去斯塔特勒酒店管理学院参加面试,结果竟然是,他们乐意给我提供奖学金,并且是从高中开始就去那儿就读。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应该是赫勃死缠烂打,央求饭店的一些人推荐我上学的。我想他真是一个推销皇帝。”
“你只是推测!”
彼得陷入了沉思,自言自语,“我从来就没十分肯定过,我欠赫勃·费希尔很多。不过,有时我也怀疑,是不是那些人为他所做的,包括给他生意,也只是为了摆脱他而不得已为之的呢。”
我在康奈尔安顿下来以后,就见过他一次。我试着想要感谢他——就像我一直尝试着去喜欢他一样。可无论是表示感谢还是示好,他都没有给我机会,只是不断地吹嘘着他做过的大买卖,或是即将促成的大生意。然后他就说,都进名校了,应该置办一身好行头才对——他说得倒没错,接着就非要借给我200美元。这笔钱对他来说一定是一个大数目,因为后来我才发现,他所得的销售佣金少得可怜。我是分期将这笔钱偿还给他的,通过邮寄支票的方式,可是大部分钱他都没有兑现。”
“这是一个奇妙的好故事。”克丽斯汀听得入神。“为什么你不再见他了呢?”
“他死了,”彼得答道,“我试着联系过他好几次,可都没成功。后来,大约一年前吧,我接到了一位律师的电话,通知我去他的葬礼——很显然,赫勃没有家人。葬礼那边,我们一共8个人,都是他用同样方法帮助过的。可让人诧异的是,以他吹嘘的秉性,他却从来没把我们各自的事讲给其他人听。”
“我想哭,”克丽斯汀说。
他点点头。“我知道,我当时也想哭。我想我应该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只是我从来都不知道,到底学到的是什么。也许就像一些人为你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障碍,一直都期盼着你能冲破障碍、冲破极限,可只有当你成功地做到之后,你才能真正地清楚那到底是什么。”
克丽斯汀安静地轻啜着咖啡——两个人商量后都没有点甜点。最后她问道,“我们真的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吗?”
彼得想了想,“我觉得不完全是。可我知道,有一件事我想要干成,或至少差不多有那么一件事。”他示意服务员过来结账。
“说来听听。”
“光说说怎么行,”他说着,“我会让你看到的。”
布伦南餐厅之外,两人短暂驻足,好让自己适应一下刚从里面的凉爽来到外面感受温热的过程。城市似乎比一个小时前安静了一些,四周的灯火也熄灭了一小部分。法国区的夜生活义无反顾地涌向了其他区域的欢乐场。拉起克丽斯汀的胳膊,彼得带着她斜穿过皇室街,在圣路易斯街西南方向的街角停下脚步,向正前方肃穆凝望。“这就是我想要办成的那件事,”他郑重其事地说着,“一件至少和这差不多的,或许还要好。”
典雅的栅栏露台和雕花的铸铁立柱下,闪烁的煤气灯,一股脑儿地把白光和黑影,一起或映照或投射在奥尔良皇家饭店灰白色的传统门脸上。透过拱形的直棂窗,琥珀色的灯光荡漾流出。一位门童头顶宽檐药盒帽、身着亮丽的金色制服,在门前的步行道上踱来踱去。高高在上,微风忽至,旗杆之上,旌旗扯索,噼啪作响。一辆出租车驶近停下,门童连忙一路小跑打开车门。女人高跟鞋的踢踏声伴着男人爽朗的大笑由外而内,回荡四周。车门砰地关闭,的士扬长而去。
“相当多的人,”彼得说道,“认为奥尔良皇家饭店是北美最好的饭店。你认不认可这种评价倒没关系,关键是,它向世人展示了一家饭店到底可以做得多好。”
他们穿过圣路易斯街,朝奥尔良皇家饭店走去,那里以前就是一家传统饭店,是土生西裔克里奥尔人的社交中心;后来,就成了奴隶市场,内战时又变为医院和州议会的所在地,现在又建成了一家饭店,算是一场轮回吧。彼得兴致勃勃地跟克丽斯汀说着话,总是觉得说不够。“它们博采众长,抓取一切元素为其服务——历史、时尚、现代工厂,还有想象力。这幢新建筑是请了新奥尔良的两家建筑公司合力打造的——一家博古,一家通今。它们用眼前的奇迹向世人证明,你可以建造出一幢生机勃勃的现代建筑,却不遗失那些古老的优秀个性。”
那位门童看到二人便停下踱步,上前打开大门,两人优哉地跨门而入。一进门,视线正前方直冲眼球的,就是两尊巨大的黑人雕塑,年复一年地守卫着通往前厅漫步走廊的白色大理石楼梯。“有趣的就是,”彼得兴致不减,“虽然这里个性鲜明、颇具特色,可是奥尔良皇家饭店却是一家连锁饭店。”他还特意加了半句,“非柯蒂斯·奥基夫之流。”
“我看也差不多吧?”
“那可是任重而道远呢,而且现在我还后退了一步。我猜你知道吧。”
“知道。”克丽斯汀直言不讳,“但你一定会的。我赌1000美元,有朝一日,你一定得偿所愿的。”
他“惩治”地紧握了一下她的胳膊。“你要是有那笔钱,还不如买点儿奥基夫饭店的股票呢。”
他们俩顺着饭店的前厅悠闲地走着。前厅以白色为基调,由白色大理石镶砌而成,辅以仿古白挂毯装饰点缀,香橼、柿子绣于白锦,凸显异色。两人欣赏赞叹一番后,便从皇室街的大门信步而去。
这一对在法国区悠然自得地逛了一个半小时——驻足典藏厅,忍着窒息的闷热,和摩肩接踵的人们挤在长凳上,聆听着最纯净的迪克西兰爵士乐;享受着杰克逊广场相对的清凉,品啜着河边法国风情夜市的咖啡,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充斥新奥尔良的糟糕艺术;后来,又小憩于“姐妹花庭深”小店,在满是星光、柔灯、彩带的树下,啜饮冰镇薄荷酒。
“真是美好的夜晚,”克丽斯汀很尽兴。“现在我该回家了。”
漫步前往艾伯维尔去取汽车,一名黑人小男孩携着纸板箱和刷子,凑过来搭话。
“擦鞋吗,先生?”
彼得摇摇头,“太晚了,孩子。”
男孩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挺直腰板,拦住去路。看看彼得的鞋,小家伙操着浓重的口音不想罢休,“咱们俩赌25美分。我能说出您这鞋是从哪儿来的,哪个州哪个城。我答对了的话,您给我25美分,答错了,我给您。”
这双鞋是彼得一年前在新泽西田纳弗莱买的,他觉得自己有点儿胜之不武就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凑热闹地点点头,“好吧。”
男孩的亮眼睛往上一挑,“先生,您的鞋穿在您的脚上,是从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水泥人行道上来的,没错吧。您还记得吧?我是说,我能说出鞋是从哪儿来的,可不是说,鞋是从哪儿买的。”
他们哈哈大笑,彼得掏钱的时候,克丽斯汀的手臂悄然地挽住了彼得的胳膊。两人驱车向北,朝克丽斯汀的公寓驶去时,笑声仍然不断。
[1]“R”字月习俗:欧洲人将吃牡蛎的季节称为“R月份”,通常指每年9月至次年4月。——编者注
“真是很古怪。”克丽斯汀放下那花花绿绿超大号菜单。“这周我有感觉,一定有大事发生。”
彼得·麦克德莫特坐在餐桌的另一边,银白色的餐具和浆挺的白色桌布交辉泛光,映着彼得灿烂的微笑,“也许已经发生了呢。”
“不,”克丽斯汀没那么容易为情所动,“至少,非你所指。我心中忐忑,很不舒服的感觉。我希望可以甩掉它。”
“食物和佳酿会帮助你的。”
克丽斯汀哈哈大笑,都这么说了,就不该再扫兴了。她很配合地合上菜单,“你请客,你点单,我们两个的。”
他们浪漫的烛光晚餐选在了法国区的布伦南餐厅。在圣格里高利大饭店的前厅,设有赫兹租车服务台,彼得从那儿租了一辆车。一个小时前,他开车到公寓把克丽斯汀接了出来。他们把车停在了法国区内的艾伯维尔,两人沿着皇室街散着步,漫不经心地浏览着古董店的橱窗。橱窗里堆放着艺术品和各种进口小摆设,还有内战时期南邦的兵器呢——“盒中战剑,一柄十美元”。这是一个闷热的夜晚,新奥尔良的心跳环绕着这一对心猿意马的佳人,窄街上大巴车深沉的轰鸣、马车上马蹄嘚嘚鸾铃叮当、密西西比河上出航江轮悲怆的汽笛声。
布伦南——本市公认的最佳餐厅,一直都是贵宾盈门、食客满座。在候桌的时候,彼得陪伴着克丽斯汀在幽静安谧、柔光流淌的露台上惬意小酌。酒是佳酿,圣草苦艾口味的古风鸡尾酒;人是佳人,情意绵绵的一双俊男美女。
彼得自始至终都享受着一种感觉:只要克丽斯汀在身边,他就会有幸福感,心情也很舒畅。带着这种幸福愉快的心情,两人被招呼引入凉爽的餐厅一层,在一张餐桌旁落座。此时,彼得恭敬不如从命,示意服务员点菜。
他每样都点了两份:2–2–2三英蚝杰会——这是本店的招牌菜,调侃了与新奥尔良有关的三位豪杰名人,是装有6只牡蛎的大拼盘,由洛克菲勒牡蛎、毕安维尔牡蛎、罗菲尼亚克牡蛎三个品种组成;腹内填满调味蟹肉的新奥尔良比目鱼;菜花波罗奈和烤苹果。还有从伺酒生那里购买的一瓶梦拉榭葡萄酒。
“真不错,”克丽斯汀赞赏有加,“不必劳神做决定,还真是好呢。”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刚才跟他提及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甩得远远的。毕竟,那只是一种直觉,也许可以简单地用昨晚睡眠不足来解释吧。
“拥有如此经营有道的厨房,”彼得三句话不离本行,“选择吃哪种就不用那么劳神了。只是在相同品质间做选择,并不费事。”
克丽斯汀娇嗔道,“还不承认你是饭店狂,露馅儿了吧?”
“不好意思啊。我好像真改不了。”
“也不是啊。不过,可以告诉你,我喜欢你这一点。我有时候还在想呢,是什么让你迈出第一步,进而痴心不改的呢?”
“你是说饭店这行吗?我本来是一名服务员,后来吃了饭店善恶树上的野心果实。”
“不会那么简单吧?”
“也许没那么简单,还有幸运女神时常伴我左右吧。我住在布鲁克林,暑假时就去曼哈顿当服务员。有一天晚上,第二个暑假吧,我送一个醉鬼回房间——扶着他上楼,帮他穿上睡衣,把他塞进被窝。”
“每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服务吗?”
“不是的。正巧那晚没什么客人,而且我干这活有经验。我在家干这活好多年了——扶我父亲。”转瞬即逝,一丝忧伤在彼得眼中闪过。他继续回忆,“总之,我扶上床的那个醉鬼原来是《纽约客》的撰稿人。一两周后,他就把此事写了出来,我记得他在文章中如此写道,‘那家饭店待客如子,甚至让你感觉比妈妈的乳汁还要甘甜柔美。’我们还被这事开了不少玩笑呢,不过,这让那家饭店可是风光一时呢。”
“你也因此升迁啦?”
“算是吧,不过最重要的是我被注意到了。”
“牡蛎来了。”克丽斯汀刚报完菜名,两盘炙烤火热、鲜香四溢的牡蛎就登场了。岩盐铺底,烘焙好的半壳牡蛎落座于上。服务员麻利而又优雅地将美味摆放在他们的面前。
彼得品酌着梦拉榭,连连称赞。克丽斯汀又聊起了美食经,“为什么在路易斯安那,全年都可以吃到牡蛎,而不忌讳‘R’字月的习俗呢?”[1]彼得很肯定地答道,“不用忌讳,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吃。‘R’字月的说法是由来已久的恶习陋俗,只能在法语里带‘R’字母的月份才能吃牡蛎,这太荒谬了。这还是400年前英国的一个乡村牧师提出来的呢,我记得他好像叫勃特勒。科学家早就辟谣了,美国政府也说这很愚昧,但有些人还是相信了这个说法。”
克丽斯汀轻吮浅尝着一只毕安维尔牡蛎,“我一直以为是因为牡蛎在夏天繁殖才有的这个说法呢。”
“在新英格兰和纽约,牡蛎确实只在那几个月繁殖。但在世界最大的牡蛎产区——切萨皮克湾,就不是这样了。在那里,牡蛎的繁殖可以是全年的任何时候。所以,没什么正当的理由,在路易斯安那就可以随时吃,而北方人只能看着日历吃。”
片刻沉默后,克丽斯汀又问道,“你是不是过目不忘啊?”
“我觉得,还真差不多呢。我的脑袋有点儿古怪,看过的东西就黏在记忆里忘不掉——有点儿像那种老式的粘蝇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曾让我尝过不少甜头。”他叉起一只牡蛎,又津津有味地享受了一口微妙的苦艾风味。
“什么甜头?”
“噢,还是我刚才讲到的那个夏天,他们让我试着干一些饭店里的其他工作,包括在酒吧帮忙。那个时候我渐渐兴趣盎然起来,还借了一些书来看。其中有一本就是关于调制酒的。”彼得顿了顿,脑子里搜寻着模模糊糊的尘封往事。
“那天,碰巧酒吧里就只有我一个人,这时一个客人走进来,我没见过他,可他却说,‘听说你就是《纽约客》里说的那个机灵小子,你能给我调杯拉斯蒂·纳尔吗?’”
“他是在拿你寻开心吧?”
“不。如果不是一两个小时前,我刚从书里看过这种酒的配方,我也可能会当他是在开玩笑。我记住了配制这种酒需要杜林牌甜酒和苏格兰威士忌。这就是我说的甜头,不管怎么样,我算是调出来了。过后他又说,‘还不错,但干饭店不是你这种学法,自从那位给美国拿下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仁兄,出版了《艺术品》那本书之后,好多事都变了。’我告诉他,我可不敢想去当那本书里的迈伦·韦格尔,但要是能当上个伊芙琳·奥察姆,我也不介意。他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所以我觉得,他应该也看过阿诺德·本涅特的书。然后,他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第二天去找他。”
“我当时以为,他拥有的饭店至少得有50家吧。”
“事实是,他一无所有。他的名字叫赫勃·费希尔,推销大宗罐装品那一类的东西。他咄咄逼人、好吹嘘,总是能把你说得天花乱坠,驳得你哑口无言。但是,他懂得饭店经营,熟悉饭店事务,还认识那里大多数的人,因为他要向饭店推销他的产品。”
牡蛎盘子撤下去了,他们的服务员,在红衣领班的协助下,把热气腾腾的比目鱼摆到了两人的餐桌上。
“我都不敢吃,”克丽斯汀说道,“此种美味只应天上有吧。”她尝了一口绝味多汁鱼。
“哇喔!太好吃啦,天上也没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呢。”
也许是在回味,好几分钟后她才又说道,“跟我说说费希尔先生吧。”
“嗯,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一个嘴上英雄,酒吧里,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真正改变我想法的是康奈尔大学的一封来信。来信通知我去斯塔特勒酒店管理学院参加面试,结果竟然是,他们乐意给我提供奖学金,并且是从高中开始就去那儿就读。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应该是赫勃死缠烂打,央求饭店的一些人推荐我上学的。我想他真是一个推销皇帝。”
“你只是推测!”
彼得陷入了沉思,自言自语,“我从来就没十分肯定过,我欠赫勃·费希尔很多。不过,有时我也怀疑,是不是那些人为他所做的,包括给他生意,也只是为了摆脱他而不得已为之的呢。”
我在康奈尔安顿下来以后,就见过他一次。我试着想要感谢他——就像我一直尝试着去喜欢他一样。可无论是表示感谢还是示好,他都没有给我机会,只是不断地吹嘘着他做过的大买卖,或是即将促成的大生意。然后他就说,都进名校了,应该置办一身好行头才对——他说得倒没错,接着就非要借给我200美元。这笔钱对他来说一定是一个大数目,因为后来我才发现,他所得的销售佣金少得可怜。我是分期将这笔钱偿还给他的,通过邮寄支票的方式,可是大部分钱他都没有兑现。”
“这是一个奇妙的好故事。”克丽斯汀听得入神。“为什么你不再见他了呢?”
“他死了,”彼得答道,“我试着联系过他好几次,可都没成功。后来,大约一年前吧,我接到了一位律师的电话,通知我去他的葬礼——很显然,赫勃没有家人。葬礼那边,我们一共8个人,都是他用同样方法帮助过的。可让人诧异的是,以他吹嘘的秉性,他却从来没把我们各自的事讲给其他人听。”
“我想哭,”克丽斯汀说。
他点点头。“我知道,我当时也想哭。我想我应该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只是我从来都不知道,到底学到的是什么。也许就像一些人为你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障碍,一直都期盼着你能冲破障碍、冲破极限,可只有当你成功地做到之后,你才能真正地清楚那到底是什么。”
克丽斯汀安静地轻啜着咖啡——两个人商量后都没有点甜点。最后她问道,“我们真的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吗?”
彼得想了想,“我觉得不完全是。可我知道,有一件事我想要干成,或至少差不多有那么一件事。”他示意服务员过来结账。
“说来听听。”
“光说说怎么行,”他说着,“我会让你看到的。”
布伦南餐厅之外,两人短暂驻足,好让自己适应一下刚从里面的凉爽来到外面感受温热的过程。城市似乎比一个小时前安静了一些,四周的灯火也熄灭了一小部分。法国区的夜生活义无反顾地涌向了其他区域的欢乐场。拉起克丽斯汀的胳膊,彼得带着她斜穿过皇室街,在圣路易斯街西南方向的街角停下脚步,向正前方肃穆凝望。“这就是我想要办成的那件事,”他郑重其事地说着,“一件至少和这差不多的,或许还要好。”
典雅的栅栏露台和雕花的铸铁立柱下,闪烁的煤气灯,一股脑儿地把白光和黑影,一起或映照或投射在奥尔良皇家饭店灰白色的传统门脸上。透过拱形的直棂窗,琥珀色的灯光荡漾流出。一位门童头顶宽檐药盒帽、身着亮丽的金色制服,在门前的步行道上踱来踱去。高高在上,微风忽至,旗杆之上,旌旗扯索,噼啪作响。一辆出租车驶近停下,门童连忙一路小跑打开车门。女人高跟鞋的踢踏声伴着男人爽朗的大笑由外而内,回荡四周。车门砰地关闭,的士扬长而去。
“相当多的人,”彼得说道,“认为奥尔良皇家饭店是北美最好的饭店。你认不认可这种评价倒没关系,关键是,它向世人展示了一家饭店到底可以做得多好。”
他们穿过圣路易斯街,朝奥尔良皇家饭店走去,那里以前就是一家传统饭店,是土生西裔克里奥尔人的社交中心;后来,就成了奴隶市场,内战时又变为医院和州议会的所在地,现在又建成了一家饭店,算是一场轮回吧。彼得兴致勃勃地跟克丽斯汀说着话,总是觉得说不够。“它们博采众长,抓取一切元素为其服务——历史、时尚、现代工厂,还有想象力。这幢新建筑是请了新奥尔良的两家建筑公司合力打造的——一家博古,一家通今。它们用眼前的奇迹向世人证明,你可以建造出一幢生机勃勃的现代建筑,却不遗失那些古老的优秀个性。”
那位门童看到二人便停下踱步,上前打开大门,两人优哉地跨门而入。一进门,视线正前方直冲眼球的,就是两尊巨大的黑人雕塑,年复一年地守卫着通往前厅漫步走廊的白色大理石楼梯。“有趣的就是,”彼得兴致不减,“虽然这里个性鲜明、颇具特色,可是奥尔良皇家饭店却是一家连锁饭店。”他还特意加了半句,“非柯蒂斯·奥基夫之流。”
“我看也差不多吧?”
“那可是任重而道远呢,而且现在我还后退了一步。我猜你知道吧。”
“知道。”克丽斯汀直言不讳,“但你一定会的。我赌1000美元,有朝一日,你一定得偿所愿的。”
他“惩治”地紧握了一下她的胳膊。“你要是有那笔钱,还不如买点儿奥基夫饭店的股票呢。”
他们俩顺着饭店的前厅悠闲地走着。前厅以白色为基调,由白色大理石镶砌而成,辅以仿古白挂毯装饰点缀,香橼、柿子绣于白锦,凸显异色。两人欣赏赞叹一番后,便从皇室街的大门信步而去。
这一对在法国区悠然自得地逛了一个半小时——驻足典藏厅,忍着窒息的闷热,和摩肩接踵的人们挤在长凳上,聆听着最纯净的迪克西兰爵士乐;享受着杰克逊广场相对的清凉,品啜着河边法国风情夜市的咖啡,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充斥新奥尔良的糟糕艺术;后来,又小憩于“姐妹花庭深”小店,在满是星光、柔灯、彩带的树下,啜饮冰镇薄荷酒。
“真是美好的夜晚,”克丽斯汀很尽兴。“现在我该回家了。”
漫步前往艾伯维尔去取汽车,一名黑人小男孩携着纸板箱和刷子,凑过来搭话。
“擦鞋吗,先生?”
彼得摇摇头,“太晚了,孩子。”
男孩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挺直腰板,拦住去路。看看彼得的鞋,小家伙操着浓重的口音不想罢休,“咱们俩赌25美分。我能说出您这鞋是从哪儿来的,哪个州哪个城。我答对了的话,您给我25美分,答错了,我给您。”
这双鞋是彼得一年前在新泽西田纳弗莱买的,他觉得自己有点儿胜之不武就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凑热闹地点点头,“好吧。”
男孩的亮眼睛往上一挑,“先生,您的鞋穿在您的脚上,是从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水泥人行道上来的,没错吧。您还记得吧?我是说,我能说出鞋是从哪儿来的,可不是说,鞋是从哪儿买的。”
他们哈哈大笑,彼得掏钱的时候,克丽斯汀的手臂悄然地挽住了彼得的胳膊。两人驱车向北,朝克丽斯汀的公寓驶去时,笑声仍然不断。
[1]“R”字月习俗:欧洲人将吃牡蛎的季节称为“R月份”,通常指每年9月至次年4月。——编者注
相关热词搜索:大饭店
评论排行
- ·第四章 疯妇痴情(2)
- ·古龙这个人(2)
- ·顾雪衣《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精装本已上市(1)
- ·珠海古龙全集PDF版(1)
- ·《午夜兰花》中的兰花先生是谁?(1)
- ·刀劈温瑞安:细数温瑞安十大罪(1)
- ·古龙《欢乐英雄》剧版来袭,主角都是演技派(1)
- ·第一章 名剑香花(1)
- ·第一章(0)
- ·第一章 居扬河畔(0)
- ·楔子(0)
- ·第一章 乌鸦杀手(0)